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動態 > 北魏孝文帝長陵

    北魏孝文帝長陵

    來源:  瀏覽 2945

          北魏孝文帝長陵及文昭皇后陵位于朝陽鎮官莊村東南800米處,兩冢一大一小,俗稱“大小!。長陵封土高約30米,周長350米,保存完好;文昭皇后陵位于長陵西北約100米處,墓冢封土高約10米,周長170米。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6年2月,《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文昭皇后墓志)在今官莊村東南大小冢之小冢內出土,墓志記載“祔高祖長陵之右”,則小冢即文昭皇太后之墓冢,小冢東南之大冢即孝文皇帝之長陵。此志是確定長陵位置的關鍵。金石學家郭玉堂將此墓志購得保存,記載于《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1956年捐公,現藏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并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對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人物生平
          北魏孝文帝(467年10月13日—499)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 史稱“魏國”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漢武帝的老辦法,“立其子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做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呂后那樣的悲劇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后馮氏把持。
          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當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歷史功績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與南方中原漢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時代,這期間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為北方少數游牧民族鮮卑族,該民族自東漢以來,經常與漢人接觸,不僅占據匈奴故地,而且據有東起遼東,西至隴西大遍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統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數民族為主人的北魏政權。那么,為何統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權要實行漢化過程呢?這還得從其鮮卑族歷史起源和歷史背景說起。
      鮮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1980年7月,我國考古學家在內蒙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大興安嶺北部內麓,發現了鮮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嘎仙洞),由此證明鮮卑起源于此。最初拓跋部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自拓跋圭后的強大,原始社會解體,步入了奴隸社會時期,又由于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在奴隸制沒有充分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很快就過渡到封建社會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事物變化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依據”。拓跋氏本系游牧為生,由北向南推進中,接觸到漢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從游牧業轉向農業的同時,亦必然棄逐水草而居轉向漢人的定居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于是乎,為進一步改變落后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在孝文帝時代掀起漢化運動的高潮,亦就成順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漢化運動主要倡導實施者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勵精圖治,在統一的北方大膽的實行漢化運動,其主要的內容有遷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語、胡服、改鮮卑姓為漢姓、禁止同族通婚、禮樂刑法等六方面進行漢化改革。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孝文帝遷都的目的和意義,自拓跋圭定都平城以來,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城地位偏北,很難控制整個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騷擾,在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再者常年發生自然災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詔言道:“春旱至今,野無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賣兒賣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謂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為少數民族貴族居多,保守勢力強大,不遷都不改革將不利于北魏政權的發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遷都至洛陽。孝文帝在對任城王元澄說道:“國家興自北土,從居于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興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由此可見孝文帝的宏圖大志之心。
      再次進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晉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設刺史、郡設太守,且設縣令,杜絕了官姓家族的發展,是一項懲制官吏腐敗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宮貴族世襲所設假爵位。
      在孝文帝實施漢化運動過程中,最重要莫過于禁止胡語胡服而宣導民從說漢語,穿漢服了!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了強國富民,他帶頭講漢語,穿漢服,這可從孝文帝對胞弟咸陽王禧談到漢化重要記載中可見一斑,“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窮,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語……。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后,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庇谑枪495年,孝文帝下詔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說漢語,才能更好學習漢人的經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漢人的衣冠,經能工巧匠六年完成,無論男女均需改為穿漢裝。一次,孝文帝至鄴城考察,他看見一位婦女在車上沒有穿漢服,他責令返,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才猶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見孝文帝對于禁胡服,穿漢裝之重視程度。
      孝文帝在改鮮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實施了重大舉措,孝文帝率先將拓跋姓氏改為元姓,加速北魏政權的漢化過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為元氏,北魏太祖以來的作大著姓,皆改為漢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鮮卑同姓內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帶頭積極倡導和推行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宮,又以隴西李沖之女為夫人,孝文帝眾多兄弟和一些鮮卑貴族亦娶漢家女為妻為妾,并將皇室公主和鮮卑貴族的女兒嫁給中原士族,這樣通過異族間的通婚關系,進一步融合了鮮卑族與漢民間的關系,也使鮮卑貴族和漢人名望士族緊密的結合起來了,不僅消除了雙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統達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
      孝文帝在上述漢化改革的基礎上對刑法亦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斬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體之法,北魏刑律制訂上承漢晉,并且由國君親自制定律令,據《魏書.李沖傳》所載:“及義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高祖雖自下筆,無不訪決焉”,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也由此可見孝文帝重視禮法制度的程度,嘔心瀝血,潛心漢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另外,馳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為遠道而來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也是在孝文帝時期,五臺山的佛教的以興盛。
          遷都洛陽
          北魏自從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實行太武帝那樣以武力強國和節儉強國的政策,政治開始日漸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嫡系第四子孫(拓跋燾——拓跋晃——拓跋!匕虾搿匕虾辏,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7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撫養并代為攝政。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
      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谷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不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F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痹S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改革漢化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后,決心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毙⑽牡壅f:“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干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于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
      第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可以允許不立即改變;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第三: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
      第四: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第五: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
      第六: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第八:孝文帝規定,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死于洛陽的鮮卑人,必須葬于洛陽附近的邙山,不準運回平城安葬。
          歷史事件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信仰佛教,對政治極其厭惡,總是想超脫俗世,去修身養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漢武帝的老辦法,“立其子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做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呂后那樣的悲劇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后馮氏把持。
      馮太后對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聰慧早熟,馮太后擔心他長大后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歡他。有一次,她聽信讒言,杖罰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馮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3天不給飯吃,還打算廢掉他。后來因為大臣穆泰的勸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歲時生母就被賜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他生性孝順,因為從小就跟著馮太后,就一直把馮太后當親生母親一樣。所以,雖然馮太后對他并不很疼愛,但是拓跋宏卻真可以算是馮太后的肖孫,即使被責罰也毫無怨言!
      孝文帝改姓氏
      鮮卑族姓 漢族姓
      拓跋 元
      拔拔 長孫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陸
      賀賴 賀
      獨孤 劉
      尉遲 尉
      紇嵇 嵇
      賀樓 樓
          勿忸于 于
     
          三長制
          北魏后期的基層政權組織。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各地宗族塢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護”地方﹐實行宗主督護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制﹐采納給事中李沖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長制﹐以取代宗主督護制。三長制規定: 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三長制與均田制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實行三長制﹐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于豪強的蔭戶也將成為國家的編戶﹐因而必將與豪強地主爭奪戶口和勞動力。李沖提出實行三長制的建議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爭論。堅持宗主利益的中書令鄭羲和秘書令高佑是反對派代表。他們對主持辯論的馮太后說﹐三長制看來很好﹐實際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鄭羲﹑高佑意見的大有人在。李沖和太尉元丕據理力爭﹐指出實行此制對公私都有利。最后﹐馮太后從加強中央集權出發﹐認為實行三長制既可使征收租調有根據和準則。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隱匿戶口﹐三長制終于在馮太后的支持下實施。
          三長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強蔭庇戶口的合法性。在實行的過程中﹐三長還是從大族豪強中產生﹐他們不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權﹐而且親屬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樣待遇。但較之宗主督護制﹐它畢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實行后﹐國家直接控制的自耕農民大量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相應增加﹐農民賦稅負擔也有所減輕。北魏后期社會經濟明顯的恢復和發展﹐當與此有密切關系。北魏的三長制后來成為北齊﹑隋﹑唐時期鄉里組織的基礎。
          后妃子女
          廢后馮清,廢黜后到瑤光寺出家為尼。 幽皇后馮潤,馮清之姊,初,入宮為貴人,后出宮養病,再入宮時封左昭儀,后立為皇后。高貴人,全名高照容,生二皇子元恪,暴病而薨,或說為馮潤殺死。謚曰文昭貴人,元恪即位為宣武帝,追尊為文昭皇后。 林貴人,生廢太子元恂,被殺,追謚為貞皇后,后來被追廢庶人。 左昭儀馮氏,馮潤之妹,早薨。 羅夫人、袁貴人、鄭充華
      廢太子元恂,生母林貴人。宣武帝元恪,生母貴人高照容,養母皇后馮潤。京兆王元愉,生母袁貴人。清河文獻王元懌,生母羅夫人。廣平文穆王元懷,生母貴人高照容。汝南文宣王元悅,生母羅夫人。隱王元恌,生母鄭充華。
      公主: 華陽公主 蘭陵公主西河公主 淮陽長公主
      順陽公主 始平公主 濟南公主
          義陽公主 高平公主 長樂公主元瑛
          事件年譜
          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
          公元469年,年僅兩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
      公元471年,拓跋宏襲皇帝位。
      公元476年,拓跋弘被馮太后毒死。
      公元484年,拓跋宏下令實施“俸祿制”。
      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
      公元490年,太皇太后馮氏死。謚號文明。帝始親政。
      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沖議定輕重,孝文帝執筆書之。
      公元493年,下令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下令鮮卑族改穿漢服,一年后下令改說漢話。同年,龍門石窟開始建造。
      公元495年,拓跋宏將鮮卑族的復姓改為單姓。自己改名元宏。
      公元497-499年,元宏多次南征南齊,雖取得勝利,但最后還是沒有滅掉南齊。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葬于北邙長陵。太子恪即位,是為世宗宣武帝。
          鎮壓叛亂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一場反對改革、反對漢化的武裝叛亂便從朝廷內部發生了。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學,體又肥大,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舊都,常思北歸;又不愿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為編發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陰謀出奔平城,并親手殺死高道悅于宮禁之中。事發后,領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的發展。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馳馬奏報,孝文帝聞訊大驚,中途急急折返洛陽,當即引見元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又令咸陽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于城西別館。一個多月后,元恂傷勢有所好轉,方能起床行走。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議廢太子恂。太子的兩個老師太傅穆亮、少傅李沖一齊脫帽叩頭請罪,孝文帝說:“你們請罪是出于私情,我所議論的是國事!罅x滅親’,古人所貴。今日元恂想違父叛逃,跨據恒、朔二州,犯了天下的頭條大罪!這個小子今日不除掉,乃是國家大禍,待我百年之后,恐怕又要發生晉末的永嘉之亂!笔,廢元恂為庶人,囚禁于河陽無鼻城,派兵看守,給些布衣粗食,不至饑寒而已。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長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發元恂又與左右謀反。孝文帝得報,急派咸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斂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
      元恂被廢的當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暗中勾結鎮北大將軍元思譽、安樂侯元隆、撫冥鎮將魯郡侯元業、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射聲校尉元樂平、前彭城鎮將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起兵叛亂。元思譽,汝陰王元天賜之子,景穆太子之孫;元業,平陽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為元丕之子。這些人大都是鮮卑舊貴及其后裔,他們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他們對于遷都變俗、改官制服、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會上獨穿鮮卑舊服而毫無顧忌,孝文帝看他年老體衰,也不強責。遷洛之初,元隆、元超還曾企圖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據雁門關以北的恒、朔二州,陰謀雖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這次又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
      元頤佯裝許諾,以穩住穆泰等人,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見他說:“穆泰圖謀不軌,扇誘宗室。今遷都不久,北人戀舊,倘或發生叛亂,南北紛擾,朕洛陽就難以保住。這是國家大事,非你不能辦。你雖有病在身,但要強打精神為我去北方跑一趟。要根據形勢,妥善處理。如果叛黨勢弱,就直接前往擒獲;若已強盛,可用我的命令調發并、肆二州的軍隊進行出擊!痹未鸬溃骸澳绿┑热擞薮蓝,正由于迷戀舊生活才這樣做,沒有什么深謀遠慮;臣雖不才,足以制伏他們,愿陛下不必擔憂。臣這點小病,怎敢辭絕呢!”孝文帝笑著說:“任城肯去,我還有什么憂慮的!”遂授給元澄節、銅虎符、竹使符,配給部分禁衛軍,讓他代領恒州刺史。
      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經雁門往北直趨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出其不意,曉諭穆泰同黨,示以禍福,叛黨頃刻瓦解。穆泰無計可施,倉促率麾下數百人攻煥,不克,敗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窮治穆泰同黨,收陸睿等百余人下獄,民間帖然;并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孝文帝大喜,召見公卿大臣出示奏章說:“任城可謂社稷之臣?此麑彴傅莫z辭,就連古代的皋陶也未必能超過他!”皋陶,傳說是禹的大臣,掌刑罰。又面對咸陽王禧等人說:“你們當此重任,未必能夠辦到!”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為太子。二月,孝文帝北巡,準備到平城親自看看那里的情況。途中經過上黨銅鞮山,看到路旁有十幾棵大松樹,一時詩興大發,邊走邊作起詩來。眨眼功夫,詩就作成,命人拿給彭城王元勰看,很自信地說:“我開始作此詩,雖然不是七步,但也說不上遠。你也作一首,等走到我這里,詩要作成!碑敃r元勰離他僅十幾步遠,遂且行且作,還沒走到其地就作成了。詩寫道:“問松林,松林幾經冬?山川何如昔,風云與古同!毙⑽牡鄞笮Φ溃骸澳氵@首詩也是笑話我罷了!辈粩等,來到平城,勞問任城王元澄等人,引見穆泰、陸睿及其黨羽,經訊問,沒有一個含冤叫屈的,人們都很佩服元澄明斷。穆泰及親黨全部被殺;陸睿賜死獄中,妻子流徙到遼西為民;元丕免死,留下后妻、二子,一同發往太原為百姓,殺元隆、元超與同母兄弟乙升,余子徙敦煌。這次叛亂,留在平城的鮮卑舊貴族多數都參與了,只有于烈一族沒有卷入。因此,于烈更加受到孝文帝的器重,后來被提升為領軍將軍。
          叛亂平息后,孝文帝以鮮卑舊貴和北方各少數族酋長不堪暑熱,允許他們秋居洛陽,春還部落,當時人稱他們為“雁臣”。
          御駕南伐
          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黃河,東還洛陽。返京后的第三天,即下令征發冀、定、瀛、相、濟五州兵卒二十萬,準備再次大舉南伐。就在這時,中書監魏郡公穆羆與穆泰通謀一事敗露,雖在大赦之后,仍被削官爵為民;羆弟司空穆亮也被迫辭職。經過一番準備,八月,孝文帝率六軍從洛陽出發,使任城王澄與仆射李沖、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暫領中軍大將軍。勰辭謝說:“親疏并用,古人之道。臣是何等樣人,屢蒙陛下寵授!過去陳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求自試率兵攻吳蜀,而得不到允許,今日我不請而授以征伐重任,怎么差別這樣遠!”孝文帝聽后大笑,拉著元勰的手,親熱地說:“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親。你只要克己復禮,何必再管其他事情!
      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拂地。兵至赭陽,留諸將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當晚攻克外城。齊南陽太守房伯玉據內城拒守,孝文帝派中書舍人孫延景對房伯玉說:“我這次要蕩平南方,統一全國,不像以前那樣冬來春去,沒有克獲,決不還北。你這座城池首當其沖,不得不先攻取,遠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斬首示眾,事在頃刻之間,宜加三思!狈坎衤时妶允,魏軍不能取勝。孝文帝留咸陽王禧等人攻南陽,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余人增援襄陽。十一月,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戰爭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終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陽、新野、南鄉等郡,劉思忌被殺,房伯玉被迫出降。繼而大敗崔慧景、蕭衍于鄧城,斬首、俘獲二萬余人。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城,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但渦陽一戰,魏軍失敗,一萬多人被殺,三千多人被俘,軍資器械財物損失上千萬。北魏急調步騎十余萬往援渦陽,才迫使齊軍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齊明帝死訊,乃下詔稱說“禮不伐喪”,引兵而還。歸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見侍臣,經過急救,方才轉危為安。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一月,孝文帝風塵仆仆地回到洛陽,盡管病魔纏身,但還是堅持上朝理事;鼐┖蟮牡诙,便在宮中引見大臣,他面帶怒容地責問任城王澄說:“營國之本,禮教為先。朕離京以來,舊俗多少有些改變不?”元澄見問,心中惶恐,小心翼翼地低聲答道:“圣上教化日新!毙⑽牡鄢庳熣f:“朕昨日入城,看見車上的婦人還頭戴帽子、身著小襖,怎能說得上日新!若是如此,你等為何不加查看?”戴帽、穿小襖,是鮮卑婦女舊服,故被責問。元澄解釋說:“穿舊服的少,不穿的多!毙⑽牡垡宦,心中十分不快,繼而說道:“太奇怪了!任城的意思是想使洛陽全城盡著舊服么?這不就叫做一言可以喪邦嗎?可令史官記下!痹闻c留守百官面面相覷,一齊脫帽請罪。
      南齊為了奪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陳顯達督率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屢破魏將元英,圍攻襄陽以北三百里的馬圈城達四十余日,城中糧食斷絕,將士以死人肉和樹皮充饑,魏兵被迫突圍,死傷千余人。陳顯達又派軍奪回南鄉郡,給北魏造成嚴重的軍事壓力。孝文帝十分憂慮地與任城王澄計議道:“顯達侵擾,朕不親自出馬就無法制伏他!
      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離洛陽御駕親征,命于烈居守,以右衛將軍宋弁相輔助。孝文帝自染病以來,彭城王元勰常在身邊侍奉醫藥,晝夜不離左右,飲食必先嘗而后進,蓬首垢面,衣不解帶,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煩,易于動怒,侍臣稍有過失,動不動就要誅斬;元勰乘間勸諫,多所匡救。于是以元勰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統領全軍。元勰辭謝說:“臣侍候疾病,苦無空閑,怎能治軍?愿更選一王,總管軍權,臣得以專心侍奉醫藥!毙⑽牡鄹锌卣f:“侍疾、治軍都要依靠你。我病成這樣,恐怕不行了。安六軍、保社稷,除了你還能有誰!怎能更選他人以違推心相托之意呢?”魏軍進至馬圈城,與齊軍相遇,孝文帝堅持親自部署指揮戰斗。均口一戰,齊軍大敗,主帥陳顯達化裝南逃,丟失軍資以億計,盡為北魏所得,魏軍乘勝追奔至漢水而還,齊軍十之七八被殺或投水自溺而死,死者三萬余人。
      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惡化,被迫北還,行至谷塘原,對元勰說:“我的病日益嚴重,只怕難以再起。這次雖然摧破了陳顯達,而天下未平,嗣子幼弱,社稷所依,唯在于你。過去霍光、諸葛孔明以異姓受顧托之命,何況你是親兄弟,且有賢德,能不努力!”元勰哭著回答說:“臣以至親,久參機要,職位顯赫,海內莫及;所以敢受而不辭,正依恃陛下明如日月,請寬恕臣不知退避的過失。今又委任首輔,總握機政;震主之威,必然取罪!如此,雖則陛下愛臣,卻又未盡始終之美!毙⑽牡勰瑹o言,考慮了很久,說:“詳細思慮你的話,確實有道理!庇谑欠艞壛嗽瓉淼拇蛩,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祥為司空,鎮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將軍廣陽王(元)嘉為左仆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與侍中、太尉元禧,尚書右仆射元澄等六人共同輔政。臨終,遺命眾宰輔說:“……遷都洛陽,定鼎河湹,期望蕩平南方,復禮萬國,上可光耀祖宗,下可普濟蒼生。怎奈病魔纏身,早離人世,大志難遂。諸位公卿大臣要好好輔佐繼子,興我魏室,不也很好么?大家盡力吧!”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
          彭城王勰與任城王澄秘密商議,恐兇訊外露,陳顯達返兵追逼,故秘不發喪;行抵宛城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征太子元恪,將兇訊密告留守于烈。太子至魯陽,乃發喪,即皇帝位,是為宣武帝。五月,葬孝文帝于長陵(洛陽湹水以西),廟號高祖。
          個人評價
          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占,侍臣筆錄,不改一字,辭旨可觀。自太和十年以后,詔令、策書皆親手擬寫;至于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崔光、刑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賞,如對元澄、李沖、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在制禮作樂、改革舊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親政以后,日理萬機,不辭辛勞,勤于為政。操勞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場之上,十幾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廟,常必躬臨,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審閱;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于周洽。他常說:“人君怕的是不能處心公平,推誠待人。能做到這兩點,則胡、越之人都可以變得如親兄弟!
      虛心訥諫,從善如流。他常對史官說:“直書時事,無隱國惡。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寫,將何以有所畏懼!倍梅▏乐,雖王公、貴戚、大臣也從不寬貸;然不計小過,寬以待人。左右進食,曾于食中得蟲,又進湯誤傷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愛惜民力,生活儉樸。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關官吏奏請修筑道路,孝文帝說:“粗修橋梁,能通車馬就行了,不要除草、鏟得過平!痹诨茨闲熊,如在境內,禁止士卒踏傷粟稻,有時砍伐百姓樹木以供軍用,也要留下絹布償還。宮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舊了,洗補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僅鐵木而已。
          孝文七子
          孝文帝有七子:林皇后生廢太子恂。文昭高皇后生宣武帝恪、廣平文穆王懷。袁貴人生京兆王愉。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文宣王悅。鄭充華嬪生皇子恌。
          太子恂
          元恂,字元道,孝文帝長子。生而母死,馮太后親自撫養,常置左右。太和十七年七月,立為皇太子;二十年,改字宣道,十二月被廢;次年四月賜死河陽,年十五。
          宣武帝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太和七年閏四月生于平城,二十一年正月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夏四月即皇帝位于魯陽。在位十六年,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卒,時年三十三,葬于景陵,廟號世宗。
    元愉
          字宣德,孝文帝第三子。太和二十一年封京兆王。愉好文章,喜詩賦,接引才人,廣招儒學賓客,置于館舍之中,頗加優禮。所得谷帛,多用于散施。又崇信佛道,布施不資。然性奢侈,貪縱不法,出為冀州刺史。因不滿外戚高肇擅權,永平元年(508年)八月于冀州起兵謀逆,自稱皇帝,兵敗被執送京師,途中絕氣而死,年二十一。
          元懷
          孝文帝第四子,封廣平王。史籍缺載,事跡不詳。
          元懌
          字宣仁,孝文帝第五子。太和二十一年封清河王。懌有才學,長于為政,明于決斷,判事甚有條理,名聲著于遠近。魏明帝世,靈太后臨朝,權臣當道,宦官干政,政治腐敗。元懌竭力匡輔,以天下為己任,對領軍元叉等人裁之以法,引起元叉的忌恨。正光元年(520年)七月,元叉與宦官劉騰逼迫明帝,幽閉靈太后,囚禁元懌,誣懌罪狀,遂害之,時年三十四。
          汝南王悅
          孝文帝第六子,好讀佛經,瀏覽書史,為性放蕩,清狂莫測。好左道,合服仙藥松術等物,常外出采藥,宿于城外小人之所;又不與妃妾同居,而更好男色。及清河王懌為元叉所害,悅了無仇恨之意,反而奉承元叉。叉大喜,以悅為侍中、太尉。北魏末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大誅元氏宗室,悅南奔梁,梁武帝厚相資待,立為魏主,置于境上。及高歡誅爾朱榮,以悅為孝文帝之子,乃征入朝,欲立之。悅既至,清狂如故,多罪失,故不得立。孝武帝初年,遭忌被殺。
          皇子恌
          未封王,早夭。
          后人分布
          北魏髙祖孝文皇帝后代分為拓、元、袁三支。拓氏一脈多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一帶;元氏一脈人數較少,分布區比較分散;袁氏一脈在湖北、四川有分布(字派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

    上一篇: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

    下一篇:北京南城宣武區文物古跡胡同有哪些

    更多關于 北魏孝文帝長陵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