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窯被稱為“中國白瓷的發祥地“,唐代把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稱為”南青北白“,邢窯是唐代七大名窯之一,有中華白瓷鼻祖美譽。邢窯在唐朝達到鼎盛,成為我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但至晚唐,邢瓷細白瓷日漸式微。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無聞,逐漸被定瓷取代。
河北邢窯白瓷潔白似雪、規范如月、堅若磐石,在盛唐時代和越窯并駕齊驅,形成了陶瓷史上的“南青北白”!靶洗深愩y,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毙细G在唐朝達到鼎盛,成為我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但至晚唐,邢瓷細白瓷日漸式微。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無聞,逐漸被定瓷取代。
唐代邢瓷精品的主要特征便是如銀似雪,也正因此,在它衰落后,人們一直執著地尋找唐代邢窯遺址。而這種尋找,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1980年10月4日,當天,陳二印和陳月恩一行人在臨城縣祁村和西雙井村發現了三處窯址,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們不僅撿到了粗白瓷,還發現了潔白如雪的細白瓷。這是邢窯考古以來,人們第一次發現具有典型唐代邢瓷特征的細白瓷。
1983年冬,內丘縣組織了“內丘文物組”,開始在境內五個鄉方圓12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普查。
經過近兩年的調查,到1985年底,內丘縣文物組在縣境內先后找到了二十八處古窯址。這些窯址中,不僅有唐代窯址,而且還有北朝、隋朝、五代、宋金窯址,出土標本不僅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粗白瓷、細白瓷、透影瓷和唐三彩,還發現了專供唐代宮廷“大盈”庫的“盈”字款瓷器和之前從未見過的透影白瓷。
1985年12月初,當時的河北省輕工廳和河北省硅酸鹽學會組織了一次考察活動,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內丘發現邢窯遺址,證明文獻所記無誤。而大量發現的精細白瓷以及專供宮廷的“盈”字款瓷器,更是證明唐代邢窯中心就在內丘,而之前發現的臨城窯址則是邢窯的一部分。
“內丘邢窯遺址的發現雖然沒有臨城發現窯址時那么轟動,但意義卻十分重大,它印證了古代文獻記載的準確無誤,解決了一樁歷史疑案!睆堉局冶硎,如果說臨城窯址的發現“初步揭開了邢窯之謎”,那么內丘窯址的發現可以說“正式揭開了邢窯的廬山真面目”。
繼臨城、內丘之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邢臺市區和邢臺縣也發現了時代約為北朝時期的邢窯的早期窯址。一處窯址位于邢臺市區順德路北段,遺址面積20000余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另一處窯址位于邢臺縣西堅固村,采集標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窯具三角支釘、齒形墊具等。
“這一系列的發現糾正了之前學術界對邢窯研究的諸多錯誤認識。在遺址發現之前,一般學者認為邢窯的燒造時間很短,但邢窯遺址被發現后證明了邢窯的燒造歷史是源遠流長的!眱惹鹂h文物保管所所長賈城會說。
另外,根據內丘及其鄰縣存在著大量具有共同特點和彼此相連的窯址這一事實,專家們認為,邢窯和越窯一樣,也應是一個“跨州連郡”的龐大窯區!叭绻麅惹鸶G址是邢窯的中心,那么臨城以及隆堯縣、邢臺縣和邢臺市區內的窯址,也應是邢窯的‘有機組成部分’!
1996年12月,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4月,在內丘縣城關鎮服務樓及周邊區域建筑拆遷施工中,大量邢窯文化遺跡被發現。
當地文物部門經過20多天搶救性清理,發現了重要的文化遺跡——隋唐時期6座邢窯窯爐和豐富的瓷片堆積層。
同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河北省文研所聯合市、縣文物部門組成考古隊進駐內丘,對該遺址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考古發掘。
“在那次發掘中,11座窯爐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收獲,為研究邢窯早期窯爐和產品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資料!笔∥奈镅芯克芯筐^員、當時的考古隊領隊王會民說。
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隋三彩。隋三彩的首次發現,證明邢窯至少在隋代就成功燒制出三彩器物,其唐三彩是隋三彩的繼承和發展。
最終,考古隊共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北朝至唐代窯爐11座,墓葬22座,井35眼,灰溝6條,灰坑144座,出土遺物多為瓷器和窯具殘片,數量20萬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復原器物約超過2000件,另外還出土了隋三彩和大量的磚瓦殘片及瓦當模子。
2013年,此次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圍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