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和宣傳,以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更多人開始有時間和經歷關注中國的歷史文化、關注中國的藝術傳承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玉器、古典家具、書法、國畫、翡翠、珠寶等文玩雜項。收藏多了自然就需要找地方放這些藝術品,于是就有了民辦博物館,在國外叫私人博物館。
在過去中國都是公辦博物館,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存放當地民俗特色的藝術品,而且定期舉辦展覽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現在中國藝術蓬勃發展有了私立的畫院,有了私立博物館,讓更多喜歡的人投身到博物館的發展中來,將中國的博物館更加細分化,把國家公共博物館的綜合性更加細分化了,聚集了一波小眾人群為自己喜歡收藏的藝術品而參觀他們的私人博物館。
現有的民辦博物館中其實包括兩類不同性質的博物館:一類是私人收藏家、文化名人、民營企業家等創辦的,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民辦博物館,屬于非國有博物館;
還有一類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創辦的博物館,由于按照現行政策,企業不能下設事業單位,因此這類博物館也只能登記注冊為民辦博物館,但其藏品所有權顯然是歸國家的,這一類實際屬于行業博物館。
民辦博物館經營模式
民辦博物館為非營利機構,但并非不可盈利,只是盈利不能分紅而要用于博物館發展。很多民辦博物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民辦博物館普遍專業化水平低,得不到社會認可,董事會制度形同虛設,也就無法吸引社會資金的流入在一般來說,中國民辦博物館獲取投入主要依靠董事會投入、社會捐贈、政府獎勵和購買服務、服務經營盈利等幾方面,但是從目前看這幾條渠道都沒有做通暢,對創辦人后期投入的依賴性驚人的高。
民辦博物館多為創辦人的個人愛好很少對外開放在中國,所以盈利性少;
民辦博物館賣門票收入少,因為知名度低,沒有多少人來參觀,發展少了多元化。
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和經營模式
來源: 瀏覽 2178 次
更多關于 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和經營模式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