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民俗 > 民俗動態 >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來源:  瀏覽 2655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成立瓊劇傳統劇目挖掘工作委員會,先后搜集、保存了瓊劇傳統劇目1000多個,整理改編劇目180多個!稄埼男恪窌x京演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接見全體演員并合影留念!都t葉題詩》被周總理指定為在第二屆全國人大和第二屆全國政協代表大會演出,并拍成電影發行,享譽國內外。各級文化部門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對民間文藝進行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出版了《海南民歌》、《海南民間故事》、《黎族民間故事》等大批書籍,根據黎族民間舞蹈創作的《草笠舞》獲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會演出金獎。黎族民間《打柴舞》應邀到羅馬尼亞等多個國家演出,被譽為“世界罕見的藝術奇葩” 。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廣大文藝工作者為搶救被文化大革命破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0年11月,海南行政區文化局在?谑信e辦海南區戲曲百花會演。參加會演的有17個文藝團體、1270人,時間36天,演出劇目20臺。評出演出獎7個,劇本獎5個,導演獎6個,音樂獎6個,舞臺美術獎4個,演員獎42個。表演團體重新活躍了起來,優秀的傳統劇目和歌舞重現舞臺。 1981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頒發38號文件,決定開展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搶救開發工作,由州民族文化研究室牽頭,從1981年8月開始至1986年初,一共舉辦了民族織錦工藝織繡班9期,參加織繡班的織錦能手100多人(次)?棾隽司哂100多種精美圖案的織錦工藝品。

     。保梗福材辏吃,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民族博物館。1986年10月1日建成開館,地址在通什市(今五指山市)。該館占地面積3.73公頃,建筑面積3772平方米。主要任務是考古挖掘征集、收藏并陳列海南民族文物,研究海南少數民族歷史、傳統文化和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設海南歷史文物展、黎族文物展、苗族文物展、回族文物展、海南革命文物展等6個基本陳列廳和2個臨時展覽廳。至1996年,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28件、二級文物155件,陳列展出文物2800件。 該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優秀博物館”的稱號。

     。保梗福的,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將每年農歷“三月三”確定為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叭氯笔抢枳迦嗣窦o念先祖、追求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傳統盛會。每逢農歷三月初三,海南黎族苗族群眾都會自發地開展各種活動來歡度這一佳節。節日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對歌、射箭、摔跤、蕩秋千、跳打柴舞、粉槍射擊等傳統文體活動,也有現代歌舞表演,競技性體育比賽及書畫、傳統紡織品、工藝品、文物等展覽,F在“三月三”節已集文化娛樂、商貿、旅游為一體,成為海南黎族人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各族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盛會。

      1985年至1987年,海南文化部門貫徹落實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民間文藝協會關于編輯出版民間文藝三大集成的通知精神,組織文化工作者上千人走村串戶,搜集民間文化遺產,編印了歌謠、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間歌曲等集成資料20多冊,上千萬字,洋洋大觀。主要成果如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編印《黎族民間歌曲》、《黎族民間故事選》、《黎族情歌選》、儋縣文化館搜集整理的《儋州調聲及其它》等。

      1987年,海南設立了海南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現改名為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堅持“搶救、挖掘、研究、開發”的八字方針,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并繼承和發展了民族織錦產品工藝。改革開放以來至海南建省前,海南文化學者在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的專著主要有《黎族》、《黎族社會歷史調查》、《黎族簡史》、《黎族風情》、《黎族民間文學藝術研究》、《黎族民間文學概論》、《瓊劇唱腔音樂研究》等。

      1987年,在成都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輕工日用品展覽會,以及在廣東輕工品展銷會和廣交會,在香港舉行的中國旅游產品展銷會上,黎族苗族的織錦工藝品均大受歡迎。

      1988年海南建省后,新成立的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根據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的決定,海南省編纂八部文藝集成志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全部完稿,并已出版了七部,即海南卷的戲曲志、歌謠、民間歌曲、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族民間舞蹈、戲曲音樂、民間器樂曲集成等,最后一部《中國民間器樂集成.海南卷》于2006年出版。通過這次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大規模挖掘、整理和研究,不僅保存了海南大量珍貴的文化資源,也造就了一支有相當學術積累的科研隊伍,為海南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保梗梗材甓,中國工藝美術學會92織錦專業年會在海南省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召開。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王越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李慶先、中國織錦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級工藝美術師汪印然等到會,并作指示。

     。保梗梗衬辏保痹,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主辦的海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匯報展覽在?谑泄と宋幕瘜m舉行。展出和介紹了我省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織錦壁掛及木板畫、雕刻、剪紙、海石花等民族民間工藝品。

     。保梗梗茨,海南省文化廣播體育廳在瓊山市舉辦海南省首屆民族民間文藝會演。全。保箓市縣代表隊共演出54個節目,歷時3天,并進行了節目評獎。 1995年,海南省文化廣播體育廳在瓊山市舉辦海南省第二屆民族民間文藝調演,使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利用。

     。保梗梗的暌詠,海南省文化廣播體育廳在全省開展創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活動,至今經評選共命名“海南省民間藝術之鄉”10個,有8個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大安鄉、花燈藝術之鄉黃流鎮、龍燈藝術之鄉加積鎮、民歌藝術之鄉上安鄉、調聲藝術之鄉儋州市、人偶劇及漁歌藝術之鄉臨高縣、民間石雕之鄉龍塘鎮、黎族苗族歌舞之鄉五指山市。在民間藝術之鄉,特色文化活動在群眾中廣泛開展。

      1999年8月30日至31日,新編歷史瓊劇《蘇東坡在海南》在北京工人俱樂部參加慶祝建國50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該劇2000年獲文華新劇目獎。

      1999年10月4日至6日,新編海南人偶戲《鹿回頭》獻禮文化部選調到北京中國兒童劇場為慶祝建國50周年獻禮演出。該劇2004年獲“第九屆文華大獎”和“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2003年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

      1999年12月24日至次年1月3日,海南省第一屆瓊劇藝術節在?谂e行,省瓊劇院、?、瓊山、瓊海、萬寧、澄邁、定安等九個專業表演團體演出11臺劇目,并以振興瓊劇為題進行研討。

     。玻埃埃蹦辏丛拢溉罩粒保慈,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在保亭縣七仙嶺溫泉度假村舉辦首屆海南黎族歌手培訓班。來自全。箓民族市縣的27名黎族歌手參加了培訓,自費參加的學員近20名,學習黎族傳統民歌和新民歌約60首,推動了對黎族民歌的傳授和繼承。

     。玻埃埃蹦,儋州市人大常委會正式確定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儋州調聲藝術節。調聲是歡歌載舞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不僅為當地群眾所喜愛,且在國內外亦有一定的知名度。同年中秋,儋州市隆重舉辦了首屆儋州調聲藝術節,參加活動的達10萬人之多,《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等各大媒體均專題報導其盛況。儋州市調聲藝術節已經成為我國知名的文化品牌。通過辦節,既弘揚了儋州調聲藝術,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2001年元月至2001年2月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音響顧問、奧地利科學院音響檔案館館長許樂(譯音)博士,經我國文化部批準,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海南省藝術研究所合作,在我省少數民族地區采錄民間傳統音樂。參加采風活動的有國家音樂研究所所長喬建中、海南省文體廳調研員符策超、海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陳光洲、副所長戴英杰等一行10人。先后到瓊中、五指山、保亭、三亞、白沙等市縣20多個鄉村采錄了30位黎族、苗族民間歌手的100多首民歌和樂曲,制成錄音帶15盒。

     。玻埃埃蹦,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聯合發起組織舉辦海南省東西南北中廣場文藝會演。文藝會演每年舉辦一屆,參加演出的節目以各市縣傳統民族民間文藝節目為主。至今參加觀眾達250萬人次,參賽節目300個,其中傳統節目160個。東西南北中廣場文藝會演的開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推動了我省挖掘民間文藝遺產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2002年9月13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體廳、省民宗廳和?谑形麄鞑、?谑形捏w局聯合組織創作的黎族歌舞詩《達達瑟》,晉京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創作獎、表演金獎、舞美設計金獎。次年赴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進行演出訪問,歷時20天演出10場。并獲“文華劇目獎”、文華編導獎和第九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該舞蹈大量采用黎族傳統音樂、舞蹈的精華,對弘揚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起了積極的作用。

      2002年3月19日至25日,由瓊山市旅游局和新坡鎮人民政府主辦的“2002年中國民間藝術旅游海南冼夫人文化節”在瓊山市新坡鎮開幕。紀念冼夫人逝世1400周年暨新坡冼廟創建400周年,數萬人參加模仿當年冼夫人率部出征的“裝軍”儀式、文藝武術表演、大型彩車巡游、海南換花節攝影比賽頒獎暨海南冼夫人文化節攝影開展儀式、《冼夫人在海南》八集電視連續劇開拍儀式、軍坡特色商品展銷會等。同時,舉辦首屆海南冼夫人文化研討會。

      200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將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定為七仙溫泉嬉水節。溫泉嬉水節是由黎族苗族世代相傳的戲水習俗演變而來的。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相約在保亭縣七仙嶺腳下的七仙廣場,載歌載舞,嬉水狂歡。通過舉辦七仙溫泉嬉水節,向海內外展示了黎苗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溫泉旅游品牌。

      2003年,我省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項目入選第一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名單,為全國10個試點項目之一。我省已在專家的指導下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并開始實施。

      2003年,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在五指山市舉辦第二期全省民族歌手培訓班。來自全省民族地區和儋州、臨高等市縣的22位歌手參加了培訓。

      2004年,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聯合發起組織海南禮儀歌舞創作推廣活動。3月,組織海南省禮儀歌舞創作組一行15人赴臨高、儋州、保亭等地進行環島采風。已創作《海南歡樂歌》、《海南歡樂舞》等一批具有濃郁海南鄉土特色的禮儀歌舞作品。

      2004年9月,成立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專家組, “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保護工程”的組織領導和決策,由海南省政府副省長符桂花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王學萍任顧問,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財政廳、民族宗教事務廳、文聯等單位的負責人任正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文化處,承擔“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氨Wo工程”專家組由專業知識豐富的專家和學者組成,其職責是為“保護工程”提供專業咨詢、論證、評審和業務指導。海南省“保護工程”中心設在海南省群眾藝術館,主要承擔“保護工程”的具體組織實施和聯絡交流,指導各市縣的“保護工程”工作。

      2004年9月,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海南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下發《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總體目標、方針和原則,保護對象、保護方式和實施內容。方案還規劃了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實施步驟,并要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搞好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

      2005年1月,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公布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專業性試點項目9個:儋州市儋州調聲、臨高縣人偶劇、文昌市民間盅盤舞、五指山市黎族龍被紡織工藝、白沙黎族自治縣土鼓舞、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黎族剪紙、東方市黎族纈染工藝、黎族樹皮布、黎族文身習俗。

      2005年4月,由海南九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黃流文化促進會主編的《崖州民歌》(1—4冊)出版。收錄了崖州傳統民歌1000多首。為促進崖州民歌的搜集和傳播,2005年4月15日,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聯合主辦的“海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歌舞晚會”在?谑腥嗣駨V場舉行。黃流農民演出隊30多人表演了一臺地方特色濃郁的崖州民歌表演唱,深受廣大群眾歡迎!逗D先請蟆烽_辟專欄介紹了崖州民歌表演唱的實況。

      2005年5月16日至6月4日,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聯合組織民間藝術采風團。該團一行18人,赴我省白沙、儋州、臨高、瓊中、五指山、保亭等6市縣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采風活動。藝術家們深入最具有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原生態特色的黎村苗寨、沿海漁村30多個采風點,挖掘搜集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逗D先請蟆烽_辟專欄評介這次活動的成果。

      2005年6月14日至16日,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在儋州市舉辦“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傳達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培訓期間,文化部有關司局的同志和海南省的專家為學員們講課。全省各市、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有關負責人、市、縣“保護中心”主任和群藝館(文化館)館長等60余人參加了學習。

      2005年7月至8月,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組織開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9月初,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組織專家對市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項目進行評審。

      2005年8月1日,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海南省首屆黎峒杯黎族民間剪紙大賽”在樂東縣城舉行。來自樂東、瓊中、保亭、五指山等少數民族市縣的50多名作者選送的80多幅作品參加了評比。參賽的作者絕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黎族農民、民間藝人和中小學生。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56歲,最小的只有9歲。參賽作品主題鮮明、風格獨特,同時給古老的剪紙藝術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樂東縣大安中學教師吉雄創作的《黎家宴》獲一等獎。

      2005年9月2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臨高人偶戲、黎族文身、黎族干欄建筑生態自然村、軍坡節、黎族“三月三”節、儋州調聲、黎族樹皮布、黎族龍被、王 大民歌、黎族舞蹈《咚鈴伽》、黎族打柴舞、文昌盅盤舞、黎族麻紡織工藝、黎族鉆木取火、黎族骨器制作、纈染工藝、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藝、崖州民歌、苗族招龍舞、黎族舂米舞、瓊劇、東坡笠及七彩雕畫。

      2005年10月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推薦我省“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等20個項目申報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6年2月,我省成功參加了在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覽期間,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專家參觀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海南的展品原始、實物精品多,具有代表性。

      2006年4月12日至16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定安文筆峰首屆海南“鄉土文化節”期間隆重舉辦。省委宣傳部及省文體廳領導為開幕式剪彩,參觀人數逾萬人,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2006年5月30日,國家文化部公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錄518個。我省入選的項目有9個。即崖州民歌、儋州調聲、黎族打柴舞、臨高人偶戲、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黎族染織刺繡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黎族“三月三”節。

      2006年6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海南省開展了黎族織錦大賽、專題文藝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和非物質遺產保護座談會等系列活動。

      2006年6月9日至11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普查工作培訓班,有90多名文化工作者參加學習培訓。隨后在全省范圍里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在普查的基礎上擬定第二批申報國家級代表作名錄。

      2006年9月,海南省歌舞團排演民族舞劇《黃道婆》,演繹了黃道婆學習黎族織錦技藝而成為我國著名紡織家的故事。該劇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大獎,參加全國歌劇、舞劇音樂劇展演獲二等獎。

      2006年11月13日,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海南省財政廳同意“海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更名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07年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谑写笾缕颅倓℃偟慕ㄔO,對保護和振興瓊劇寄予很大的期望和支持。

      2007年3月,黎族苗族聚居的市縣隆重舉行慶祝傳統節日“三月三”節。中心會場設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同時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晚會、民間歌手大獎賽、黎族織錦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等活動。

      2007年4月,海南省瓊劇院在?谂e行瓊劇展演活動,連續9個晚上展演《秦樓春雨》、《狀元橋后傳》等9臺大戲,群眾反映強烈,隨后赴香港展演大受歡迎。

      2007年4月10日至12日,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第二批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申報工作會議”,為做好申報工作對全省文體系統有關干部進行培訓,與會共有18個市縣,參會人數達65人。

      2007年5月9日至11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專家對市縣申報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項目進行評審。

      2007年5月23日,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公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全國共有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入選,我省有2人入選,分別是昌江縣《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承人羊拜亮及樂東《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容亞美。

      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應邀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并榮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文化遺產日獎”。

      2007年6月5日,國家文化部表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海南省群眾藝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全國40個獲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單位之一;海南省群眾藝術館副館長王學忠、儋州市文化館館長陳照榮列入120位全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名單”。

      2007年6月6日,人事部、文化部授予文體廳閻桂君同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待遇。

      2007年7月10日,海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海南省群眾藝術館增掛“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

      2007年7月23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公布“瓊劇”等29個項目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同意推薦我省“瓊劇”等26個項目申報第二批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7月 26日至27日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全省部分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為學員講課。參加培訓班的有?、瓊中、昌江等十個市縣。

      2007年12月29日,中國文化部辦公廳公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全國共有545名代表性傳承人入選,我省共有4人入選,分別是《黎族打柴舞》傳承人黃家近、《臨高木偶戲》傳承人陳少金、王春榮及《儋州調聲》傳承人唐寶山。

      2008年1月24日至25日,根據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的提議,在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聯合舉辦王妚大民歌傳授班。參加傳授班的有全縣各鄉鎮文化站站長、黎族民間歌手和縣民族歌舞團的歌手共40多人。王妚大為學員傳授了《叫儂唱歌儂就唱》等20多首膾炙人口的黎族民歌。

      2008年2月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此次公示的名錄項目分為新入選項目與擴展項目兩部分,新入選項目564項,擴展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134項。海南省入選的項目共有12項,其中新入選項目有9項。分別是:瓊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樂、瓊劇、海南齋醮科儀音樂、海南椰雕、曬鹽技藝、南海航道更路經、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黎族服飾;擴展項目有3項,分別是崖州民歌、海南公仔戲、海南八音器樂。

      2008年2月28日下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務委員陳至立和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等為傳承人代表頒證。我省共有3位傳承人代表赴京參加頒證儀式。分別是《黎族打柴舞》的代表性傳承人黃家近、《臨高人偶戲》的代表性傳承人陳少金和王春榮。

      2008年3月11日至13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谂e辦“海南省第三期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骨干培訓班”。來自全省各市縣文體局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局長、文化館長(中心主任)及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業務骨干共54人參加了培訓。省中心專家為學員授課,?、儋州、五指山、臨高、白沙、保亭六市縣在培訓班上分別作了經驗交流發言。

      2008年4月1 8日至5月8日,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惠民系列活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成功的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行。省委常委、省宣傳部部長周文彰、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林方略、省文體廳廳長范曉軍等領導出席開幕儀式。2008年5月7日文化部社文司領導和專家一行參觀了展覽。

      2008年5月7日至1 1日中心舉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督導工作座談會暨專家講座。參加座談會的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容亞美、唐寶山、王春榮、陳少金、黃家近、羊拜亮和各市縣文化館館長、省專家等50人。文化部來瓊進行督導工作的專家徐藝乙教授主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08年6月,我省成立了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申報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領導小組。

      2008年7月,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我省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9項和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3項。

      2008年7月,省中心領導和專家深入各市縣督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2008年1 1月,省中心組織各市縣非遺工作者到浙江學習“非遺”普查工作經驗。

      2008年1 2月1 2日,省領導和專家集中審核“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向聯合國教科教科文組織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本和錄像、照片。 I

      2008年12月中旬,國家專家華覺民、梁力生、康玉巖、徐藝乙、苑利等到海南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08年1 2月3日,省文體廳公示海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名。

      2009年1月6日,省文體廳印發《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2009年1月1 2日,省長羅保銘在海南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積極組織‘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列入2009年工作任務之一。

      2009年1月8日,省領導組及相關專家20多人討論申遺申報文本和視頻腳本。

      2009年2月12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申遺省長工作會議在省政府召開,林方略副省長主持會議,聽取了省中心關于申報工作的進展情況的匯報,審查了申報文本和視頻,并就該項目所承諾的提出保護措施的落實等進行了討論和安排。相關廳局和市縣領導出席了會議。

      2009年2月27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申報材料正式通過文化部向聯合國遞交,申請將該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3月9日教科文組織收到我申報文件,分別于3月30日、6月9日、7月6日等數次來信要求限期修改或提供相關信息和進行相關交流,我方都按照要求及時回信。)

      2009年4月4日,國家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應邀來海南考察,并在省圖書館報告廳向省直系統和各市縣的相關人員作了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報告。

      2009年4月7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在?谂e行,會上傳達了文化部相關會議精神,并安排年度重點工作,并就“普查”工作做了具體部署。

      2009年5月,省中心到各市縣督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2009年6月10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省5人榜上有名,他們是五指山市的劉香蘭(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王女不大(女,黎族民歌)、省瓊劇院的王英蓉(女、瓊。、?谑械年愑鳎ō倓。、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黃運英(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自2007年至今我省共有11人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2009年6月11日,為迎來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召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古籍保護暨文博事業杰出人物表彰、頒證、授牌電視電話會,我省一批單位和個人獲評先進。會后,我省為有關人員舉行頒發證書儀式。我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村民容亞美(黎族)獲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陳佩、黃家近、黃翠玲獲評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谑腥罕娝囆g館獲評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并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五指山的劉香蘭(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王女不大(女,黎族民歌)、省瓊劇院的王英蓉(女、瓊。、?谑械年愑鳎ō倓。、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黃運英(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頒發了傳承人證書。

      2009年6月13日,中國“文化遺產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巡展啟動儀式在省博物館舉行。此后的兩個多月中,先后在?谑写笾缕骆、儋州市、瓊中縣、文昌市、保亭縣、五指山市、樂東縣、澄邁縣、臨高縣等9個市縣進行巡展。

      2009年7月27日,國家級專家樊祖蔭來瓊考察。

      2009年8月6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曉璞應邀赴瓊向海南省相關專家和工作者講授非遺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2009年8月24日至31日,召開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專家評審會議。

      2009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我省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獲批列入聯合國首次設立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 0月1 2日,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錄項目31項和第一、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項目4項。

      2009年10月15至30日,省文體廳派出四個督查組到全省所有市縣督查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驗收普查工作。

      2009年12月3日,省文體廳在海南軍區迎賓館舉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彰會,譚力、符掛花、林方略、王揚俊、范曉軍、許振凌及老干部王學萍等到會講話。

      2010年1月,省文體廳省非遺中心迎接文化部非遺保護督導組對我省的非遺保護工作的督察、驗收。

      2010年2月底至3月初,在文體廳安排下,省非遺中心組織專家陪同中央電視臺一頻道攝制組,深入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等8市縣拍攝紀錄片《黎之錦》。由木棉花開、天堂的色彩、時光如梭、穿越歲月,龍被之“龍”五集構成。

      2010年5月份,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會舉辦。

      2010年6月12日,海南省舉辦2010年海南省“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開幕式,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頒牌發證,民間收藏家向海南省博物館捐贈文物等一系列活動。

      2010年6月12日,海南省文體廳、民宗委共同主辦的海南省第二屆黎族織錦大賽拉開帷幕, 全省少數民族地區9個市縣各派出了7名選手參賽,大約60多名選手聚集椰城,同場競技!昂D鲜〉诙䦟美桢\大賽”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展示黎族民間優秀傳統工藝,促進黎族紡織技藝的交流。本屆大賽由全省少數民族地區9個市縣各派7名選手參賽。分老年組、青年組進行比賽,各組均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主辦單位對獲獎作品給予資金獎勵。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鄧景華表示,前來參賽的選手和作品基本能代表海南省目前黎錦的最高水平。通過比賽發現選手們將現代元素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了作品之中,比如工業染織的棉線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編制當中,這可能會令黎錦的色彩和圖案更為鮮亮美麗,但多少會減了一些黎錦文化原汁原味的純粹。

      2010年6月21日,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八章文化體育產業 將海南打造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文化娛樂、運動健身和休閑療養勝地。第一節文化娛樂業 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節慶會展品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節慶活動,創新辦好中國海南島歡樂節。完善會展服務設施,培育國際會展品牌。辦好博鰲亞洲論壇、博鰲國際旅游論壇和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大力發展娛樂演藝業。豐富大眾化娛樂產品,結合舊城改造和城市建設,鼓勵發展不夜城、娛樂城、酒吧街等設施,豐富夜間娛樂產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10:文化節慶活動 一、中國海南島歡樂節。辦成海南國際旅游島標志性的旅游節慶。二、傳統文化類。圍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黎族苗族“三月三”、瓊劇、黎族苗族歌舞、儋州調聲、臨高人偶戲等,策劃舉辦相關活動。三、地方特色文化類。辦好?趽Q花節、冼夫人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四、時尚文化類。舉辦好新絲路模特大賽總決賽、三亞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等,策劃舉辦國際性選美賽、音樂節、藝術節、電影節以及繪畫、攝影比賽等。五、地方產品展示類。圍繞海南地方特色水果、花卉、水產等,策劃舉辦專項展銷活動等。

      2010年7月,在廳文化處的安排下,省中心組織專家陪同天津電視臺攝制組深入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等8市縣拍攝《黎族風情》,主要內容有:黎族傳統民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

      2010年8月,省非遺中心組織專家赴五指山參加黎族傳統織錦技藝傳承人培訓班,并講授世界級非遺項目黎錦的相關課程。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海南活動周(8月7至11日)期間,“海南故事”小舞臺以傳統音樂(《黎族民歌》等)、傳統舞蹈(《黎族打柴舞》等)、傳統器樂(《黎族竹木器樂》)的表演形式和以傳統手工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海南椰雕》、《海南黃花梨木家具制作技藝》、《海南貝雕》、《苗妹發繡》)現場展示的形式,充分展現海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島”大舞臺展演了大型原創歌舞詩《海南島》、海南風情歌舞《椰風海韻》以及《魅力旅游島》歡樂大巡游。共演出55場,共吸引了30多萬人次的世博觀眾到場參觀、參與。

      2010年8月14日晚,主題為“黎風古韻,錦繡海南”的大型黎族服飾文化秀場在?谌舜髸门e行,現場展示了黎族服飾、黎族織錦、黎族陶瓷等豐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再現了黎族文化服飾發展歷程。晚會分為上篇《淵源黎韻》、中篇《永恒黎錦》和下篇《文明薪火》。上百套做工精細、色彩艷麗、圖案精美的黎族服飾展現在觀眾面前。除展示不同時期和各個地區富有特色的黎族服飾外,黎族文化中一些傳統的元素如文面、文身、織錦等也同臺展示,多角度呈現黎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淀。擔任當天走秀表演的是2010中國海南七仙形象小姐選拔大賽全國總決賽的44名佳麗。在走秀間隙,主持人與嘉賓解說的樹皮衣制作流程、黎錦紡織工藝、黎族多元服飾等知識,讓觀眾受益匪淺。該臺晚會是目前黎族服飾展示最全的一次活動;顒佑墒∥捏w廳、省民宗委、2010中國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組委會主辦。

      2010年8月17日至20日,?谑蟹俏镔|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 “?诘貐^業余瓊劇演唱比賽活動”在?谑腥罕娝囆g館三樓音樂廳舉行。比賽設置了兒童組、少年組、青年組和中年組四個組別,參賽選手百余名,最小的參賽者只有五歲。此次比賽的內容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瓊劇唱腔和唱段。瓊劇于2007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谑1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谑腥罕娝囆g館館長吳圣彪說:“瓊劇演唱比賽的舉辦就是為了加強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和傳承,讓年輕人們傳承海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好瓊劇!

      2010年8月,省非遺中心應邀參加第三屆青海藝術節暨第七屆唐卡藝術,圓滿完成《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版面及實物展示。

      2010年8月,組織相關人員赴澄邁舉辦基層瓊劇基地瓊劇培訓班。

      2010年8月,委派人員參加文化部在四川舉辦的“災后重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級研修班。

      2010年8月,文化部組織評選“文化行業搞技能人才選拔”,組織我省十余市縣非遺保護傳承人完成證件收集、材料填報及作品征集等工作,及時報送,按時完成了文化部下達的工作任務。

      2010年9月,海南省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領導小組會議,各有關廳局及相關市縣領導參加并討論審議《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規劃》(2010---2014)(草案),明確今后工作任務,將更好地推動黎錦技藝保護工作,使黎錦這一人類的文化瑰寶大放異彩。 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省長譚力,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符桂花,老干部王學萍出席這次的會議。

      2010年10月9日,為提高海南省各市縣文化館、藝術館攝影骨干和攝影愛好者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海南省群眾藝術館聯合保亭縣文體局結合省文化遺產攝影大賽,近日在保亭縣成功舉辦了全省文化館、藝術館“攝影骨干培訓班”。來自海南全省各市縣文化館、藝術館的攝影骨干以及保亭攝影愛好者共35人參加為期三天的培訓班。培訓期間,除參加課堂培訓外,全體學員還到呀諾達熱帶雨林生態景區、保亭七仙嶺進行風光攝影,學員們還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鉆木取火”“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竹木器樂”等為題材創作攝影作品。通過本次培訓活動,宣傳和推廣了海南省群眾攝影文化,同時還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海南省群眾民俗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攝影作品。

      2010年10月10日,海南高速瑞海杯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三亞如期開幕,20支中外強隊將在9天時間完成總里程約1450公里,9個賽段的全部比賽,角逐28萬美元的重金獎勵。開幕式上,100多位演員進行了海南傳統文化表演,黎族山歌,民族舞蹈,有著悠久歷史而又純樸本真的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讓在場的中外賓朋贊不絕口。

      2010年10月11日上午9時,海南省瓊劇院首期瓊劇傳承人表演培訓班在海南戲院開班,省瓊劇院全體干部職工參加了開班儀式。2008年6月,瓊劇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使瓊劇的地位得以提高,也使瓊劇藝術工作者肩上的責任由此加重。海南省瓊劇院作為瓊劇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責任單位,十分重視對瓊劇的保護傳承和開拓創新。目前,瓊劇界既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本期表演培訓班將從11日至18日。開班期間,將邀請陳育明、梁家梁、李桂琴、陳進和、陳世文、李明玉、符致椿、莫愛花、符策超、周慶輝、黃良冬、張拔山、符氣道等表演藝術家和各藝術領域專家給該院中青年瓊劇藝術工作者授課。

      2010年10月16日,國家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財務司副司長馬秦臨在海南省文體廳計財處處長王智勇及保亭縣文體局相關領導的陪同下,輕車簡從,一行十人蒞臨甘什嶺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參觀調研,考察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考察中馬盛德副司長高度評價了檳榔谷的發展。

      2010年10月份,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陳佩到英國、肯尼亞參加歐盟《東南西北四國菱形文化能力建設與傳播》項目的文化遺產保護研討與考察。

      2010年10月29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決定(十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提升現有公益性文化單位與設施的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加快建設中心城市大型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體育中心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國家南海博物館、海南史志館、海南文化體育中心、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等重點項目。

      2010年11月,省非遺中心組織專家赴保亭參加《黎族傳統織錦技藝》傳承人及《黎族樹皮布制作》傳承人培訓班,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課程。

      2010年11月,省非遺中心在?谂e辦了首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文體廳許振凌副廳長作了重要講話,中心專家進行授課,80多名省級以上傳承人及各市縣非遺工作者參加了次此培訓班。

      2010年12月初,省非遺中心組織人員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東方市進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實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珍貴的清代龍被、黎族五大方言區傳統男、女服飾,其中有早期祭司長袍、麻衣、麻被、木棉衣、木棉被。傳統紡織工具有原始腰機、絣染架、石紡輪、腳踏紡車、坐機、藤編織機腰帶、紅藤編織的衣簍、傳統繞紗木架、民間打擊樂器獨木皮鼓、骨簪、弓弩等100多件。

      2010年12月,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陳佩到圭亞那參加歐盟《東南西北四國菱形文化能力建設與傳播》項目的文化遺產保護研討與考察。

      2010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中國海南島歡樂節啟動儀式,在澄邁縣福山鎮咖啡文化廣場上隆重舉行。海南非物質文化展區全面、活態展示了黎族傳統紡染織技藝、海南八音器樂、剪紙等海南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上一篇:第十一屆中國文化遺產日

    下一篇:海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更多關于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的信息
    民間藝術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藝步驟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

    福州脫胎漆器以輕巧、精美而聞名,因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白與黑的藝術: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畫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

    “炕圍畫”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寧武、忻州原平、代縣的炕..
    民間藝術縮骨功

    民間藝術縮骨功

    縮骨功,也叫縮骨術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這就是縮骨功。卸..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宮廷鳥籠..
    風箏魏

    風箏魏

    風箏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而風箏魏就是過去老手藝人的一個品..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特點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