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涮羊肉起源于清朝入關之后,涮羊肉走入大街小巷,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成為老北京民俗小吃之一。知名的千叟宴就是請老人們吃的涮羊肉,方便而簡單,關鍵冬天吃涮羊肉暖和舒服。
涮羊肉是在偶然間發現的一種吃法,古代在行兵打仗的時候,或者游牧民族放牧的時候,為了減輕負擔,不帶很多東西,就帶生活必需品就行,也不用帶佐料。把羊殺了直接切片水煮了吃省事方便,于是涮羊肉逐漸流行起來。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于清初,滿族入關后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杜f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柜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受歡迎。
涮羊肉的起源于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焙霰亓倚Υ穑骸拔铱淳徒小萄蛉狻!”成吉思汗孫子發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赤,拔都是術赤的兒子。
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術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現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于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F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這種說法也比較有說服力,因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且喜歡吃羊肉,涮羊肉起源于蒙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015年立春了,但是春節還沒有過,還是很冷的,所以說說老北京的涮羊肉小吃也是一種愜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