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吹吹腔是白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吹腔戲,是大理地區白族、彝族群眾演唱的一個劇種,包括吹吹腔戲和由曲藝大本曲發展而來的大本曲劇。以嗩吶吹奏為主要音樂而得名,俗名“板凳戲”, 我最喜歡他的臉譜,精美絕倫,能數出的劇目達三百余本。
白族吹吹腔最早起源于“弋陽腔”中的“羅羅腔”,于清乾隆年間興起,光緒年間盛行。云龍白族吹吹腔藝術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民族劇種,“行當分工相當細致,生、旦、凈、丑俱全”,講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譜,有許多嚴格法則。
吹吹腔以唱、吹為主,吹又以嗩吶為主要器樂吹奏過門,每唱四句為一段,唱詞格式為“三七一五”,即前三句為七字,第四句為五字。第一句為起板,二三句為中板,四句為落板,其間以嗩吶間奏,擊樂配之。吹吹腔以上引、詠詩、作對、表白、做功為基礎,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說法。唱腔則有九板十三腔,唱詞和對白一般都用白語,特別吸引人的是雜戲“一字腔”,屬自編自演,語言通俗詼諧,十分貼近生活,在唱腔音樂上除傳統唱腔外,還加上白族的山歌小調,顯得生動有趣。
據史書記載,吹吹腔的發展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古代文化中的一個古老民族劇種。白族吹吹腔在明清時期比較盛行,由于歷史的原因,白族吹吹腔退守到了交通不便的山區,因此至今尚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吹吹腔的完整風貌。
白族吹吹腔至今仍然是云龍縣白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在云龍所有流行吹吹腔的地區,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嫁娶,起房豎柱都常演吹吹腔。目前全縣還有大達吹吹腔劇團、三七業余吹吹腔劇團等九個業余劇團,他們為傳承和弘揚白族吹吹腔藝術做出了很大貢獻。是白族人民創造的一個古老劇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白族吹吹腔
來源: 瀏覽 1059 次
更多關于 白族吹吹腔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