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在古代有很多流派,在娛樂很少的古代很多地方都有皮影戲表演,而山西省孝義皮影就是重要的皮影戲流派之一。
孝義皮影為紙窗皮影和紗窗皮影,牛皮雕鏤,造型粗獷豪放、質樸無華,極具漢化石的韻味。孝義皮影戲分為兩大流派,一是皮腔紙窗影戲,二是碗碗腔紗窗影戲。2006年,孝義皮影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早在北宋時,孝義就有了皮影演出的班社,而且還有專事影人雕簇的藝人,可與當時的京城汴梁相媲美。1980年夏,在孝義新城東北隅發現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內,共兩側壁畫上就有數個兒童,有的吹著嗩吶,有的手持影人,于草坪上玩耍的描繪。之前的1953年,在孝義張家莊發掘的一座元代古墓里,墓壁上也有8幅紙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樂影傳家共守其職”的落款。說明從元代起,孝義已有影藝世家。史載,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舉行過一次百戲大會演,當時就有皮影戲班的演出,F在孝義北獨村居住的武海棠先生家,相傳已有七輩人操作皮影戲,如今他家的皮影班社,農閑時仍外出演戲。
清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孝義皮影班社達到60余個,皮影雕簇技術更為精湛,劇目日益豐富。因皮影戲演出靈活輕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嘉慶年間,王妃和阿哥們還把皮影召進皇宮,出資置買戲箱,重金聘請藝人長期演出。在鄉下,則有平遙、祁縣、太谷數縣的商賈,聘請孝義藝人搭班說戲,或遠去寧夏、內蒙、河北、遼寧,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如藝人楊二楞定居寧夏,張賢保歷河北、遼寧、黑龍江演出,終身未歸,在孝義影戲界頗負盛名,為后世傳師。至清末民初,孝義皮影戲出現了極為興盛的黃金時代,著名藝人比比皆是,如王寶棟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張立廣銅音鐵嗓,月驚星迷。井潤元專說閨門戲,人稱“小姐班”。李付德擅長喜鬧劇,譽為“哈哈班”。此外還有張萬年、于吉榮、宋廣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藝人各顯千秋,蜚聲一時。
抗戰爆發后,孝義皮影班社的好些藝人,紛紛參加革命隊伍,成為解放區各個革命劇社的文藝人才。全國解放后,孝義的皮影社團還有10余家,后歸文化局所管,即現在的孝義碗碗腔木偶劇團,F在孝義保存的舊戲臺有110多座,其中很多是演皮影戲的專用戲臺,皮影戲在群眾中仍有很好的印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孝義皮影
來源: 瀏覽 5667 次
上一篇:無錫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下一篇:安徽化明塘嚴氏墓
更多關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孝義皮影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