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以紅茶最知名,大紅袍是福建紅茶的品牌代表,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早在商周時期,武夷茶就被當做貢品獻給了周武王,而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最早也可追溯到漢代。2006年5月20日,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巖茶(大紅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惟一“中國茶藝藝術之鄉”等稱號,是巖茶(烏龍茶)的故鄉。
武夷巖茶在宋、元時期業已被列為貢品,元代時還專設“焙局”、“御茶園”,經歷代武夷巖茶制作匠人的精心鉆研,到清代初期出現流傳至今的完善的制茶工藝。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復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關鍵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復、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藝少有的。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筑石岸,構筑“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皫r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武夷巖茶是產于閩北祟安縣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
除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優秀的品種資源外,精妙的制茶工藝可以說充分發掘了武夷巖茶自身的特點。
武夷巖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后余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大紅袍最為名貴,品質最優。
武夷巖茶(大紅袍)所以深受人們賞識,在于它的品質優異和獨有的“巖骨花香”。優良品質的產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二有豐富的適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三歸功于獨特精湛的制作工藝。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
來源: 瀏覽 2105 次
更多關于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