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灃寨是河南傳統民居古建筑,臨灃寨居民建筑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它們集中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我國古民居古村落中實屬罕見。
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洼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境內,坐落在碧波蕩漾的北汝河畔,發源于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形石砌筑的寨墻緊緊圍著。圍長約1100 米、高6 米多的寨墻上有城垛800 個。故當地人又稱臨灃寨叫“紅石寨”或“紅石古寨”。臨灃寨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墻、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013 年5 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灃寨的歷史
臨灃寨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甚至更早。酈道元(約466-527 年)在《水經注·河水》中記載:“柏水經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币虼逶凇岸敝g,故村名為水田村,也就是臨灃寨的前身。村里老人回憶說:臨灃寨建在一個洼地中央,周圍是千畝水田,大雁南來,蘆葦飄香,構成了一副天人合一的畫卷,從外觀上來看像水洼里的一條大船。
明萬歷年間,中原地區爆發瘟疫,人口銳減,山西洪洞縣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租借張姓人家土地種田為生,強龍壓住了地頭蛇,短短30 年內,張家就淪落為朱家的仆人,這里的地名也由原來的張家埂改名為朱洼村。臨灃寨的興衰與朱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清道光和咸豐年間,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懷宗及其子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鹽業貿易發跡,達到鼎盛,人稱“朱洼寨”!多P縣志》中記載:“朱紫峰捐助河工,義敘監知事”,即朱紫峰通過捐助黃河,當上了河南省鹽運使知事,為全河南最肥的職位之一。朱氏三兄弟發跡后以樂善好施、行俠仗義為世人尊崇,但對自己擁有的巨額財富非常擔心。清咸豐末年(1861 年),面對紛繁亂世,朱氏三兄弟商議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墻為外石內土結構,外墻60 厘米長的石頭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紅色花崗巖,內墻則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護寨河的土,像狹長的船形。為使寨墻堅固,紅石條每一順石隔一把石,中間空當用3 至4 塊紅石條順著填滿,再取土屯住夯實。寨墻內為朱洼村,占地面積7 萬平方米,周長1100 米,高6.6 米,寨上分設5 座哨樓、800 個垛口,耗資700 萬兩白銀,清同治元年(1862 年)紅石寨建成,取名臨灃寨。
人生如棋局,臨灃寨竣工十幾天以后,朱紫峰就被朝廷革職,朱紫峰是朱家的頂梁柱,他的革職,對全家族的打擊是災難性的。風起于青萍之末,古堡竣工似乎為家族悲劇拉開了序幕,朱家老二朱振南戰死,朱紫貴的女兒也因不堪封建禮教而上吊自殺,隨后老大朱紫貴因痛失二弟和女兒,悲痛而死,老三朱紫峰出獄后,閉門不出,于同治年間抑郁而終。朱振南27 歲的女兒成為臨灃寨最后一個當家。這位少婦嗜賭,終將臨灃寨整個城堡都輸了出去,臨灃寨也隨著朱家三兄弟的死亡而敗落了。臨灃寨衰敗的背后也有它的歷史必然性。道光、咸豐、同治年間,西方資本主義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代表中國封建商業經濟的鹽商淡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中西結合的官僚買辦資本江浙財團的崛起,而臨灃寨朱家三兄弟的命運只不過是歷史大轉折時期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該寨曾在抗戰中發揮過作用,據《郟縣志》記載,1945 年6 月3 日,日軍攻打臨灃寨,村民曾利用寨墻英勇抵抗,最后日軍棄城而走。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第一次攻破臨灃寨。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臨灃寨更名為朱洼大隊。解放后在全國拆除寨墻的潮流中,由于恰逢洪水圍困,為防汛需要寨墻得以保全。寨內現有居民600 余人,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近400 間。有關專家考證后認為,這是中原地區發現的第一個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在全國也非常罕見。2001 年,郟縣成立了臨灃寨開發辦公室,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臨灃寨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臨灃寨的建筑特征
整體布局匠心獨具。臨灃寨在總體布局上遵循了中原堡寨式傳統民居的特征,是當地建造技術、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倫理、審美觀念、風水文化等傳統文化要素的綜合體現。古寨建在汝河沖積平原的洼地上,利溥、灃溪兩水之間,總占地7 公頃。古寨俯視呈橢圓形,周長1100 米,高6 至7 米,按八卦的乾、坤、巽三個方位,分別設西北門“臨灃”,西南門“來曛”,東南門“溥濱”。寨內有東西、南北大街各兩條,呈“井”字形交叉。站在臨灃寨東寨門前只能看到城墻內的建筑,看不到主街道。主街道與城門呈120 度夾角,寨內南大街、北大街為主街,東小街和中街是副街,街道呈井字形交錯。除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是直道,其他小胡同都是丁字形的死胡同。寨內現有明代民居三間一院,清代建筑100 余棟,400 多間,這些建筑雖數量繁多、時代有別、規模不一,但規劃有序、布局嚴謹、類型齊全,體現了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建筑藝術樸實考究。臨灃寨古民居多為五脊六獸硬山頂,青磚高浮雕花脊,房坡覆蓋灰色小板瓦,屬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風格,建筑樸實敦厚大氣。臨灃寨內有不少明清建筑,其中以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保存最為完好。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 的“汝河南岸三鎮府” 之首的朱鎮府古建筑群落,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是臨灃寨的最大最核心的建筑群。朱鎮府是指清代河南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僅從高大的門樓,古老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彩畫,臨街墻上鑲裝的拴馬用的“把石鼻” 等處,就可看出當年朱鎮府的顯赫和繁榮。值得一提的是,朱鎮府是一座封閉的甕城,從前門到后門,是曲折的十三進門,也就是十三道關口。老大朱紫貴的宅院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是一進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322 平方米。三進院的內宅布局嚴謹、古樸典雅,有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均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青磚藍瓦。正房的屋門下部設有兩個“槍眼”,門檻下設有供貓通過的“貓眼”,還有小姐的“繡樓”。老二朱振南宅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 年),高峻的屋脊,靈巧的窗欞,令人驚嘆。東西廂房的門楣之上懸掛著“遷善”、“補過” 的家訓。
建筑文化內涵豐富。臨灃寨大到選址布局,小到建筑構件,處處體現“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臨灃寨從風水上來說,其兩面臨河且處于洼地,能聚水聚財,屬于風水寶地;城門設置上完全按照八卦設置;象形上它則像一個小船。3 個寨門,同樣暗藏玄機,據傳是按照易經八卦其中的3 個方位而設置的。東門“溥濱”和南門“來曛”,均取自《詩經》。西門因臨寨西的河流灃溪而取名“臨灃”,這也正是今天臨灃寨寨名的由來。宅院屋面為仰鋪灰色小板瓦,方椽子點紅椽子頭,這是科舉功名的標志。其他如木雕、磚雕、石雕等也都體現了淳樸的中原農耕文化。
設施功能完整齊備。臨灃寨雖為村寨,實質是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小社會。寨內有五口古井,供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建有朱家祠堂一座,為祭祀先祖和先賢的場所。建有關帝廟一座,是臨灃寨內最高等級的宗教文化建筑,整塊紅石透雕而成的九欞紅石窗古樸厚重。建有“酒館院”一座,位于朱紫峰東跨院第三進院,用當地所產青高粱制成“臨灃燒酒”,專為臨灃寨招待賓客、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生子滿月所用,酒香撲鼻,后勁劇烈。建有“京貨鋪”一座,是臨灃寨內唯一的商業店鋪,專營京廣時髦物品,兼營糕點、食鹽、香油、瓷器、布匹等物品?梢哉f,不出村寨基本可滿足生產生活之需。
軍事防御特點突出。臨灃寨作為堡寨型村寨,軍事防御特點突出,也是建筑造者首要考慮的因素。寨墻周長達1100 米,高6.6 米,用紅條石筑砌,一皮一丁,每兩丁間用條石縱向填滿,內外均為紅石墻,中間用素土分層夯實,寨上分設5 座哨樓、800 個垛口,墻體中央設機槍孔,3 個寨門均裝有十厘米厚鐵皮鑲裹榆木城門,寨墻外設護寨河,墻體堅固,城高水深,易守難攻。寨內設槍炮局一座,專門生產槍炮子彈,為守寨御匪之用。依托“關帝廟”設“局子”,是整個寨子軍事指揮所、治安派出所。寨內有“旗桿樓”一座,樓內地坪高出樓外地面五尺,可以居高臨下控制攻入該樓的盜賊。另外,寨內設置了完善的防火防汛設施,共同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防御體系,使這座古老村寨雖歷經滄桑卻依然屹立于中原大地。
河南傳統民居古建筑臨灃寨
來源: 瀏覽 1646 次
上一篇:洛陽鷂店古寨
更多關于 河南傳統民居古建筑臨灃寨 的信息
古建筑排行
- 法門寺
- 中華第一木樓飛云樓
- 慈壽寺萬歷玲瓏塔
- 云南大理巍山古城
- 曾八支祠——湖南省規模最大..
- 沈陽故宮古建筑
- 玉蟾宮
- 隆興寺
- 沈陽故宮
- 樊川興教寺
- 徽州古城
- 徽州古牌坊
- 漳州牌坊
- 景德街牌樓
- 頤和園琉璃牌樓
- 國子監琉璃牌坊
- 息心寺
- 永樂宮
- 湖南宋代建的古建筑湘陰文廟
- 摩訶庵
- 清化寺
- 先農壇(北京古代古建筑博物..
- 北京市房山區南窖村古村落
- 明代古村落北京市密云墻子路..
- 承德避暑山莊
- 山西北辛武村清代古建筑太和..
- 山西晉中市介休源神廟
- 靈壽傅氏透雕古牌樓
- 明清時期古建筑木石結構牌坊..
- 張壁村的古堡建于什么時期
- 地跨豫陜鄂的古鎮荊紫關鎮
- 懸崖上的古村落山西虹霓村
- 北京明代玲瓏寶塔慈壽寺塔
- 素有八卦村之稱的呈坎古村明..
- 四川隆昌是中國石牌坊之鄉
- 廣東潮州古建筑己略黃公祠
-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佛教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