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鎮名村 > 靈壽古城

    靈壽古城

    來源:  瀏覽 2869

    靈壽古城史稱靈壽城,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古時產靈壽木而得名,上古時為冀州,春秋屬晉,戰國中后期為中山國,后為趙屬地。靈壽城源于戰國時期的靈壽邑,公元前408年,魏將樂羊大敗中山軍于靈壽,滅中山國于顧(定州),因戰功被魏文侯封為“靈壽君”,即成縣的雛形。據《史記》記載,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復國“徏靈壽”,遷都于靈壽(今縣城西北的古城舊址),歷時約80余年。 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趙滅中山!捌痨`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設靈壽縣,西晉(公元265年)時從中山國故城遷至今治,此后歷代為縣城所在地,至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
    靈壽城建于松陽河下游開闊處,東依東嶺崗,西靠赤岸嶺,南瀕河,北枕坡,其形若箕,城居箕里。居高臨下觀看靈壽城貌,它酷似一只展翅飛翔的“金鳳凰”:在城西北角上有兩株高大的古柏樹傲然挺立,相傳那就是鳳凰尾巴;城東南郊有井泉兩口,傳說為鳳凰的眼睛,赤岸嶺、東嶺崗則為鳳凰展開的雙翅;舊城的南側(城內路南側)即為彎曲的鳳凰頭;文廟東邊有一個大水坑,那是鳳凰飲水的地方。因此,靈壽城又被人們稱為“鳳凰城”。
    靈壽古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孕育了多位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和達官貴人,見于史冊和縣志的歷史名人有樂羊、樂毅、曹彬、曹皇后、付氏三代名宦、韓億父子、馬從聘以及知縣陸隴其等。靈壽城垣歷經兩千余年的歷史變遷和風雨侵蝕,雖幾經興廢,屢遭毀損,卻較完整地保留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除了享譽全國的付氏透雕石牌坊以及宋武惠王曹彬故里碑和馬家忠烈祠堂(已專題介紹)等文物古跡外,還遺存了眾多塵封古城千年輝煌的歷史印跡。
    關公廟
    關公廟(也稱關帝廟),坐落在縣城北關縣醫院家屬院西南角。該廟坐北面南,石基磚木結構,硬山單體五柃式建筑,布瓦頂,兩山尖下浮雕方形青磚花卉圖案,正殿三楹,進深三間,中間金柱,檐下柱頭無卷剎,柱上出螞蚱頭。正殿中央塑有關公(關云長)塑像,高約七八尺,紅臉、綠袍、丹鳳眼、臥蠶眉,一手捋著胡子,一手托“春秋”,左立周倉持大刀,右立關平配寶劍,栩栩如生。肅穆威嚴。大門左右各有一尊漢白玉石獅(現去向不明),高約兩米左右;對面有戲樓一座,坐南面北,每年5月13日廟會日(俗稱關老爺磨刀日),附近的善男信女們紛紛到此上廟進香,拜佛看戲。熱鬧非凡。
    據平陽知府付鳴會(北關人)所撰“重修關王廟記”記載,該廟系1562年“北關居民付滄、麻昌、李桃、李孟陽、付振余等乃乘虔募緣,于是邑之士民各捐資共茸”,F該廟東北角墻體斷裂,廟頂前沿毀損嚴重,幾近坍塌,亟待維修。
    陸邑侯去思碑
    陸邑侯去思碑位于小東關原府靈大道(真定府至靈壽城的大道)旁,碑高2.68米,寬0.85米,厚0.2米,碑座高0.4米,寬1米,厚0.4米,二龍戲珠方頭碑冒,碑額篆書“萬古流芳”四字,碑文陽刻付維枟所書“陸邑侯去思碑”六個大字,碑陰刻有陸隴其傳略。
    陸隴其(1630—1692),原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進士,以清正廉潔而著稱。他自幼讀書,生性恬淡清高,不為名利所拘,康熙十四年做了江南嘉定知縣,二十二年被授直隸靈壽知縣。赴任后即“行鄉約,察保田”, “以興利除害、移風易俗為己任”,深得靈壽百姓的擁戴,幾次被直隸巡撫推薦為康熙朝的清廉官?滴醵拍攴钪忌尉┕匐x任的時候,道路上站滿了百姓,哭泣著為他送行,并為他立了一通“陸邑侯去思碑”以示紀念。該碑文革時已毀。
    松陽書院遺址,
    松陽書院遺址位于城內十字街西北,系為紀念清康熙年間知縣陸隴其而修。陸知縣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名的清官,在靈壽為官七年,遇貧困者濟之,遇強霸者抑之,遇受辱者挾之,并“以德化人”,不斷在學宮中講學教人為善,縣民都非常喜歡。松陽書院即為陸隴其知縣和鄉紳們的講學處所,1945年解放后,改建為縣公安局。
      明靈王廟遺址,
    明靈王廟(俗稱大爺廟),位于淤泥河“文興橋東側路北,該處原有漢世祖云臺功臣之一、靈壽侯邳彤廟1座。系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英宗加封邳侯為靈王,并命太監親來本縣督工在原邳彤廟基礎上擴建而成。靈王廟主殿形式類似文廟大成殿,而規模超過其1倍,殿額曰“靈王殿”。殿前樹有圣旨牌樓和絞龍碑記,兩廂各建配殿三楹,大門外筑起戲樓1座。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設大祭,開廟會,大聚僧侶,誦經祝告。是日,大戲演唱于戲樓,雜耍賣藝于街巷,四僻五鄉,府州各縣都來靈壽趕廟。于是“大爺廟”聞名遐邇,三月廟會亦成為靈壽的盛會。后來,發展為農產品交易、各種商品交易的盛大廟會,吸引了正定、行唐、鹿泉、平山等地的農民前來進行集貿交易。民間流傳順口溜:寧可不和婆家過,也不能誤了三月廟。充分說明小媳婦趕廟會的迫切心情與喜慶?谷諔馉帟r期“大爺廟”全被日軍拆毀。
    重修明靈王廟碑
    重修明靈王廟碑,為石灰石質,碑身長1.89米,寬0.74米,厚1.23米,碑下有榫,碑座已失,不知形制。碑正面篆刻碑文,上款書:“重修明靈王廟碑文”,部分碑文模糊可見,大部腐蝕剝落。落款書:“大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乙亥仲秋丁皖谷旦□□仝立”。 此碑于2006年被文物工作者發現收藏。
    文廟大成殿遺址 文廟(孔廟)在城內南門里西側,占地六七畝,元朝創建,明、清數次重修。有大門、二門兩重門,北越泮池,過戟門,至大成殿。文廟大成殿,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底面長寬各約15米,高10米。三面高墻,外呈朱紅,內為粉白,正面通為木制門窗、隔扇,雕飾各種圖案花紋。殿內挺立四根合抱朱漆明柱,上托彩繪大染。頂為歇山式,飛檐斗拱,覆蓋黃綠琉璃瓦,角吻脊獸各具形態,栩栩如生。兼因坐落于l米多高的殿基之上,愈顯奇偉壯觀,且富于時代特色。殿內存有孔夫子72大賢的牌位及竹筐、木豆、燭臺等祭器。大成殿前壁上方有“與天地參”四個大字。殿前有月臺約180平方米,是祭祀時人們站立的地方,月臺兩邊有東廡、西廡各10間,是祭祀人休息之處。民國期間,孔廟改建為高級小學堂、縣師范講習所?谷諔馉帟r期,殿前兩株始植于唐代的巨大國槐(直徑4米多,空心的1株中間能通馬車)被日軍伐毀。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母铩逼陂g,殿毀跡滅。
    文昌閣塔遺址 文昌閣塔原位于南門城樓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移建于城東南角外側,坐南向北,正殿三間,殿前起建六角形三層攢尖頂塔,即文昌閣塔,每層外延為六個大角度垂脊,飛檐斗拱,各以朱漆明柱支撐,并開設門窗,精工雕飾。塔剎以四個扁圓形寶瓶豎貫而成,總高約20米。清同治年間曾兩次維修,“七七”事變前還完好無損,五十年代后期毀損。
    文興橋遺址 文興橋遺址位于縣城東關,橫跨淤泥橋上,西通邑城東門,東連郡城官道,舊稱“一邑朝天路”,兼以為橋成可使“脈氣相連,文運復興”,故名“文興橋”,俗稱“大石橋”,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東關居民鄭安等16人捐資而建(原有碑記)。通體石筑,長逾五丈,闊、高各丈余,曲拱五孔孔頂各雕鑲首水獸,石鋪橋面,兩側為漢白玉石欄,浮雕人物獸鳥,花草流云,欄間石柱,精工雕飾,頂端各蹲一小雄獅。整個石橋結構精嚴,造型壯美,筑造堅固,一直保留400余年,1969年拆毀,改為獨孔鋼筋水泥橋。
    大東關尼姑庵遺址
    大東關位于城東街、城北街交叉口西北角和西南角,2000年初拆毀,現遺址尚存三間殘垣斷壁的二柁老瓦房。
    尼姑庵分為南庵、北庵。南庵(又稱白衣庵兒)東臨城東街,為兩進院落。第一進院有正殿三間,坐北面南,殿內分別塑有瘟神(呂岳)、火神(李  ,即老子)兩尊佛像。正殿前東側有三通石碑,記載建廟過程及募捐者姓名,現碑已無存,建廟年代無法祥考。西側有廂房數間,其中一間為尼姑自行供奉的“送子娘娘”,其余為尼姑們居住。后院正殿同為瓦房,其規格較前殿略小,殿內塑有秦皇、周瑜兩尊佛像。東西廡八九間分別是伙房、倉庫和雇工宿舍。清末明初,尼姑徐婷掌管庵內事務,“七七事變”前后,尼姑嬌瑞、昌秀、昌桂在庵內主持。
    北庵(原名成寧寺)坐落在城北街北側,前臨城北街。大門兩側有鐘樓和鼓樓,寺院規模與南庵相近,曾空閑荒蕪,后來南庵部分尼姑來此居住,此后,成寧寺就被人們稱為北庵。北庵內建有火神廟和瘟神廟,每逢農歷七月十五前后是傳統的廟會,為火神、瘟神唱戲三天,祈求神靈保佑黎民免災除害。眾多香客到此進香上供,尼姑們收入可觀。解放前,幾經戰亂,屢遭破壞,鐘鼓樓先后拆毀,今為正東街。
    樂毅故里碑  樂毅故里碑位于小東關接管廳前,碑高2.68米,寬0.85米,厚0.2米,碑座高0.4米,寬1米,厚0.4米。碑冒為雙龍奪珠,篆額:萬古流芳,中書:“燕亞卿昌國君樂毅故里”十個楷書大字,上款書:清康熙十七年□□□□谷旦,背陰為樂毅傳略,下款:靈壽順治丁酉武舉江南泰興營守備邑人邢標立石。此碑毀于戰亂。
    魏碑
    魏碑即北魏渤海太守張奢碑,原在張阜安村西積善寺(已毀)后殿西側。該碑為青石料,通高2.15米,寬0.9米,厚0.19米,長方座,暈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額題“大魏故渤海太守張府君之碑”12個大字,碑文細書25行,行37字,已剝落難辨。落款為“興和三年(公元541)五月立”。1959年報經河北省文物局批準,將此碑移至縣文廟院內(現文廟無存,只剩魏碑),并建磚砌牌樓加以保護。1983年8月4日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縣靈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遍布整個縣域?谷諔馉帟r期,靈壽作為革命老區,曾為晉察冀邊區政府和抗大二分校所在地,領導和指揮了聞名全國的陳莊殲滅戰,留下了大批革命文物和革命遺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靈壽人民將依托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資源優勢,傳承古老文化,裝扮千年古縣,打造省會城郊縣,建設山水新靈壽。

    上一篇:磧口古鎮

    下一篇:北方最古老的邑縣開陽村

    更多關于 靈壽古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