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古城在兩千年前是西北的軍事要塞,內外城防共同構造了一個“回”字形,在歷史上甚為罕見,垛口森然,炮臺叢列, 固原古城素有“據八部之戶背,管三鎮之要”的贊譽,自古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固原城南的元開城遺址的發現,大約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浮出水面的,漸漸,關于這座神秘宮殿的更多線索被從民間“挖”了出來,陸續發現了黃琉璃塔剎、元朝銅權、金帽頂、三彩鷹首飾等重要文物以及瓦當、石雕龍首等建筑材料?脊艑<疫進一步在開城梁周圍的羅家山、北家山、開城村、魚池村這些地方發現了更多的元代遺存。
固原古城建于何時,已鮮為人知。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御,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一城。以后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569)正月,新筑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筑后的一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筑城的內城。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陜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筑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筑外關城。萬歷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給外城以磚。從此,固原城的最后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臺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臺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歷時建,有名者兩道:安邊門、保寧門;南城門四道,萬歷時建,冠名者兩道:鎮秦門、鎮夷門;西城門兩道,萬歷時建,有名者一道:威遠門;北城門一道,萬歷時建,曰靖朔門。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現在,固原外城的西北角保存完好,可以一睹固原城的巍峨與風姿。
固原古城有角樓、炮臺等,內外城皆高三丈多,僅內城垛口即有1046座,炮臺28座。外城的軍事設施則更為完備。四道城門也威風凜凜,被命名為“鎮秦”、“靖朔”、“安邊”和“威遠”。當時,這座規模宏大的“磚包城”雄踞北方,是一座堅固的具有強大防御功能的巨大城池,堪稱西北最杰出的軍事建筑之一。
因戰爭而顯赫了兩千年的固原城,終于在有清一代落下帷幕。由于滿蒙貴族的聯盟,北方的軍事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固原城也成為王朝版圖的腹地,不再承擔重大的軍事職責,轉而成為一條向更遙遠的西北運兵轉餉的交通要道上的重鎮。
《詩經》中,一位征戰固原的周朝士兵寫下了一首傳唱千古的詩歌:“惜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睋f在春天的固原,也有著滿街的如煙垂柳,似在追溯著這座兩千年名城的種種往事。而臨走前,我又從一本書中看到了固原城的另一重榮耀——2007年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給了寧夏4個名額,最終開城遺址、固原城、固原北朝及隋唐墓地以及須彌山石窟入選,它們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是,全部位于固原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