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鎮名村 > 千年古城邢臺

    千年古城邢臺

    來源:  瀏覽 5002

    古城邢臺具有3500的建城史,自建城始就是以一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面世的,即先為祖乙都,后為邢侯國,到了東周初期,邢國國運衰退后被衛國所滅,由此始成為一個地城的城池,史料稱為邢,或為邢城、邢地。秦統中華,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在邢地置信都縣,此為縣治歷史的開始,前206年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邢臺),轄巨鹿、邯鄲、恒山等地郡。成為封國治與縣治同城的城市。簡單的講即秦置信都縣,漢設襄國縣,隋朝改為龍崗縣,宋宣和二年(1120),將龍岡縣改名為邢臺縣。從這一點我們認為應該是先有邢臺城,后有邢臺縣。城,古人說:盛也,盛受國都也。又釋讀古代的國都、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采邑,都是以有城垣的都邑為中心。這個都邑皆可稱城。而在《左傳》中說“邑曰筑,都曰城!睙o論是祖乙國都,還是邢國都城,還是卿大夫采邑,邢臺城即是歷史上的一座城邑。
     
    考古與祖乙之都
    一般來說古代的都城,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歷史上在我國有300多座都城。邢臺城又是怎樣呢?在學者討論邢臺城在歷史上的地位時,有專家就指出:邢臺是華北建城最早的城市。是河北第一城。
    為什么會這樣說,這要從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來說。
    邢臺考古源于很早的時期,只不過那時不是為了考究歷史,而是為挖寶以求獲利。從各區發現的古代墓葬保護情況看,各個時期的墓葬基本都已經被盜掘過,很少有保存完整者,1993年在邢臺輪胎廠發現的邢國墓地,除商代的一個家族墓沒有被盜掘過,其他都被光顧過。從發掘的情況可知,當時的挖墓的場面之大,參加的人數之多都是很可觀的。特別是那個時期的挖掘技術手段令人嘆服。
    盜掘的目的是為挖寶,考古的意義在于證實歷史。解放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邢臺考古工作就開始走向正軌,五十年代末,在河北省及北京大學及考古所的帶領下,在邢臺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如曹演莊商代遺址,南大郭商代遺址,西關外西周遺址,大汪戰國墓地等等。
    這些考古項目也推動了學術的研究,更揭示了邢臺的歷史,證實了千百來傳說文化成為信史。
    在邢臺的考古發掘獲得的資料看,首先提出來歷史問題,就是商代中期“祖乙遷于邢”的問題,再者就是北京大學鄒衡先生提出來的“先商起源于邢”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都是邢臺歷史上在中國城市發展中的大問題,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學者們對邢臺的學術問題更加關注。
    1989年,邢文化的概念的提出者,邢臺歷史文化研究帶頭人翁振軍先生精心組織了有史以來,也是規模最大,涉及邢臺歷史問題最廣的一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在這次邢臺歷史文化研討會上,有著名學者傅振倫先生,有考古大家、先商之源研究者鄒衡先生,有當代大家李學勤先生,有邢臺考古發掘組織者鄭紹宗、唐云明先生,有跟隨郭沫若先生編輯《甲骨文合論述集》,當代甲骨學大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帶頭人孟世凱先生,有河北學術帶頭人沈長云先生等等。會議上大家對邢臺歷史中的問題展開討論,特別是邢臺先商起源問題、商代祖乙建都于邢、西周邢國封建等問題,討論更是熱烈。
    傅振倫先生 是我市新河人,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1989年邢臺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說:邢臺一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遠自新石器時代即是人燈聚居之地。殷祖乙因耿都圯于河水,故遷到邢臺這個“土地平衍,據皋跨澤”的沃土。祖乙三世居此,紂王在這王畿之內,有別宮府庫,有平鄉沙丘平臺,有鹿臺之財,有巨橋之粟。商代的封國和部落也都是以邢為中心,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已為考古發現所證實。
    鄒衡先生 著名的考古學家,先商文化起源于太行山東麓的首創者,他在《夏商周考古論文集》中說,邢臺的襄國之邢地,國為正是在今邢臺市西南隅的小城一帶發現了大范圍的早商文化遺址,該遺址被鐵路分為東西兩部,西部有20萬平米,東部壓在街道之下.....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并有銅禮器和銅兵器的發現,而且在邢臺的外圍,還發現了類似的遺址七、八處。就其時代而言,邢臺及其周圍的商文化遺址時代與祖乙到祖丁居邢的年代并不矛盾。...因此我們認為,祖乙遷于邢的地望,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邢臺市。
    李學勤先生 夏商周斷代工程帶頭人,清華大學教授。他說:在今河北邢臺的邢,根據近年的考古工作,很有可能是商朝名王祖乙建都之地,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和經濟基礎。
    孟世凱先生 中國先秦史學會帶頭人,先秦史專家,曾經多次到邢臺考察,參與邢臺歷史文化的討論和研究,倡導論證邢臺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和城市發展方向。他說:與井方活動有關的氏族、方國都在商之都城的北部,1978年河北元氏縣出土的邢國銅器與邢臺西周邢國墓地的發現證實了周初所封的井侯,其地就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周去商未遠,一個較重要方國的族居地如果不遇上重大事件,不可能遷徙變故,故甲骨文的井方有可能就在今天河北南部,包括邢臺市在內的帶的地區,但是作為商北土的一個諸侯國來說其活動的范圍有可能超過今天的河北邢臺地區。
    在會議后,《光明日報》等大報大刊就學術討論達成的共識發表了文章,根據對考古與文獻的研究,認為邢臺是商代中期的都城,是先商的發源地。
    1995年9月29日上午,中南海小會議室,國務委員宋健正在主持召開一個小型座談會。參加者是歷史學家李學勤;考古學家嚴文明、俞偉超;天文學家席澤宗;14C測年專家仇士華等5位一流學者。會議就中國古文明的年代學大廈是否可以在探尋中構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于這次會議屬于征求意見的性質,沒有條條框框的禁錮,學者們遂暢所欲言,滿懷熱情地傾吐自己的見地。
    最后,由宋健提議,如果這項工作能夠得到實施,就取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
    據《竹書紀年》、《尚書•序》、《史記•殷本紀》等文獻記載,盤庚遷殷前的商代前期,有成湯居亳、中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邢以及南庚遷奄等都城變遷。為此專家組確定在邢臺展開調查,對東先賢商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最后,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小雙橋、花園莊和東先賢遺址出土的系列樣品進行AMS測年后,其擬合結果如下:商代最早的兩處具有都邑規模的遺址,認為鄭州與偃師兩座商城分別為湯所居之亳和湯滅夏后在下洛之陽所建之“宮邑”,亦即“兩亳”的意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其他如小雙橋、洹北花園莊和邢臺曹演莊、東先賢等大規模商前期遺址的發現,無疑也為推定中丁遷隞、祖乙居邢等都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邢臺東先賢遺址一期98H15、H34為代表。為推定商前期的年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祖乙居邢建都已經有3500年的歷史。這樣,我們梳理了河北的城市發展史情況,從歷史年代上可以知道,邢臺是華北地區在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也是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
      文獻中的邢城
     
    我們知道,考古提示的區城是受限制的,也不能全部的發掘來證實歷史的過去。大量的學術問題和歷史還存于文獻中。
    邢臺,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屬于黃河文化的最重要的地區?赡苡腥诉@樣問起,黃河不是在河南與山東嗎,與邢臺有什么關聯?
    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的黃河是已經經過多次改道的河流,不是先秦以前的黃河;創造歷史文化的母親河,從學術上講是指先秦時期以前,中華文明起源時期貌黃河文化。也就是說要研究透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孕育中國文明的母親河,就要首先探索黃河歷史的變遷。
    大家知道,在中國文獻中有一本古老的詩集《詩經》!对娊洝分械脑S多詩詞的原發地就是在河水兩岸,比如說大家都熟知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河”就是指黃河。這個“河”在什么地方?
    有一部最古老的書叫《尚書》,這部書有一篇叫“禹貢”是說大禹時期的故事,其中就說了,黃河“至于大陸,播于九河”大陸,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大陸澤,地點就在今天的任縣、隆堯、巨鹿、寧晉一帶,這也不可質疑的。而歷史上《尚書》是不是有真偽問題?
    今年的6月13日,在重慶舉辦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年會上,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在會議上進行了專題報告會,就清華簡向與會學者報告了研究新成果。
    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竹簡,共有2388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2008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了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觀察鑒定,專家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確定: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是什么書?經過研究認為有《尚書》。有多篇《尚書》與傳世本相近,如《金滕》、《康誥》、《顧命》等,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類似《竹書紀年》,李學勤先生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從清華簡的發現可以證實《尚書》是一部真正的文獻,那么大家說的大禹,在歷史上是不是也有其人?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號禹,后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
    2002年,一件青銅器從香港市場上帶回北京,送交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進行鑒定,李學勤看到它時,它上面的銘文依然被土嚴重地遮蓋著,隱約地只能看 清楚部分字跡!疤烀矸笸,隨山浚川”,當李學勤仔細地辨認出銘文開頭的這句話時,他馬上意識到此句來自《尚書》,他驚呼道:這太重要了!他立刻請人將上的銘文全部清理出來,該銘文共計10行,98字,全銘書法秀美,整齊勻稱,是一篇很完整的銘文,記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記錄大禹的銘文!八旃薄C明了大禹的真實存在
    打開我市的縣志,就會發現許多古地名與遠古歷史有關聯的地名,比如隆堯,古有堯山、廣阿、象城等名稱,寧晉有楊氏、楊紆的名稱,巨鹿有大陸、大麓之稱。
    這些地名為什么與歷史有聯系,相傳在遠古時期,唐堯帝曾在此禪位于舜,所以有了堯山,又因舜的弟弟象曾居留在隆堯一帶,而有了象氏地,后為象城縣,寧晉古代稱楊地,《水經注》是這樣說的楊地即楊紆大陸澤也;古有楊城,澤紆回城下,因曰紆,在《尚書》中有堯舜納于大麓的記載,大麓,在《后漢書、郡國志》說巨鹿故大鹿有大陸澤,《太平寰宇記》作了詳細的解釋,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巨鹿,一名大麓,《爾雅》《說文解字》《漢書》等古文獻對巨鹿作了解釋。大麓為古地名,這與民間傳說中的堯在禪讓前,在楊地對舜進行了三年的考察是不謀而合的。
      “邢”是最古老的地名
    邢臺最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當時被稱作“井”!熬迸c“邢”又有什么關系?
    傅振倫我市新河縣人,是馬衡的得意學生,也是著名的地方志專家。1935年他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專家一同去英國參加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這次展覽的文物與藝術品中有不少是中國文物。而且北京故宮博物院也精選了700多件文物參展。在這次展覽會上,同去的莊尚嚴與傅振倫發現了一件流失國外的珍貴文物,這件文物就是邢侯簋。莊尚嚴和傅振倫就要求大英博物館允許他們為這件青銅器做一份拓片,以便帶回中國進行研究。
    邢侯簋,高約19厘米,有矮圈足,圜底鼓腹方唇卷沿,在頸腹間有四個對稱的獸耳,器身紋飾精美,腹上鑄有象紋,圈足上有龍紋。很重要的是,簋內的底有鑄刻的青銅器銘文,共68個字。1997年的時候,傅振倫先生就邢侯簋的發現寫了一篇文章,登在《文物春秋》1979年第一期中,并說這個邢侯簋在1921年出土于河北中丘。中丘是今天的內丘的古稱。
    拓片后來得到了很多的專家學者考證和研究,如唐蘭先生、陳夢家先生、李學勤先生、沈長云先生、楊文山先生、陳平先生等等。他們研究的結果除在年代上有一些分歧,其他方面基本上相同。這件青銅器銘文是這樣說的,“隹三月,王令榮內史曰 井侯 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魯天子 厥瀕福,克奔走上下,帝無冬令于右周,追考。對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冊王命,乍周公彝!
    在這件邢侯簋銘文中,邢字就寫成了“井”這也是和甲骨文中邢字的寫法是一致的。甲骨文中有“井”字和“井方”。井方是商代的一個方國,井方的美女后來成為商王的后妃,在甲骨文中稱為“婦井”。
    說到婦井,我們在這里提及《詩經》中的一段詩文,這就是那篇“碩人”,在這篇贊美碩人的詩篇中,就是與邢國有著密切關系邢國姐妹。為了讓大家看的明白,在這里沒有引用原文,而是直接譯成白話。
    好個修美的女郎,麻紗罩衫錦繡裳。她是齊侯的女兒,她是衛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譚公又是她姊丈。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多白潤,頸似蝤蠐真優美,齒若瓠子最齊整。額角豐滿眉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好個高挑的女郎,車歇郊野農田旁?茨撬鸟R多雄健,紅綢系在馬嚼上,華車徐駛往朝堂。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勞君王。黃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蕩蕩。下水魚網嘩嘩動,戲水魚兒刷刷響,兩岸蘆葦長又長。陪嫁姑娘身材高,隨從男士貌堂堂!
    碩人,用鋪張手法,展示出在滔滔黃河水邊,四馬駕駛的華車徐徐行駛在郊野,兩岸的蘆葦長的長,陪嫁的姑娘身材高,隨從軍士 “貌堂堂”浩大的邢國姐妹出嫁的場面。
    1990年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邢臺市文物管理處在進行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時,在邢臺市橋西區團結西大街兩側發現大面積的先秦文化遺址,經過調查得知這是西周時期邢國國都的所在。后來在團結西大街北側的工商局家屬樓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一片西周時期的邢國有字卜骨。上面的文字經古文字專家進行破譯,認為是邢國為都城選址進行占卜祭祀時遺留下來的記錄。后來又在此發現一件戰國時期的陶量,在陶量的底部有一個印章痕跡,清楚的顯示是一個古代的“邢”字,這個字是由“井”“邑”“土”三個字組成的形音字。即為“邢”字。這也是首次在邢臺市本地出土“邢”字器,是古邢城的直接證據。
    1993年在邢臺輪胎廠擴建工程區域內發現了西周時期邢國公室墓地。經過考古發掘,在此發現大中小型邢國墓葬500余座,車馬坑50余座,到1997年年底發掘西周墓葬230座、車馬坑28座,此外還揭示先商時期的文化遺址3000多平方米。2006年,邢國墓地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邢臺在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在邢國遺址的北部發現一座先秦時期的古城址,這就是鹿城岡城址,鹿城崗遺址位于邢臺市西北20公里處的西沙窩村,遺址隨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南北約640米,東西約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墻,最高處距地面約6米,現存城墻有明顯夯痕。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所專家實地考查后認為:“該遺址為古城遺址無疑。城墻內夯層、夯窩十分清晰。城墻已遭破壞,但西、南兩面仍高于地面約6米,遠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墻夯土非常純凈。根據城墻規模、城墻基、夯土層、夯窩以及出土陶片、瓦當等判斷,此城墻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是在西周。從近年來當地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判斷,鹿城崗遺址很可能與邢國的都城有關系,如果進一步考古證實此判斷正確,那將對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起至關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鹿城崗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到了戰國時期,邢地成為了趙國早期的都城,在邢地建筑了信宮,還在邢城域筑起了高高的檀臺,史稱為信都;以信宮為中心,在堯山一帶筑修了柏人城,在臨城一帶筑修了柏暢城,在柏鄉、高邑間筑修鄗城,又在距邢城不遠的平鄉一帶,利用商周時期的沙丘平臺擴建為沙丘宮。
    文獻中詳盡的后趙都城
    后趙是十六國之一。為羯族石勒所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后遷鄴,(今河北臨漳縣西)。盛時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歷七主,共三十二年。
    后趙的首都定在襄國(今邢臺)是與一個叫張賓人有密切關系。
    張賓(?—322年),字孟孫,趙郡中丘(今河北內丘)人。十六國時期后趙大臣、著名謀士。史料記載張賓的父親張瑤,曾任中山太守。張賓自幼好學,“博涉經史,不為章句,闊達有大節”。曾說:“吾自言智算鑒識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八王之亂時,石勒為劉淵的輔漢將軍,與諸將攻占山東,張賓便對親屬說:“吾歷觀諸將多矣,獨胡將軍可與共成大事”。于是“提劍軍門,大呼請見”。此后張賓數獻奇策,石勒才對其甚為看中。  此時,石勒將“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乃引張賓為謀主!。吸收漢族中才智之士為其出謀劃策,從此,石勒這支軍隊才真正成為多謀善戰的軍事力量。后升張賓為右長史,加中壘將軍,號曰“右侯”。
    張賓根據當時形勢向石勒建議說:“且今天下鼎沸,戰爭方始,游行羈旅,人無定志,難以保萬全、制天下也。夫得地者昌,失地者亡。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王業可圖矣”。石勒從其計,進據襄國,以為據點。
    晉大興二年,漢光初二年(319),張賓與石虎、張敬等人見時機已成熟請石勒稱王,被石勒推讓。十一月,張賓等再次上疏,請石勒稱尊號。石勒接受了建議即位稱趙王,改元稱趙王元年,即以襄國為都城。張賓被加封為大執法,?偝。
    太和元年(328),石勒渡黃河大破前趙軍隊,生擒前趙主劉曜囚于襄國永豐小城內。至此石勒統一了中原,共轄24郡,29萬戶。太和三年(330)二月,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并設立百官,分封一眾宗室,九月,石勒正式稱帝,改元建平。
    張賓去世,石勒追贈張賓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景。下葬時,石勒送于正陽門,望之流淚,對左右說:“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奪吾右侯之早也”史書稱張賓其一生“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引文皆來自(《晉書·張賓載記和石勒載記》)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石勒修建襄國城,其城墻可臥牛,故稱臥牛城。以襄國為后趙都城,邢臺迎來自商代祖乙、西周邢國、戰國信宮后的又一個建城史上高峰時期。
    關于建平城,前后經歷了十八年筑建才完工。史料說城以周禮為制,在城的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在城內修建建德宮、建德后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臺、東堂、西閣、后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在宮廷外建有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除此在城內還建有太學和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余所小學。在城西起明堂、辟雍、靈臺等,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今南和縣域)等。在永豐城內建設了永豐倉。
    石勒死后,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又建設了觀省臺(又名觀雀臺),并筑造太武殿,文獻中記載當時的太武殿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文石做成,下有密室,可以安置五百衛士。飾以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除此還在顯陽殿后造了靈風臺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在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豪華無比。
    為了加強襄國經濟實力和人氣,石勒制定了一系列政令,重農桑,實行低稅賦制度,進行農業稅改革,“均百姓田租之半”改為“每戶每年“租一斛”。鼓勵種植,大力發展農業,改革激勵農民種糧積極性,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同時還多次“徙民于襄國”。史料記載,石勒“破東燕酸棗而還,徙降人二萬余戶于襄國”,后又“徙平原烏丸(桓)三萬余戶于襄國”,再又“擊寧黑于東武陽,陷之,徙其眾萬余襄國”。就是這樣,通過數十年的建筑和經營,襄國建平城內人口達70余萬,巍峨壯觀的宮殿群顯露出帝王氣概,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優美的古村文化
    邢臺縣是我市古村落保存最多的縣之一,古村落不僅數量大,而且保存的較為完好,建筑具有地域特色,較為典型的有華北古堡英談村、千年古鎮皇寺鎮、北尚汪田麻癢莊園、郭守敬故里郭村、皮毛巨商崔路劉氏莊園、賀家坪武轄舊居、李梅花宅院等重點村落近三十處。
    從縣境內的古村落調查情況看,古村落形態多種多樣,有自然型、規劃型、集市型等。
    華北古堡英談村座落于邢臺縣西部山區,村落周圍群山環抱,溪流繞村,綠化植被極優。村子以自然形態呈品字分布,依山而建,隨地形布局,并以蹲財為風水嶺建有三組大的村落,即為東莊、前英談、后英談,形態座落自然,院落相互關系明確。特別是后英談由古寨墻環繞全村,村落處于一城四門中,村內有大小石拱橋36座,清泉多處,三路八巷貫穿全村。以德和堂、汝霖堂、貴和堂、中和堂為主題院落的四堂建筑,形成了英談村落文化的精髓脈落。
    英談村中心的貴和堂是一座有數百年的院落。平面呈長方型,主房座北朝南,主房為二層,上有出檐帶有廊臺的閣樓,東西有二層配房、南向配房座北朝南,建造時東西、南三向建筑低于主房,以形成拱衛式,貴和堂院落開門主門極為講究,主門內西外南,副門由東南進入,并在東南由東配房與門房形成東南缺,以應當地“有錢難買東南缺”的說法。
    貴和堂東南向有一跨河院落,村里稱之為橋上院,歷史上稱此座院落為中和堂。主院落為前后套院,平面呈“日”型。另有兩座配院,一座在主院落后有東西向帶狀院落,另一座在主院落東墻外的橋上配院。
    中和堂的對面即為汝霖堂,東面為德和堂。
    汝霖堂分上下院,下面的院落為主院,平面呈東西狀分布,主院落由主房、東、西、南配房組成,主房略高于其他三面,主房基礎座落在一塊巨石上,當地人稱“半壁石”院。
    在汝霖堂的東配房下有千年古井。
    德和堂也由上下院組成,主院落座北朝南,由千年古井處為進口,通道南側有古石欄板,其下為英談村的古街,入院后為一“口”字形大院,東配房南側有一通道為德和堂大院,其上為德和堂上院,在院內有古杏樹、古荊條樹。
    在德和堂東面有一院落即為貴和堂一滴泉院。
    英談村三面環山,東面臨河,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村內院落保存完好,依地形營建,錯落有序,形狀各異,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風格。小石樓、古城墻、古堂院、滴水神泉、波浪石影壁,都經歷了千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滄桑。游人在這里層層疊疊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畫中,所以有人說這里是世外桃源,還有人說這里是“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2007年6月,英談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0月在第二屆中國景觀村落評審會上評為“中國景觀村落”。2013年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將英談村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
    崔路古民居位于南石門鎮崔路村,是建于古道上的村莊,村內主要為劉、姚、王、趙四個家族的傳統民居,現存宅院30余座,保存基本完整。以劉氏“永和”莊院為最好,當前保存約有15座。宅院門樓造型各異,精美考究,院內穿堂門、影壁、窗欞、雀替、門墩等各種建筑和構件上,存有大量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獨到,形狀多樣,內涵豐富,別具特色,展示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院內隨處可見各種傳統詞句和對聯,顯示了宅院主人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對平安幸福吉祥的追求和企盼。
    眾峰環抱見山泉,碧玉凝池翠卻圓;一派真源停冽潔,分流遠麗各潺潺。
    天開圖畫晴光照,地接邊關殺氣連;勝跡應知風土厚,桑麻隨處編平田。
    此詩是明代詩人,順德府知府顧綬游覽皇寺鎮后所作;仕骆偸俏挥谛吓_通往山西古道上的山口鎮,古稱皇寺堡,道光版《邢臺縣志》記載:“縣西北四十里,計地四畝五分,垣高一丈五尺,厚八尺,有券門。右有隙地,為演武場,今廢!泵鞔ㄓ屑胺狼锾,兵憲陳大賓在此設兵備行署。龍山下有碧云洞可藏兵千余人。明代詩人張佳胤有龍山碧云洞詩,詩云:“碧空無際白云愁,未信龍山是壯游。雙目難遮天地界,飛泉不斷古今流。幽崖神草行堪絕,異代真符醉后妝。蓬蔂杖頭隨處好,那論塵世紫萸秋!
    皇寺鎮風景秀麗,山水優美,周邊有龍山、鳳山、雷公山、馬鞍山等,在馬鞍山南還有臥龍崗。河水有金玉河、銀玉河,還有玉泉、金泉、銀泉。
    古鎮內有古街道、古商鋪、古民居、古河道、古橋梁、古泉池、古寺院、古道觀等。
    皇寺鎮在鎮中原有十字街,鎮有東、南、西、北四個閣門,四閣中以東閣最為雄偉,閣門上額有石刻“皇寺”二字,村鎮中原有城隍廟,古戲樓、佛爺廟、姑子庵等建筑,現古鎮風貌格局不變,古巷依舊,農戶大院,深宅高墻,樹木林立,尤其是沿河兩側的民居建筑更具特色,臨河的民居和石梯路,古石橋,小河、流水、人家、古巷及依山而筑的石板山路,形成獨具特色的山鄉景觀,使來到這里的人們看到淳厚的民風,游傳統廟會,聽美好傳說,讀著歷史上留下的古詩歌,都為之贊嘆不已留戀忘返。一些古建專家來到皇寺后,看到保存至今完好的古鎮風貌和沿河的八座古橋,進入與之相聯的王家院、姚家院、鄧家院后,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的專家說這里是“北方的周莊”。有的專家說這里是一個民俗館,特別是這里到春季四山盡綠,臨夏日氣清涼爽;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檐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旁,以及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暉光,景觀幽靜、秀麗,形成了世人神往的美景。
    在皇寺鎮的周邊還有郭守敬故里――郭村、李梅花李氏宅院、玉泉湖旁的溫暖河村等古村。特別是位于北尚汪的田麻癢莊園,是冀南保存較完好的地主莊園。田麻癢,名永全,號麻癢,原為清末一走村串戶的賣油郎,后發展為頗具實力的“洋油”經銷商,富賈一方。田麻癢莊園始建于1914年,完工于1917年,是一座集文化、歷史、工藝為一體,并具有戰亂年代典型特征的石砌堅固的地主莊園。莊園總體布局為中軸線對稱,甬道兩旁各有兩座前后貫通的四合院,每院有大門、二門、穿堂屋,連通九門。院內各種雕刻工藝精湛,匠心獨運,其中一個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的神龕據傳耗銀數百兩。莊園北部有“義學”,東西各有花園一處,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1993年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縣古民居無論是在建筑風格上,還是在建筑裝飾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建筑藝術十分精湛,裝飾手法繁多,以木雕、磚雕、窗欞為最優。同時這些古村落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也保存著大量的民俗民風,是研究華北古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尤其是在當前古村落遭受到嚴重破壞的今天,邢臺縣的古村落建筑及其村落文化現象更是難得可貴。
     
    紅色的革命圣地
    邢臺縣是革命老區,自1925年成立中國共產黨組織以來,黨領導這里的人民在不同的革命時期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爭自由,求解放,走過了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
    張仲毅(1899-1927年),邢臺縣人,1918年順德中學畢業后,考入保定高等師范。他思想進步,“五四”運動爆發的第二天,便率領學生上街游行,聲援北京學生運動。1921年春,共產黨員鄧中夏到保定高師任教,介紹張仲毅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青年團保定地方執行委員會執行(后改任書記),1922年春轉為共產黨員。高師畢業后,到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任教,但任天津第六團支部書記,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保定和天津期間,他多次回邢傳播馬列主義,先后幫助十二中學、邢臺四師成立了讀書會、文學會和人生改造會等進步組織,同時又在其兄張信卿任教的大賢村舉辦農民夜校,將馬列主義傳人農村。1924年在邢臺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建立了邢臺第一個團支部,為邢臺黨組織的創建打下了基礎。1925年4月,張仲毅受北平區委派遣,同中共天津地委書記于方舟一起到邢臺發展黨組織,在邢臺發展了史天和、薛金吾、呂良弼、高鳴鹿等第一批學生黨員。
    1937年7月,在邢臺縣漿水鎮安莊村溫泉寺召開中共邢臺縣抗日根據地建黨以來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選舉了出席地委黨代會代表,產生了邢臺縣委領導成員,加強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以保衛抗日政權,達到鞏固抗日根據地的目的。
    國民黨河北省政府遷至太行山區后,中共邢臺縣委帶領太行山抗戰軍民與鹿仲麟為代表的國民黨展開了反磨擦斗爭。在抗日戰爭期間,在縣境內保存下來大量的革命遺跡。如英談村八路軍總部舊址、道溝村129師司令部舊址、漿水鎮前南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等。
    英談村八路軍總部設在村中心的汝霖堂,現有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舊居址,在汝霖堂東配房的二樓有八路軍會議室舊址,在東配房的二樓上有當時工作時粘貼的標語,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汝霖堂的正房也稱半壁石房,房子的基礎座在一個巨大的石頭上,當年,劉伯承、鄧小平為左權在此送行,據汝霖堂的主人,也是當時的堡壘戶回憶說:當時有一個操四川口音的小個首長,后來經曾做過他警衛員的路鳳麗說,才知道那是鄧小平同志。那一日,劉伯承、鄧小平等同志為左權參謀長送行,鄧小平同志指著正房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能支撐起這座房子,我們幾個也像這塊石頭一樣,將去支撐起這個國家。沒有幾日,從前線傳來消息說,左權參謀長從英談走到前線不久就為國家獻出了生命。
    英談村不僅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還是冀南銀行總部,至今在村內還可以找到當時印刷冀南幣的油墨。為了保護冀南銀行安全,英談村民鄭小金獻出他的生命。
    在邢臺縣城計頭鄉的道溝村,還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這就是八路軍129師師部所在地。1938年5月5日,挺進晉東南地區的129師師長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關于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從山西遼縣(今左權縣)下莊揮師東進,當晚來到道溝村,在此度過了49天。師部設在村中央一座大門向南開的四合院內。鄧小平政委住在村西南一座普通的小樓內,上樓需沿搭在院內的簡易木梯攀登而上。鄧小平政委住處不遠是參謀部,為一座普通二層小樓。今日在屋內墻壁上還依稀能看到當時繪制的作戰地圖及標語口號。2010年公布為邢臺縣文物保護單位。
    提到邢臺縣的革命歷史,讓人立即想到前南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1940年11月初,抗大從山西黎城遷至漿水鎮,進行了二年零三個月的敵后正規化辦學,培養了六、七、八三期共8000多名學員。1943年1月,抗大奉命返回延安。1993年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F有抗大紀念碑和抗大陳列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除此在縣境內還有西就水新華分社舊址,1940--1942年間,新華社晉冀魯豫解放區分社駐在位于白岸鄉西就水村,在這時工作的50多名人員,日日夜夜收發總社消息,印刷中央重要文件和宣傳資料,把黨的有關指示及時傳遞出去。
     
    寶貴的非遺文化
    邢臺縣境內有著豐富的非遺文化,這些非遺文化題材多,流傳廣,如傳說類的鹿城崗傳說,最早就記載于明代成化《順德府志》及《邢臺縣志》中,這些傳說故事給城市發展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西部的天河山,是中國四大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這里不僅有流傳廣泛的民間故事,還有與傳說相關的大量古地名和文化遺存。邢臺各縣還有很多民間歌謠,反映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并被收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數千的歷史長河中,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文化財富。
    彩車屬于鄉藝類。流行于邢臺縣,彩車仿照小推車樣式用木架、棉布扎制而成,上有車篷,下有繪制車輪。分單彩車和雙彩車兩種。推車者1人,男丑扮,拉車人數不等,女扮彩旦。演出時推車者和拉車者相互配合,表演出上坡、下坡、跨溝、陷車、跑圓場等動作,形式活波,場面歡快。是當地群眾在傳統節日喜聞樂見的娛樂品種。除此還在架鼓、高蹺等,也同屬于鄉藝類。架鼓始于明代,邢臺縣的架鼓隊由48人組成,每人面前挎一面鼓,手持雙漁鼓棒。表演時在領鼓人的指引下,分成兩隊,擊鼓前行。其間,有古裝戲裝扮的男女各一人,手執花扇,腳踩鼓點,邊歌邊舞,姿勢多變。架鼓的主要排陣有:跪臥式、側身式、彎腰式、仰面式等。演出高潮時,鑼鼓喧天,蔚為激烈。演出最后,48人排成三成塔式,一人在塔頂造型亮相,極為壯觀。
    高蹺更是一種鄉間藝術,在重大節日里,到處都可以看這種鄉藝表演,演出時高蹺隊人數不等,每人腿綁一米左右的木棍,踩著鼓點節奏,做出各種動作,常見的有劈大叉、擰旋子、竄障礙、越高凳、翻跟頭、就地十八滾等,還有的表演古代戲劇故事。市區向堂街高蹺隊曾創“排塔式”,隊員依次跪在下一層隊員的肩膀上,排成5層塔,塔頂2人合掌作揖,隊形旋轉前進。
    另外還有舞龍燈、跑驢等,這此都是當地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藝術形式,雖然這些鄉間藝術形式在冀南各縣市都可以看到,但其在不同的縣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且形成了不同的縣域特點。
    談到邢臺縣的非遺文化,不能不提的長信排鼓。長信排鼓起源于明,鼎盛于清。流行于邢臺、內丘二縣交界處一些村莊。以長信村最具規模和特色。相傳明代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戶林姓人家,安家落戶在長信村。當時遇上大旱之年,林家為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就在村西口蓋廟塑神求雨。為了感謝天降神雨,林氏就一手拿銅盆,一手執木棒在神前狂歡敲打,并逐漸改為敲鼓敬神,這便是最初的排鼓。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不僅用排鼓敬神,而且也用來慶豐收、慶春節、慶婚嫁,使之演變成為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因長信排鼓是由長信村林姓人氏傳承發展的,且居住在村西,故又名“西林社排鼓”。傳統排鼓一般由12人、24人或多至40人組成,樂器有大、中、小圓鼓,小鑼、大鐃、大鈸等。表演時,演員身著古戰服,按陣型排開,大鼓指揮,小鑼引導。按照傳統套路,首先兩隊出場,由兩人對敲或四人對敲,后隊形逐漸擴大,又變為“十字披紅”、“雙插花”等,鼓點漸漸緩慢,隊形變成“蛇盤道”,最后在歡快的鼓點指揮下表演終結。
    在邢臺縣的周公村、大桃花、小桃花、石坯村等村莊,保存著一種十分傳統的婚俗,即周公與桃花女婚俗文化。據傳說源自西周周公和桃花女的傳說。周公在迎娶桃花女的過程中,兩人各懷心態,你施一計,我布一法,均使盡了渾身解數想要制服對方。在之后的民間婚嫁中,這一娶親過程的所有細枝末節,均被認為大吉大利,被世代所沿習,逐漸形成一種婚俗文化。男方求婚時,要下庚貼,送食籮。新娘出嫁時要穿紅襖,蹬黃套鞋,戴護心鏡,蒙紅蓋頭。迎親途中要鳴鑼放炮,娘家兄弟要送親押轎,遇到奇石怪樹、井臺磨坊,要貼紅喜帖子。新娘到了新郎家門口下轎(車)時,要過馬鞍,踩紅毯,拜堂時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對墻角坐等等。
    在太行山有一種特殊的鄉藝形式,就是串黃河。從流傳的形式和歷史來分析,此種形式與唐代的黃巢起義軍的一種陣法有關系,黃河陣是用365根木樁,拼成九曲連環陣,盤亙進退,井井有序,名曰九曲黃河陣。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儀仗隊、秧歌隊、扇子舞、旱船、高蹺等民俗表演進入黃河陣表演,熱鬧非凡。每當春節時,盛行于民間,婦儒老少參與者眾多。
     
    古老的姓氏文化
    邢臺處于古黃河大陸澤畔,有良好的水源和生存環境,以山前臺地聚集著許多氏族活動在這一地區。為此長期以來在這里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故事?脊殴ぷ髡咦C明,邢臺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國”。尤以先秦時期時,各民族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不斷進行交融,形成了與歷史發展相關的姓氏文化。
    邢臺的姓氏在兩漢之后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邢臺城為中心,在經歷了政權的變更后,也帶來了人口的大遷徙,使不斷遷徙的人口進行融合,一些顯姓大族也隨著政治、文化、經濟的變化而發展起來。邢臺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一是起源型、二是郡望型、三是姓祖型。
    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周公四子于邢地,為邢侯。在春秋時邢國被滅亡后,而后居住在邢國境內的人們,或從邢國走出去的人們,為了分區和表明身份用邢字作了姓氏。為此邢臺這個地方也就成為邢臺起源地。
    邢臺邢氏,《左傳》中記載的:“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指出邢氏為3000年前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後代。當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黃帝子孫!缎兆搿氛f:“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後為衛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當年的邢國,爵位為侯,位置就在現在河北省邢臺。邢國是西周時期重要的諸侯國。發源于邢臺縣,所以說邢臺縣有邢襄、邢臺、邢州等,可以說是以姓氏為縣名的地區。春秋之后,邢國后人遷移到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國及北京的燕國等地,后又遷移到各地后。從文獻上研究看,邢氏主要有以下幾支,一支源于邢臺邢侯之后,一支源于韓宣子采邑邢地的姓氏、還有一支為源于河南之邢丘、第四支為出于陜西周原地區內服的邢氏家族。
    邢氏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杰出的邢姓名人載于歷代的史書,如南北朝時的邢邵;唐乾天年間的邢濟,會昌年間的邢群等等,當前邢氏在中國姓氏排行第131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與邢氏相關的是井氏,關于井氏的起源有四種說法。一為邢臺井氏,二出自于姜氏,三是出于姬姓。先秦時期“井”與“邢”為一字,同出于周公之后,所以有姓氏專家說,井氏的血緣多源于西周時的邢氏,是邢氏的分支。
    井氏還與百里姓同宗,周代時,井以有姓氏專家說,井氏的血緣金氏,三是出于姬生文獻上研究看,邢臺伯有個后代,叫井奚,后來到秦國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里邑的首領,被人改稱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個。
    邢臺縣還有一個姓氏,即耿姓。耿最初為地名,后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史記》中有“祖乙遷于邢”,也就是說祖乙將自己的國都遷到邢地,邢,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為了與讀xing音的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今石家莊地區有耿的地名,其讀音為“xing”。
    《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為蘇、顧、溫、董!备鶕嘘P甲骨的研究,蘇為商代的小方國,其地望在邢臺南一帶。后蘇氏繁衍于河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邢臺的溫氏發祥與邢國有密切的關系,一說溫氏為邢國之臣;還在兩說,溫氏共有兩支主流,一支傳自唐叔虞,一支是谷至的后裔。到了南北朝以后,還有不同的外來血緣加入!稄V韻》記載,溫氏是唐叔虞的后代,受封于河內溫,子孫因而以此命氏。而《萬姓統譜》上說,谷至食采于溫,又號溫季,后人因此以溫為族姓,望族出于太原!对托兆搿穭t記載,溫氏是唐叔虞之后,晉國時家族受封河內之溫,后代因而以溫命氏!段簳•官氏志》還記載著一支溫氏,是由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改為單姓溫氏的。
    邢臺路氏是一支古老的姓氏,重要的有巨鹿東里(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路溫舒。路溫舒,西漢臣。字長君,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少家貧好學。始為縣小吏,轉獄史。后習《春秋》,通曉大義,舉孝廉,任山邑丞,因犯法免官,復為郡吏。元鳳中(前80-前75),為廷尉史。宣帝初即位,他上書反對酷刑,主張尚德緩刑。帝善其言,升任廣陽私府長。又舉文學高第,遷右扶風丞,官至臨淮太守。今存文《尚德緩刑書》一篇,鞭撻酷吏,極諫淫刑,痛切沉摯,語言精煉,如“畫地為牢”、“死有余辜”、“鍛煉周納”等,成為后世常用的成語。文載《漢書》卷五十一本傳。
    明代以后,邢臺路氏多從山西遷來,邢臺東由留村有路伯通碑,詳細記載著路姓遷徙經過。今邢臺東由留、羊范大路村、小路村多姓路,邢臺縣英談村有說最初從小路村遷出。
    除此之外,還有源于邢臺柴家莊的柴氏,自秦、漢、晉、唐、五代約一千四百年的漫長歲月遷徙變遷里,邢臺逐漸形成柴氏望族。北齊年間,柴氏在邢臺有了大的發展。柴軍文、柴靈鳳等人在邢臺縣任襄國令。
    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堯山人(一說邢州龍岡人)。與周太祖郭威同里,遂以歸焉。太祖微時,喜飲博任俠,不拘細行,后常諫止之。太祖狀貌奇偉,后心知其貴人也,事之甚謹。及太祖即位,后已先卒,乃下詔:“故夫人柴氏,追冊為皇后,謚曰圣穆”。
    周世宗柴榮(921—959),周太祖郭威養子,圣穆皇后之侄。改名郭榮,世稱柴世宗。邢州堯山人,生于邢州龍崗之別墅。封晉王,判內外兵馬事。太祖崩,遂承大統。他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先后取后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區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復莫、瀛、易三州,這些措施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一代英主。駕崩,葬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鄉陵上村西,陵曰慶陵,廟號世宗,謚曰睿武孝文皇帝,F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柴宗訓,周世宗柴榮第四子,生于澶州之府第,封梁王,顯德六年(959)嗣位,立八月,因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陳橋兵變遜位。入宋,封為鄭王,開寶六年(973)死于湖北房州,同年十月葬于陵上村慶陵之東。陵曰順陵,謚曰恭皇帝。

    上一篇:鉅鹿古城

    下一篇:天下第一古寨-魚木寨

    更多關于 千年古城邢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