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知識 > 中國古建筑名稱(二)

    中國古建筑名稱(二)

    來源:  瀏覽 2699

     中國古建筑結構部件多,所以中國古建筑名稱也復雜,中國木構架體系形成于漢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礎上精致化,明清則達到高度成熟階段。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古建筑名稱非常難記,但是喜歡中國古建筑的,希望對古建筑有傳承和發展的,還需要知道中國古建筑名稱有哪些

    中國古建筑名稱
    1.斗拱
    2.副階:宋稱,殿閣等個體建筑周圍環繞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頂),稱為副階。

    3.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一般指第二種),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周圍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種)。

    4.卷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構筑形制上,區分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屬于高等級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其區別為:

    ①間架:大式建筑開間可到九間,特例用到11間,通進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開間只能做到三五間,通進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種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許做周圍廊。

    ③屋頂: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種屋頂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懸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許用廡殿,歇山,不許做重檐,不許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構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許用斗拱。在梁架構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飛椽,隨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構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為六角形,在伏脊木兩側朝下的斜面上開椽窩以插腦椽. 伏脊木僅在明清才出現的(唐宋時期沒有),且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團tuan)脊或屋頂轉角處的裝飾獸。

    8.螭首: ①傳說中的怪獸,用于建筑屋頂的裝飾,是套獸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上及印章上的螭龍頭像。

    9.<<考工記>>(戰國):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釋為:都城九里見方,每邊辟三門,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宮室,后面是市場和居民區。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涂,道路.一夫,一百畝)(注意,這是<<考工記>>中記載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時,左東右西。)

    10.經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經咒的石柱子,柱身多為六角形或圓形。(現代漢語詞典)

    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物。始見于唐,到宋遼時頗有發展,以后又少見。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礎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線線腳,如盆覆蓋。

    12.垂帶踏跺:高等級建筑的臺階做法,其正面軸線上稱正階踏跺,兩旁稱垂手踏跺,側面稱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臺基角部,其間砌陡板石與角柱齊平,上蓋階條石,下部為土襯石。

    14.柱頂石:下襯磉墩,上附柱礎,長為兩倍的柱徑,厚為柱徑。

    15.垂帶石:在垂帶踏跺兩旁,其中線與明間檐柱中線重合,尺寸同階條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帶石側面。

    17.硯窩石:埋在臺階底下,用以抵抗臺階推力。

    18.須彌座:高級建筑的臺基.源于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欄結束處,阻住欄桿不使它掉下來.另為優美形象,作為欄桿盡端處理。

    20.步架:檁與檁之間的距離稱為步架,一般情況下一步架為22斗口。

    21.檐不過步:指從挑檐檁到檐端的距離小于一步架(22斗口)。

    22.舉折法:宋代建筑屋頂構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線構成。

    23.舉架法:清代大屋頂的構架做法,其舉高通過步架求得.殿.有單檐,重檐兩種,單檐又稱五脊殿。

    24.歇山: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僅次于廡殿的屋頂樣式,形式上看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宋稱九脊殿,有單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25.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較自由。

    26.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

    27.纏柱造:它是在下層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將上層柱立于此梁上。在結構上和外觀上都比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還要增加一組斗拱—附斛(音胡hu)。

    28.圭角: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為10份。

    29.墀(音池chi)頭:山墻的側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連檐與拔檐磚之間嵌放一

    塊雕刻花紋或人物的戧脊磚.稱為墀頭。

    30.霸王拳:額枋在角柱處出頭的一種藝術處理式樣.清代老角梁頭也作成霸王拳式樣.

    31.雀臺:飛檐椽頭釘連檐及瓦口,釘時連檐需距椽頭半斗口,稱為雀臺。

    32.槅扇:用以隔斷,帶槅扇門的可做建筑的外門,槅扇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大致劃分為花心(槅心)和裙版兩部.花心是透光通氣的部分,用細木欞子,裙版雕刻圖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宮殿,廟宇,高級住宅。

    33.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條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則屏之,嘉則收之"都是借的體現,屬于私家園林的設計手法中擴大空間的手法中"不盡盡之"的一種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鑒到園中)

    34.平身科:柱與柱之間的斗拱,清代稱平身科,即為宋代的補間鋪作.沒有梁架在其上,不受力。

    35.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稱角科,宋代稱轉角鋪作。

    36.柱頭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稱柱頭科.宋稱柱頭鋪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37.間: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的一間稱明間(宋稱當心間),其左右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間以上的建筑則增加次間數。

    38.四椽栿:相當于明清的五架梁,承傳五個檁的力,長(四步架)四架椽。

    39.明栿:平闇(音暗an)(室內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的室內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細膩,力求美觀。

    40.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于看不見,所以制造粗略,未經任何藝術加工,制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

    41.平闇: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42.平棊:是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叫后代應用較廣。

    43.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構架中最上一層的梁)

    44.托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沒有這個構件。

    45.穿插枋:明清木構件(橫向)之一,位于兩柱子之間,起聯結作用。

    46.隨梁枋:最長的梁下的枋,起穩固梁的作用,是個聯系構件。

    47.抱頭梁:長一步架,承擔一個檁子的力,在檐口處的梁,有斗拱時叫挑尖梁,無斗拱時叫抱頭梁。

    48.側腳:為了使建筑有較好的穩定性,宋代建筑規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柱高的10/1000,在兩山向內傾斜8/1000,而角柱則兩個方向都有傾斜。這種做法叫側腳。元代尚可見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49.推山:是廡殿(宋稱四阿)建筑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曲線,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不一致。

    50.收山:是歇山(宋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頂不過于龐大,但引起了結構上的某些變化(增加了順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51.藻井: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

    52.垂花門:是指檐柱不落地,懸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連珠等富麗木雕。屋頂用勾連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門。

    53.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開口的尺寸為一斗口,相當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級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則為一寸,如柱徑為六斗口,柱高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

    54.清式彩畫:<定型為三種> 旋子彩畫,合璽彩畫,蘇式彩畫,前兩者梁思成總結為殿式彩畫。

    旋子采畫:以旋花為裝飾母題(旋花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圖案)用于帝王系統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級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廟衙署。

    合璽彩畫:以龍為母題,只用于帝王系統主群中的主體建筑,等級最高。

    蘇式彩畫:只用于園林,住宅,包括皇家園林。

    55.戧脊:歇山頂上連接兩坡廈宇的脊稱戧脊。

    56.九脊頂:歇山頂的宋唐說法,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

    57.足材: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栔(音自zi):兩層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栔"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栔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于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

    58.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鋪作 

    出兩跳---五鋪作 

    出三跳---六鋪作 

    出四跳---七鋪作 

    出五跳---八鋪作(據宋<<營造法式>>)

    五鋪作作重拱單杪(音邈miao)單下昂,里轉五鋪重拱出雙杪并計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疊布置。一杪---出一個華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華拱>。

    并計心---用計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橫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橫拱.清代每  一軸線為一"跴",例宋代出兩跳的,清代為五跴<跴即踩,足踐也>)

    59.雙杪雙下昂:雙杪即出兩個華拱,雙下昂即設兩個下昂(元代以后柱頭鋪作不用

    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轉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構作用喪失殆盡)。

    60.平水:是指未進行建筑施工之前,先決定一個高度標準,然后根據這個高度標準決定所有建筑物的標高。這樣一個高度標準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決定整個建筑群的高度,也決定著臺基的實際高度。

    61.斗拱:中國古建筑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

    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

    ③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

    ④防雨,早期用夯土  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

    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  量。

    ⑥裝飾作用。

    ⑦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

    ⑧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62.罩:用于室內,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圖案,在室內起隔斷作用和裝飾作用。

    63.一整兩破:旋子彩畫中藻頭部分的圖案的一種形式.具體表現為一個整圓和兩個半圓,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為母題.是旋子彩畫的基本形式,藻頭由短至長形式為

    ①勾絲繞(3份)

    ②喜相逢(4份)

    ③一整兩破(6份)

    ④一整兩破加一路(7份)

    ⑤一整兩破加金道冠(7.5份)

    ⑥一整兩破加二路(8份)

    ⑦一整兩破加勾絲繞(9份)

    ⑧一整兩破加喜相逢(10份)

    64.楣子:蘇式彩畫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構件.

    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構件。

    65.礓嚓(應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

    66.雀替:位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連接體之間的短木,減少梁枋凈跨。作用:增加擠壓面,減小凈距,藝術上的過渡。

    67.櫨斗:斗拱的最下層,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拱。

    68.華拱:宋式的一種拱的名稱,垂直于立面,向內外挑出的拱。

    69.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華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櫨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拱。

    70.泥道拱:櫨斗口內與華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橫拱(宋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最內跳的單層橫拱。

    71.令拱:每一跳的跳頭,單層橫拱。

    72.雙層斗拱:分別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細長)。(宋)

    73.交互斗:為于橫拱與華拱相交處,承托橫拱和華拱傳來的雙向合力的拱。

    74.齊心斗:在華拱或橫拱正中承托上一層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傳來的力的斗.一般有兩個。

    75.耍頭:最上一層拱或昂之上,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

    76.柱頭枋:在各跳橫拱上均施橫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正心枋――清)

    77.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78.平棊枋:最內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79.羅漢枋:在內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來表示斗拱出跳。

    80.鋪作:斗拱的出跳,1跳=4鋪作。

    81.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

    82.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橫拱的做法。

    83.插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84.清斗拱稱謂:

    坐斗:最大的又稱大斗,位于一組斗拱最下的構件。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都是十八斗。

    槽升子:正心拱(正心瓜拱及正心萬拱)兩端的升,這種升的外側有槽以固定拱墊板.早期兩朵斗拱之間用泥土來封護,明清采用木板――拱墊板來封,所以早期沒有槽升子,封護是為了防止鳥,蟲飛入建筑內。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另,對宋來說,除了齊心斗(一朵僅一枚)其余的"升"都是散斗。

    85.單槽/雙槽/分心槽:以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三區.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

    86.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即清代模數制。

    87.穿斗式構架:

    ①又稱立帖式。

    ②這是用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③這種結構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開闊。

    ④它有時和疊梁式構架混合使用.適用不同地勢,基本構件,柱檁穿挑。

    88.抬梁式構架:

    ①(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系,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定建筑。

    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并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檁。

    ③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筑,特別北方更是如此.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④重要建筑則用斗拱承載出挑。主要構件,梁,柱,檁,枋。

    89.井干式構架: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構,又是承重結構。

    90.干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面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筑,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

    91.云南一顆。涸颇细咴貐^,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墻厚重.最常見的形

    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于

    山區,地方小,潮濕),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

    天井.一顆印住宅高墻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

    整,當地稱"一顆。。

    92.圜丘:位于北京天壇的軸線上,祈年殿往南.壇三層,上層徑26米余,底層徑55米.天為陽性,故此一切尺寸,石料件數均須陽數.圜丘四周繞以圓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的壝(音陪pei)墻各一重,高度甚低,不過一米余;壝墻內空闊不植樹,壝墻外森林茂密,用以擴大形象來表現崇天。

    93.祈年殿:它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時的大祀殿;平面正圓形,上為三重檐圓形攢尖頂,外檐柱12根,內檐柱12根,象征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同時井口柱4根,象征四季,與內外檐柱和起象征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立于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底層徑約90米),柱枋隔扇為朱紅色,上為三重青(藍)色琉璃瓦檐,頂尖以鎏金寶頂結束,檐下彩繪金碧輝煌;整個建筑色調純凈,造型典雅.祈年殿用臺基提高,用矮墻來擴大形象,表現崇天的境界.

    94.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位于山西應縣,又稱應州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臺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九層米(外觀5層,暗層四層).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層用來結構處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經過數次地震,仍安然無恙.是世界現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國僅存兩個木塔之一,是現存最早的木塔。

    95.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類。

    ①外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窗欄桿等。

    ②內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

    ③裝修多元功能:

    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

    b.組織室內空間的基本手段

    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于裝飾。

    96.太和殿:明代原為重檐廡殿九間殿,清代改為十一間.它和明長陵祾恩殿并列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筑.太和殿體量宏偉,造型莊重,具備故宮主殿應有的崇高莊嚴的形象.太和殿一切構件規格均屬最高級.太和殿用于最高級隆重的儀式:皇帝登基,皇帝生日,冬至朝會,大年初一,頒詔等.不僅殿前有寬闊的月臺,而且還有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可容萬人的聚集和陳列各色儀仗陳設.皇宮一律用黃琉璃瓦,是明代開始的規矩,使總體效果更加突出。

    97.佛光寺大殿:

    ①位于山西五臺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

    ②面闊七開間(等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單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較平緩,舉方約1/。

    ③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線,有側腳,采用了叉手和托腳,屋面筒瓦雖然是后代鋪作,但鴟(音吃chi)尾式樣及疊瓦脊仍尊舊制,無仙人走獸。

    ④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

    ⑤粗壯的柱身,肥碩的斗拱,再加上深遠的出檐,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

    ⑥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筑,處于晚唐時期,是木構架的成熟期.其應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98.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種,這種住宅的布局特點是強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分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同時注意對內的生態環境,綠化和風水的制約.其過程要素為正房(坐北朝南,家長居。,以硬山居多.東西廂房(第二代居),倒座(會客,書房),大門,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構成模式為一名兩暗,一正兩廂,沿軸線縱深布局,以正房為主體,其院寬是"正房+耳房",總寬,坎宅巽(音訊xun)門;并將勾連搭搭頂的垂花門作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99.《園冶》:中國古代的造園學.作者是明代計成,字無否,本書出版于1634年.全書共分三卷。

    一卷:①興造論②園說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裝折。

    二卷:欄桿(圖示多)。

    三卷: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園目標是,"雖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園方法,"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其造園優化標志,"妙于得體合宜,未可均率".造園步驟,"目寄心期,意在筆先".其造園構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園筑之主,猶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100.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并入內里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清稱露明。

    101.廈兩頭:歇山頂的宋稱,又稱九脊頂,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

    102.十三天:構成佛塔頂端相輪的層狀結構。

    103.臺基:建筑下突出的平臺。

    104.平坐:廊臺出于建筑主空間(通常為內部)的上層構造。

    105.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樓,用于呼喚回教徒做禮拜。

    106.列柱:一整排間隔規律的柱子。

    107.《考工記》: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著述。

    108.佛塔(STUPA):佛教紀念物,原意為墳冢。

    109.佛塔(PAGODA):樓閣形的塔,各層大小由下而上遞減,每層都有裝飾精美的屋檐。

    110.材:依斗的寬度而定的測量單位。

    111.赤陶土:一種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裝飾用陶土。

    112.枋:水平構件,位于如窗戶或走道之上,或是連接兩柱或兩框架的構件。

    113.泥笆墻:以竹或木條編墻,然后涂以草泥。

    114.亭:構造簡單的建筑,通常形似帳篷,位于園林中。

    115.城墻: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見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兒墻。

    116.屋脊:斜面屋頂兩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117.屋檐:屋頂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墻之外。

    118.相輪:傘狀穹頂或亭,有時作為佛塔頂端的塔剎。

    119.祗:天意,自然的精靈。

    120.風水:與自然的調和,進而有讓建筑趨于調和的體系。

    121.粉飾灰泥:灰泥的一種,專用于施加裝飾處。

    122.軒:消暑的小屋,或是作為書房用的涼亭。

    123.問廊:半圓形或多邊形的拱廊或走道。

    124.涼亭:位于觀景點的開放式建筑,位于園林或是屋頂上。

    125.清真寺:回教寺院,為回教意識型態的具體呈現。

    126.開間:量度中國建筑內部空間的標準單位。

    127.園:花園或庭院。

    128.冢: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129.暗層:夾層,通常位于一樓與二樓之間。

    130.殿:高大的廳堂,用于舉行慶典或宗教儀式。

    131.碑:  直立石造標記,以墓碑最常見,呈柱狀或板狀,上有雕飾或題字。

    132.椽: 屋頂的木件,通常由屋檐邊緣斜鋪而下,支撐表層屋頂。

    133.榭: 涼亭或軒。

    134.墩: 長方形的基礎;柱子或墻基部的支撐。

    135.。骸∈焱夤,通常裝飾精美。

    136.梁:如梁柱結構中的水平構件。

    137.閭里:城鎮中有圍墻的住宅區。

    138.壁緣: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間構件,位于闌額之上,檐口之下;蛲ǔV父〉裰兴降膸钛b飾。

    139.壁龕:墻壁內凹處,通常置有塑像。

    140.鴟尾:屋脊的尖頂飾。

    141.榫卯: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142.步架、舉架:相鄰兩檁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舉架為兩檁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

    143.上檐出:檐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檐出。

    144.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傳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并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檁,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只起聯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檁椀以承托桁或檁。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145.桁檁、枋、墊板、角梁:桁檁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檁,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檁)、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檁,在脊桁(檁)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檁),若有多數的金桁(檁)則以上、中、下別之。在每條桁(檁)下,與桁(檁)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檁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檁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檁下皮之高度。脊桁檁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系材。

    146.椽望: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檁與桁檁之間,方向與桁檁成正角。以承受屋頂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一排與脊檁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檁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檁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檁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檁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在檐桁檁上與桁檁平行,緊放在桁檁上面(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檁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檁上用一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里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并在小連檐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里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

    147.翼角:建筑物四個轉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

    148.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

    149.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

    150.穿梁:安在草架柱上。

    151.廡殿:廡殿是屋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面闊長于進深,所以前后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

    152.硬山:硬山只有前后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墻,山墻內部有前后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檁,在縫里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構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

    153.由額墊板:是用于大額枋與小額枋中間,如沒有小額枋,也就不用由額墊板。

    154.箍頭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后轉角處。前(后)面與山面搭接相交。長按盡間面闊,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檁徑半即長。一端做銀錠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頭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頭)作法,長寬同坐斗枋出頭。

    155.額枋:大式(帶斗拱)叫額枋。小式(不帶斗拱)叫檐枋。長按面闊尺寸減半柱徑,高寬按斗口計。

    156.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的山花上。

    157.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個梁用。

    158.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廡殿屋頂上。

    159.角背:角背為了瓜柱的穩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較多)。

    160.踩: 1、說斗栱幾踩,這個“幾”是奇數的。 2、斗栱向內、外挑出,清代叫“出踩”,以正心栱為中心向內或向外每加出一排栱,就叫一踩。(栱與栱之間水平軸線距離叫“拽架”,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規定每個拽架寬3斗口),如向內外各挑出一拽架叫三踩,面闊方向列三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兩拽架叫五踩,面闊方向列五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三拽架叫七踩,面闊方向列七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四拽架叫九踩,面闊方向列九排橫栱。

    上一篇:中國古建筑名稱介紹(一)

    下一篇:古建筑構件斗拱的顏色

    更多關于 中國古建筑名稱(二)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