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芬故居,明清舊稱“尚書第”,俗稱“吳宅”,位于濱州市無棣縣海豐路27號。吳式芬故居占地7000余平米,分南北兩院。故居南院始建于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佑之宅第,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后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筑猶存。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式芬(1796-1856),無棣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陜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后增光祿大夫。
吳式芬故居中有一排乾隆年代建造的三間房屋,被人們尊稱為“太太舍房”。該舍房門前有一株婆棗樹,長出的棗果形狀呈長橢圓形,略似舊時的小枕頭。據說這株婆棗樹是吳式芬的祖母潘氏從娘家的棗林中特意移植到自己房門前的。這潘氏夫人是樂陵舉人潘同善之女,潘舉人曾做過知縣,素有清名。目前,這株“婆棗樹”已歷經二百余年的滄桑,仍是根深葉茂生機勃勃,被譽為“一品夫人樹”。
海豐(無棣)吳氏家族簡介
海豐(即今無棣)吳氏是清代山東享有盛譽的文化望族,該家族自順治初年開始開枝散葉,宛若一株郁郁蒼蒼的古樹,歷經百年而生生不息。
海豐吳氏于明永樂年間自直隸遷安縣遷居至海豐當地,從一世到九世,吳氏家族主要以農耕為主,在經過長期的積累之后,終于有了一定的財富,逐漸走上了半耕半讀的道路。
家族盛況:
海豐吳氏的鼎盛主要集中在其第十三世至第十七世之間,在這幾代人中,總共出現了13名舉人,6名進士,17名貢生,16名太學生,廩生、監生、庠生共13人。其中吳壇、吳熙增、吳侍曾、吳式敏、吳式群、吳式芬先后考中進士,為吳氏家族贏得了進士世家的美譽。因此也有了“祖孫父子叔侄兄弟進士之家”的說法。
此外,吳氏在仕途上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期間,吳氏家族出現一品官員3人,二品官1人,四品官2人,五品官7人,六品官3人,七品官7人,八品官13人,九品官5人,共計41人。
吳氏家風:
淳風厚德,直諒恬素,崇儒重文,耕讀而仕,忠貞孝友,禮儀傳家。
點評:
從普通的農耕世家,逐漸發展成為延綿二百多年的當地名門望族,其家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淳風厚德,直諒恬素”是針對吳氏子弟的品德要求,要求吳氏子孫們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在當地樹立道德威信,同時要求子孫們要結交良師益友。而“尊儒崇文,耕讀而仕”則是針對吳氏子孫們的讀書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爸邑懶⒂,禮儀傳家”則是針對吳氏弟子在走上仕途之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