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動態 > 莆田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故居

    莆田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故居

    來源:  瀏覽 6899

    莆田歷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莆田市地理位置優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臺灣海峽西岸,北依省會福州市,南靠閩南“金三角”,福建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自五代十國就名人輩出,保留了很多古代名人故居。樣子收藏網按照年代介紹福建莆田的名人故居。
    梁、陳
        1.鄭露鄭莊鄭淑故居:在莆田南山廣化寺內。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后因夢舍書堂為永豐庵(今廣化寺講堂地),所居為金仙庵(今廣化寺大殿),已則架小書堂以居(今廣化崇信庵地)!秉S仲昭《八閩通志·儒林》載:“鄭露,字恩叟,莆田人。梁、陳時卜居南山,與群從、莊淑構書堂于其間,號‘南湖三先生’?と藰I儒自露始!景矗核稳~適志鄭耕老墓,劉克莊志鄭浚甫墓,及國朝(即明朝)方時舉《人物志.鄭濟傳》俱稱露為太府卿。又按《方輿勝覽》及《莆陽舊志》皆以露為梁、陳時人,而鄭氏子孫又謂露實生于隋季,至唐官至太府卿。蓋其祖昭自梁時入莆,巳尚詩、書,至露而始著,故推本言梁時也!俊
                
        唐代
        2.莆田縣首任縣令陳邁故居:在莆田城關刺桐巷(大度街)。后改為崇功祠。隋大業十二年,陳邁領兵鎮莆田,唐武德二年(619),詔置縣,擢邁為縣令。尋廢,五年(622),復置莆田縣,邁續任縣令。
        3.陳姓首登進士陳嶠故居:舊在莆田縣北巖,陳嶠早年發憤讀書,與志同道合之高陽許龜圖、江夏黃彥修筑“北巖精舍”居住讀書。唐光啟四年(888)進士登第后,遷至仙游縣后坂(今榜頭)居住。官監察御史、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光化二年卒,年七十五歲。
        4.獻土求安陳洪進故居:原在仙游連江里秀峰侯欖村(今楓亭),納土后宋太祖賜府于開封祥符縣。洪進,“開漳圣王”陳元光十世孫。后梁乾化四年(914)生,太平興國二年七月,上《納地表》,(14縣;戶:15萬1978戶;兵:18727人)歸宋朝轄。太平興國六年,封杞國公,雍熙元年,再封岐國公。
        5.大理寺丞陳   故居:在烏石山義門(今東圳路),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北門外南,屬東廂。唐大理寺丞陳 嶰 產此。北屬孝義里,林孝子欑闕在焉!薄蛾愂献遄V》載: 嶰 ,乾寧二年明經進士,官大理寺丞。
        6.臺灣“霧峰林”先祖林居裔故居:在仙游縣游洋(今為鎮政府所在地)。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唐游洋鎮在興泰里萬山中。唐時設鎮,宋改為興化縣,皇慶中遷于廣業里湘溪,明正統中革”。朱維干《福建史稿》載:“林居裔,本名茂殷!薄疤脚d國三年(978),上距宋王朝建立,未及二十年,在偏僻的游洋山區,就有了農民起義。這是宋代福建的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軍被趙匡胤鎮壓后,居裔子孫潛隱漳州平和,后隨鄭成功入臺,居霧峰,衍為“霧峰林”支派。
        7.媽祖九世先祖林萬寵故居:在莆田縣西天尾北螺(今林峰)村。萬龐,唐開元八年明經進士,官饒州太守,知高平郡諸軍事,行高平太守。宋仁宗朝官端明殿學士兼翰林承旨林英撰《林氏族譜序》曰:“唐定天下氏族,推晉安之林為甲。祿生景,景生綏,封南平王。至七世而生茂,茂生孝寶,由晉安遷莆之北螺村。又三世而生玄泰。玄泰生萬寵,葬于本山之烏齊。其子孫居北螺村者東南二房!比f寵為闕下、九牧、游洋霧峰三支派先祖。
        8.九牧之父林披故居:先隨其父萬寵居西天尾楓林,后隨第六子林蘊買地,建房定居于澄渚(今龍山)村。林披,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生,天寶十一年明經進士,官歷將樂縣令、潭州刺史、臨汀令、臨汀別駕、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贈睦州刺史。貞元十八年(802)逝。
        9.“金紫林”先祖林   故居:在莆田縣埭頭英田村。旻,唐昭宗朝明經進士,官建寧節度推官。遷居埭頭大蚶山,后徙梨嶺,咸通年間卒,為林氏長城金紫派先祖。
        10.江夏入莆始祖黃岸故居:舊在福州黃巷,致仕后遷至莆田縣延福里延福山(今涵江國歡黃霞村)。岸,唐武則天長安三年(703)生,寶應元年(762),桂州刺史。貞元元年逝,年八十二歲。
        11.校書郎黃璞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延壽里黃巷。唐校書郎黃璞自侯官黃巷遷此,因名。黃巢滅炬而過即其地也!辫,鄉名儒,唐乾符六年(879),黃巢起義軍夜過涵江黃璞家門,令軍士滅炬而過。官崇文館校書郎。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1千平方米。單檐抬梁結構,為涵江區文物保護。
        12.閩中文章初祖黃滔故居:在莆田城關前埭東里(今荔城區英龍)。滔,唐開成五年(840)生,乾寧二年(895)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威武軍(福州)節度推官、監察御史里行。乾化元年(911)逝,年七十一。
        13.伏虎祖師妙應俗居:在涵江黃巷村,后出家舍為佛院。妙應,俗姓黃,名文矩,法號涅    ,圓智大師。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生,大中六年(852)后,只身居城西石室巖精舍(今龍舌石下山洞)修行。光化元年(898)七月二十五日示滅。俗歲七十八。
        14.御史大夫鄭良士故居:在仙游縣孝仁里鄭宅(今賴店圣泉村)。良士,大中十年(856)生,景福二年(893)赴京獻詩五百篇,授國子四門博士。后梁乾化五年(915),閩王授威武軍書記、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長興元年(930)卒,年七十五歲。
        15.方巷開基祖方廷范故居:在莆田城關刺桐巷。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方氏為后塘望族。唐有方廷范者,其先本歙人,歷知長溪、古田、長樂三縣,居莆刺桐巷,因名方巷。廷范子六,皆仕閩王氏。其裔居于后塘!蓖⒎,人稱長官。
        16.閩省第一狀元徐寅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延壽溪上(今屬城廂區龍橋下鄭村)。林艾軒《圖經序》云:有水一帶如寒玉,芻牧走卒知有先輩徐君者,異時不肯仕,作賦夭矯如吳融,今斷墻破屋仿佛猶在也。翁緯詩云:徐氏舊居人識否?渡南溪下白云邊。今基址已元存矣!泵鳌杜d化府志》載:“延壽溪畔有釣磯石,前志載:徐寅東歸后垂釣于此。有詩記之:賦就清都振大名,斬蛇功與樂天爭。歸來延壽溪頭坐,終日無人問一聲。徐氏族譜載:徐氏家族世居于此,今其子孫散播各地!
        17“歐”“歐陽”姓先祖歐陽詹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莆田縣西天尾)北螺村!备F綍,“在城北十五里北平山下,唐歐陽詹讀書處!苯翊妗案F綍谩边z址,有石刻為憑。今莆田歐姓、歐陽復姓皆由歐陽詹析出。
        18. 閩國宰相翁承瓚故居:原居莆田縣北高竹莊,后承瓚父遷居至福清新厝漆林(唐時屬莆田縣轄)。承瓚,大中十三年(859)生,乾寧三年(896)進士,后梁末帝貞明二年,官至(閩國)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長興三年(932)卒,年七十四歲。
        19.江梅妃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東華(今荔城區黃石江東村)。梅妃,傳為姓江,名采蘋,唐玄宗開元十年(722)正月二十一日生,開元二十七年(739),高力士使閩,選入皇宮。因喜梅,唐明皇戲稱為梅妃。唐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死于兵變。卒年三十四歲。朱仕    司訓《過江梅妃故里》詩云:‘山礬水漲渚添痕,傳說江妃舊住村。青;隁w同寄恨,莆陽端不讓荊門。玉環豐膩洵無倫,窈窕樓東更絕塵。翻笑上皇誠錯計,馬嵬亡國竟何人?蜀關西望六龍奔,畢命溫泉識刃痕。懊惱史官編外戚,不書名姓慰貞魂。帳望華清渥澤頻,閑拈玉管倍傷神。古來嬪御誰相匹?長信宮中奉侍人!
        20.詩人朱鄴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文賦里(今城廂區華亭)。唐時里人朱鄴能賦,徐寅作《雷出地震賦》,破題未就,鄴應聲曰:‘陰伏陽回,地中出雷’后人因名其里。鄴故居后為‘五云寺’!
        宋代
        21.傳為“鹽神”陳應功故居:在涵江紫璜山(又稱東山,今頂鋪)。開運元年(944)生,傳說發明“曬鹽法”。勸陳洪進納土歸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帶兵進游洋征討林居裔農民義軍,反被斃。寶    五年封“孚善侯”,咸淳二年封“廣利侯”,景炎元年封“忠    侯”。俗稱陳圣侯。
        22.監察御史陳次升故居:在仙游縣善化里(今大濟)山潯。次升,慶歷四年(1044)生,熙寧六年(1073)進士,紹圣朝官殿中侍御史。宣和元年(1119)卒,年七十六歲。
        23.“飛錢陳”先祖陳可大故居:在仙游縣功建里(今鯉城飛錢巷)。政和二年(1112)進士,官廣東肇慶知府、朝散大夫,累贈中大夫。捐資建仙游縣仙西大橋、文廟。
        24.宰相陳俊卿故居:在莆田縣闊口街后浦邊巷,今稱為玉湖。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東門外闊口。宋少師、魏國公陳正獻俊卿、參知政事陳忠肅文龍故居也。門前溪海會源,朱文公嘗過之曰:‘坎山午水,天下罕有!耜愂响籼眉雌涔手。里門有石匾曰:‘陳丞相里第’”?∏,政和三年(1113)生,紹興八年(1138)進士,乾道三年,授吏部尚書,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二十一日卒,年七十三歲。
        25.書法家陳讜故居:在仙游縣文賢里留浦(今度尾帽山)村。讜,紹興八年(1138)生,隆興元年(1163)進士,官兵部侍郎,封清源郡侯,食邑一千一百戶。嘉定十二年(1219)卒,年八十二歲。九鯉湖“天子萬年”為其書刻。
        26.宰相陳文龍故居:在玉湖。文龍,紹定五年(1232)生,咸淳四年(1268)狀元,德     元年(1273),官參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廿四日,與元兵戰,城陷被執,械押北上。景炎二年(1277)四月廿四,抵杭州卒。年四十五歲。明孝宗年,封為“福州府城隍廟”主神。明清兩朝,三次敕封為“水部尚書”,加封“鎮海王”。
        27.守興化府城英烈陳瓚故居:在玉湖。瓚,紹定五年(1232)生,景炎二年(1277)二月卅日,官興化軍通判,率兵收復被元軍侵占之興化郡城。十日十五日,元軍以云梯、炮石猛攻興化府城,瓚率五百家丁與南侵之元兵激戰,城破力竭被執,不屈被車裂,年僅四十五歲。明孝宗年,敕封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
        28.“金紫林”先祖林英故居:在莆田縣崇福鄉興福里長城(張城)村。英,天圣二年(1024)生,慶歷六年進士,后避諱改為悅。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端明殿學士兼翰林承旨、禮部尚書。為莆田縣金紫林支派先祖。
        29.工部侍郎林光朝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林光朝故宅在五侯山下長城。故基俱已無存!惫獬,隆興元年進士,官國子監祭酒。稱“南夫子”。
        30.《易》理大師林光世故居:在莆田埭頭梨嶺。光世,精研《易》理,著《水村易鏡》。景定二年(1261),詔賜同進士出身,官迪功郎。
        31.朝奉郎林深之故居:在莆田城關刺桐巷。深之,熙寧九年(1076)進士,官朝奉郎知開封府都廂,年六十致仕,贈通議大夫。金紫林。
        32.宣教郎林髦故居:在莆田東廂前埭街。髦,元豐五年(1082)進士,官朝請郎、衢州通判。九牧一房。
        33.蔡京師林迪故居:在仙游游洋鎮。迪,紹圣元年(1094)進士,官龍溪知縣。卒年七十六歲。九牧九房。
        34. 赴金使節林沖之故居:在莆田城關刺桐巷,沖之,元符三年(1100)進士,詔為副使赴金國,被拘禁十六年,不屈,年七十二歲死于金國。贈中奉大夫。金紫林。
        35.安撫使林豫故居:在仙游縣仁德里前山席麻(今龍華象運)村。豫,熙寧九年(1076)進士,大觀四年(1110),官邵武軍知軍。卒贈從三品正奉大夫。九牧九房。
        36.吏部尚書林大鼐故居:在莆田西天尾溪白村白杜。大鼐,紹興五年(1135)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淳熙元年(1174)卒,年五十八。侍講林光朝撰《吏部尚書林公梅卿挽詞》。九牧六房。
        37.狀元黃公度故居:黃公度早年隨姑母在莆田涵江讀書至考取舉人、進士。地稱:“登瀛閣”。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望江里巖潯,高閣層軒,下瞰大海。唐宋時籍以稍障東方之缺,后廢。萬歷中,尚書林堯俞建石塔五級于此!秉S公度中狀元后,宋高宗皇帝御題“登瀛閣”三字賜贈,黃公度亦有撰詩謝恩。
        38. 參知政事黃鏞故居:在涵江黃巷新府村。鏞,景定三年(1262)進士,咸淳三年,官刑部侍郎,德    元年(1275),同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晉參知政事,尋病卒,年六十一歲。
        39.知樞密院事鄭僑故居:世居興化縣后遷莆田城關書倉巷。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宋知樞密院鄭僑,初居游洋之潯陽!杜d化縣志》卷二《宅志》云,鄭僑宅在福興里云頂峰下,晚居莆城東。子寅,官至知漳州,藏書數萬卷,故地名書倉!眱S,紹興二年(1132)生,乾道五年(1169)廷試狀元,慶元元年(1195),晉參知政事,二年,晉知樞密院事,三年罷回鄉。嘉泰二年(1202)卒,年七十一歲。贈太師。
        40.知縣鄭厚故居:莆田縣廣業里“溪東草堂”即為鄭厚畢生讀書之所,亦為鄭厚之故居。厚,興化縣廣業里(白沙)霞溪人。元符三年(1100)生,紹興五年(1135)進士,官湘鄉知縣。紹興三十年(1160)卒,年六十一歲。
        41.史學家鄭樵故居:在涵江區新縣鎮。樵,崇寧三年(1104)三月三十日生,重和二年以后,謝絕人事、科舉,在越王山中西峰寺西麓筑南峰書堂,專心著述,撰有《通志》等。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鄭漁仲宅,在廣業里下(霞)溪,門前有日月井。乾隆丙子,生監林廷耀、鄭白、方維蘭捐金募建為書院!
        42.助教方惟深故居:在莆田城關烏石山下。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方惟深仕宋為興化軍助教,因家烏石山下,時稱:烏石先生,卒遂墓焉!蔽┥,康定元年(1040)生,崇寧五年(1106)特奏名進士。官助教。宣和四年(1122)卒。
        43.江南兩路經略安撫使方大琮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塘一經巷。大琮,淳熙十年(1183)生,開禧元年(1205)進士。嘉熙六年(1246),晉寶謨閣直學士,兼江南兩路經略安撫使。依尚書例致仕。七年(1247)卒,年六十五。
        44.禮部尚書方應發故居:先世自游洋遷居莆田縣城關輪井。應發,宋嘉定十六年(1223)生。淳    十年(1250)進士。德祐二年(1276),詔令三朝元老方應發為刑部侍郎,累升禮部尚書。以端明殿學士充福建招捕使。宋亡后,隱居山中,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疾卒。
        45.慈善家李富制干故居:在莆田涵江白塘洋尾村。富,元豐八年(1085)生,曾募義兵三千人北上抗金,授承信郎、殿前統制司干辦。畢生樂善好施,主持、捐資建造莆田境內橋梁三十四座。建炎元年(1127),與方天貺評事倡建“延壽橋”。陳宓書碣。卒年七十七歲。
        46.監察御史王回故居:在仙游縣折桂里汾莊(榜頭云莊)村;,慶歷九年(1049)生,熙寧六年(1073)進士,官監察御史。靖國元年(1101)卒,年五十三歲。
        47.莆田縣開國伯劉克莊故居:在莆田縣清平里烏石山后隴 (曰:后村,今九五醫院對面)。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后隴即劉后村故里。后村居近烏石山,有詩云:‘兒村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盡有蹤!笨饲f,淳熙十四年(1187)生,景定三年(1262),權工部尚書兼侍講。八十二歲,升龍圖閣學士。
        48.禮部尚書劉政故居:在涵江樓下(劉下)街盧埕。政,紹興二年(1132)進士,紹興十五年(1145)官國子祭酒,升禮部尚書。與抗金名將岳飛成莫逆之交,岳飛被害,政遂辭官回鄉,后建劉下“水心堂”隱居。
        49.工部尚書劉榘故居:在莆田城關北門街。榘,紹興庚申至己巳年間(1139-1149)生,淳熙八年(1181)進士。嘉定八年(1215)七月,官晉工部尚書。未幾,致仕回莆田。官終宣奉大夫。
        50.書法家蔡襄故居:在仙游連江里赤湖蕉溪東宅。蔡襄,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十二日生,出仕后遷城南施水亭附近蔡宅。林光朝撰《圖經序》記之:“出南郭可里,蔡端明有舊第,過蔡公之門者,或下馬低徊不忍去。按《宋史》載:公為仙游人。仙志載:公宅在赤湖,未嘗徙莆。但公書碑版極多,尾款皆系“莆陽”。唐神龍鉤本禊帖跋直書“莆田”。蔡襄是系公于莆,不為無據?频谡技,其例甚多!端问贰窂钠湓,表彰前修矜式后學莆仙兩志并收,又何疑耶?”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郡南門蔡宅。王學士十朋有《過端明故居》詩云:懷章南過蔡公鄉,駐馬遙瞻數仞墻。丹荔株株經品藻,喬松葉葉惠清涼。四賢詩出人增氣,三諫章成國有光。真是濟川三昧手,清源游戲作虹梁!
        51.太師蔡京故居:在仙游縣慈孝里赤湖楓亭東宅。蔡京,慶歷七年(1047)生,進士出身。自宗崇寧元年(1102)至宣和七年(1125),四度拜相。
        52.徐復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郡城東二十里。復賜號‘沖晦居士’,老于杭之萬松嶺。南渡后故宅猶存!
        53.宰相葉 故居:在仙游縣萬善里古瀨村!,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生,紹興二年(1132)進士,乾道二年(1166),晉知樞密院事,未拜,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三年(1267)卒,贈少師。年六十八歲。
        54.刑部尚書葉大有故居:在仙游縣萬善里古瀨村。大有,紹定五年(1232)進士。寶    元年(1253),官歷諫議大夫、刑部尚書、寶章閣學士。丁母憂,感疾終于仙游家。卒年四十七歲。
        55.紹州知州葉棠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塘巷。棠,葉    之孫,世居仙游縣萬善里古瀨村,至葉棠時,宋宣和六年(1124)擢沈晦榜進士,官知州,直徽猷將作監。劉克莊《葉寺丞墓志銘》云:“宋左仆射兼樞密便葉 ,居仙游縣古瀨。里無居第,孫將作監棠始卜居城北之后塘,中為寢室,兩傍為子舍而已。堂廡聽事,皆成于公手。戶外引泉為沼,疊石為山,荷柳蕭疏,有濠濮閑趣。亭臺花木,皆合位置。性憐才下士,花朝月夕,坐客常數十,談嘯諧詠,人人盡歡!
        56.參知政事龔茂良故居:舊在龔屯(亦說蘆浦埭,今荔浦村)。入仕后在莆田城關郡學之前義井街和美巷。茂良,宣和三年(1121)生,紹興八年(1138)進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拜參知政事。卒年五十八。
        57.吏部尚書左郎官薛元鼎故居:在仙游縣連江里楓亭。元鼎,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淳熙四年(1177),官吏部尚書左郎官,遷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五年,生閉猝然病卒,自京師奔喪,及境病卒。
        58.保衛興化城烈士卓得慶故居:在莆田城關梅峰巷。得慶,紹定五年(1232)進士,景炎二年(1277),擢右文殿修撰、戶部尚書,兼福建制置司參謀官。與子卓規、卓權協助陳瓚死守興化府郡城,被元兵執,不屈被害。年七十二歲。
        59.龍圖閣待制傅楫故居:在仙游縣孝仁里賴店。楫,慶歷二年(1042)生,治平四年(1067)進士。官監察御史、龍圖閱待制知毫州。崇寧元年(1102)卒,年六十一歲。
        60.朝議大夫余祖    故居:在莆田黃石水南村。祖    ,元符三年(1100)進士,紹興二十八年(1158),官朝議大夫,賜三品服,封文安縣開國男。卒年八十四歲。
        61.通議大夫宋 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埭雙池巷!,政和五年(1115)進士。紹興二十九年(1159),權禮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紹興知府、浙東安撫使、通議大夫。卒年七十八歲,贈少師。
        62.閬州知州蘇欽故居:在仙游縣大濟蘇家巷。欽,宣和六年(1124)進士。官閬州知州、利路轉運使!
               
        元代
        63.狀元林享故居:在仙游縣楓亭。亨,同治《仙游縣志》卷二十九《選舉志》載:元至正三年(1343)廷試第一名,官朝奉大夫。
        64.狀元林濟孫故居:在仙游縣龍華寺。濟孫,同治《仙游縣志》卷二十九《選舉志》載:仙游縣石牌人,元至元六年(1340)廷試第一名,官翰林院侍講。后隱居龍華寺左小庵中。
        65.布衣詩人郭完故居: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壺山白云院后澗邊。舊址已荒,墓在寶勝。滄州名完,結壺山真率會二十二人,方 有《哭滄州詩》:‘破屋滄州上,清貧獨可憐。書存無子讀,詩好有僧傳!
        66.布衣詩人洪希文故居:在莆田壺公山下坂村山屏(坪)。元至元十九年(1282)生,至正二十六年(1366)卒。年八十五歲。與父德章隱居壺公山白云院,著書吟詩一生。
        67.雕刻家俞良甫故居:在莆田西天尾澄渚村。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率三十余位刻工東渡扶桑,寓居日本,從事雕刻工藝。
                
        明代
        68.御史陳茂烈故居:在莆田城關半門街(今勝利路梅峰寺側)。茂烈,天順三年(1459)生,弘治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十六日卒,年五十八歲。一生清貧,床板以石塊墊腳,夜無蚊帳,家無長物,旌表孝廉。
        69.國師陳經邦故居:在莆田城關橄欖巷(長壽廟前鐵樹里),致仕后在西洲建“西巖別墅”居住。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梅峰西南州峰,宋時為城中登臨勝處,上有亭榭,明廢。萬歷中,陳經邦在此筑西巖別墅。其孫郎中某,因明社已亡,舍為西巖禪寺!苯洶,嘉靖十六年(1537)生,四十四年(1565)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萬歷十一年(1583)致仕,四十四年(1616)卒,年七十九歲。
        70.監察御史陳道潛故居:在莆田城郊淇水(今東陽)村。道潛,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生。建文二年(1400)進士,官監察御史。專心理學。永樂八年(1433)卒,年六十九歲。
        71.戶、兵、吏三部尚書陳俊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埭雙池巷?,永樂十七年(1419)生,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成化十三年(1477),官南京戶部尚書,改兵部尚書,二十年,再遷吏部尚書。成化二十二年(1486)加太子少保改仕。賜璽書,馳傳還鄉,有司月給米二石,與夫四名。弘治元年(1488)卒,年七十歲。遣官諭祭營賜葬。
        72.兵部侍郎林富故居:生在莆田城關北河赤柱巷,嘉靖十一年(1532)致仕后建別墅于東巖山隱居。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林富有東山樵舍(今三一教祖祠):富致仕歸,構小亭于東山,游息其中,戶外事不以經慮!备,成化十一年(1475)生,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官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偠絻蓮V軍務兼理巡撫。嘉靖十一年回鄉。十九年(1540)卒,年六十六歲。
        73.工、刑部尚書林云同故居:在莆田城關前埭,晚年隱居小西湖畔。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林云同有讀書園,在小西湖下(今屬莆田醫院套房)!痹仆,弘治十三年(1500)生,嘉靖五年進士,隆慶二年(1568),官南京工部尚書。萬歷三年(1575),詔為南京刑部尚書。萬歷五年(1577)卒,年七十八歲。
        74.禮部尚書林堯俞故居:在莆田城關烏石山下倉里巷。致仕后隱居南溪。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去鳳凰山三里許有南溪亭,中有浣花塢、雪澗、小天門諸勝,林尚書堯前建!眻蛴,嘉靖三十七年(1558)生,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天啟三年(1623)五月,官禮部尚書,七月,加太子少保。天啟五年(1625),累加加太子太保,兼翰林院學士。六年卒,年六十九歲。崇禎二年(1629)賜祭九壇。
        75.狀元林環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塘巷。環,洪武九年(1376)生,永樂四年狀元,官翰林院侍講。永樂十三年(1415),明成祖駕幸北京,環為扈從,途染風寒卒。年四十歲。
        76.探花林文故居:在莆田縣城郊上林村。文,洪武二十三年(1390)生,宣德五年(1430)進士第三名,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成化二年(1466)致仕回鄉。成化十二年(1476)六月丁丑日卒。年八十七歲。贈禮部左侍郎,遣官諭祭營葬。
        77.監察御史林誠故居:在莆田縣南門。誠,洪熙元年(1425)生,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廣東道監察御史。成化二十二年(1486)卒,年六十二歲。
        78.工部、刑部尚書林俊故居:在莆田縣城關鳳山義井街紫行巷(今梅園路城北市場)旁。晚年隱居梅花亭地。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俊有別墅在賣花亭橋(今屬東門兜西社)附近!笨,景泰三年(1452)生,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嘉靖元年(1522),時年七十歲,官工部尚書,改任刑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四月初六日卒,年七十六歲。贈太子少保。賜御葬。九牧六房。
        79.國子監祭酒林文俊故居:在莆田縣景德里黃石定莊村,入仕后遷入城關后街。文俊,成化二十三年(1487)生,正德六年(1511)進士,嘉靖十一年(1532),官國子監祭酒,十三年,禮部左侍郎,十四年,吏部右侍郎,十五年(1536),病卒。年五十歲。加贈禮部尚書,賜御葬。
        80.同知贈尚書林應采故居:在莆田城關赤柱巷。晚年隱居東山下倉里。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郡丞林應采(堯俞祖父)留云閣、御史林銘幾枕煙閣!必以唬骸斑t日堂”。卒后改為祠堂。應采,嘉靖十三年(1534)舉人十九名。官廣西南寧府同知。以子林 章貴進階奉政大夫,以孫林堯俞貴加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年七十一歲。
        81.“反清復明”斗士林蘭友故居:在仙游縣楓亭南街。蘭友,萬歷二十二年(1594)生,崇禎四年(1631)進士,南明隆武元年,官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總督軍務餉糧,督師泉、漳。明亡后隱居于海島上。清順治十六年(1659),病卒,年六十六。
        82.吏部郎中林達故居:莆田城關倉后(今梅園路北市場旁)人。致仕后,在南門外小塘(筱塘)建“歸來亭”隱居。達,正德九年(1514)進士, 官南京吏部郎中。
        83.按察副使林廷升故居:在北門外西庚。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林副使廷升,有庚西小筑,在西庚!蓖⑸,萬歷八年(1580)進士,官廣西按察副使。年七十七歲卒。有《庚西小筑十景》詩,贊其風水宜居之地。
        84.鐵面都御史林潤故居:原在城關下務巷。朱維干《莆田縣簡志》云:“林潤有別墅在柳橋”。柳橋,亦曰柳塘。林潤致仕后在此建別墅居之。潤,嘉靖九年(1530)生,三十五年(1556)進士。隆慶三年(1569)卒,年四十歲。
        85.知府林敬冕故居:在莆田東莊下耕濱(今下營邊)。敬冕,隆慶二年(1568)進士,官江西贛州南陽知府。
        86.三一教主林兆恩故居:在莆田城關烏石山上。兆恩,號龍江,正德十二年(1517)生,萬歷二十六年(1598)正月十四日晨卒。年八十一歲。創儒道釋三教合一理論,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
        87.大理寺卿林茂達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塘巷。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林) 之孫有茂達,亦居后塘。嘉靖初,擢四川布政使,惟以二仆從!泵_,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監察御史、云南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嘉靖八年(1529)南京大理寺卿。年八十六歲卒。
        88.史學家黃仲昭故居:舊在莆田城關東里巷,晚年在華亭霞皋村。林揚祖《莆田縣志稿》載:“在南門外下皋。明翰林院編修黃仲昭建,曰‘俱樂亭’,即黃仲昭晚年隱居之處!敝僬选对伨銟吠へ倚⌒颉份d:取邵子“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之句。仲昭,宣德十年(1435)生,成化二年(1466)進士。官大理寺評事。著《八閩通志》等。正德三年(1508)卒,年七十四歲。
        89.大理寺少卿黃鞏故居:在涵江延福里黃岡(黃巷)村。鞏,成化十六年(1480)十一月生,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嘉靖元年(1522),官大理寺丞。尋卒,贈大理寺少卿,賜祭。
        90.黃廷用故居“冬卿舊第”:在莆田城關英龍街東里巷,俗稱“洗馬埕”。廷用,弘治十二年(1499)生,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官太子洗馬、戶部侍郎。嘉靖四十年(1561)建成府第,匾題“冬卿舊第”。今存正廳一座,第二進閣樓一座,采用減柱法結構,高近七米,第二進廳跨度約十一米。屏門為全省罕見木構風格。為市文物保護。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
        91.東閣大學士黃鳴俊故居:在莆田城關烏石前東里。鳴俊,萬歷八年(1580)生,四十七年(1619)進士。清順冶三年,即南明隆武二年(1646),康王即位福州,官授兵部侍郎,升兵部尚書,拜東閣大學士,賜尚方寶劍,封國公。明亡后隱居北部山區卒。
        92.太子太師黃斌卿故居:在莆田仁德里澄渚俞里村。斌卿,萬歷三十七年(1609)生,崇禎初年,以父起鳴恩例補斌卿為興化衛百戶,升參將。隆武二年(1646),率兵駐舟山群島參加反清復明,永歷三年(1649),內亂被害。年四十一歲。
        93.戶部尚書鄭紀故居:在仙游縣文賢里度尾(埔尾)上鄭村。紀,正統三年(1438)生,天順四年(1460)進士,弘治十七年(1504),官南京戶部尚書。歷英、憲、孝宗三朝皇帝。正德八年(1513)卒。年七十六歲。
        94.兵部侍郎鄭岳故居:原籍莆田縣渠橋鄉蒲坂村,至鄭岳父鄭樸時舉家遷入城關金橋巷居住。岳,成化四年(1468)生,弘治六年(1493)進士。嘉靖三年(1524),官兵部左侍郎。嘉靖十八年(1539)卒,年七十二歲。
        95.禮部郎中鄭瑗故居:在莆田城關前埭街。朱維干《莆田縣簡志》載:“至明有鄭瑗,成化十七年第進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辫,景泰四年(1453)生,成化十三年舉人,十七年(1481)進士,弘治二年,升郎中。弘治六年(1493)辛,年四十一歲。
        96.刑部尚書方良永故居:在莆田城關后塘草舍里。良永,天順五年(1461)九月十五日生,弘治三年(1490)與弟良節同登進士。嘉靖元年(1522),官右副都御史,嘉靖六年(1527)九月卒,年六十七。后有南京刑部尚書之命。
        97.宮廷畫家李在故居:在莆田江口鄭坂村。在,官至云南知縣。宣德年間,詔入宮廷專職畫事。作品被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館收藏。宣德六年(1431)卒。
        98.史學家柯維騏故居:在莆田城關烏石山下(今勝利路)小柯山建“修史堂”居住。維騏,弘治十年(1497)生,嘉靖二年(1523)進士。萬歷二年(1574)卒,年七十八歲。
        99.狀元柯潛故居:原在安樂里靈川柯山,潛,永樂二十一年(1423)生,景泰二年(1451)狀元,授翰林學士、國子祭酒。遷入城關居住。成化九年(1473)母歿回鄉奔喪,服闕,將赴京,忽得疾卒,年五十一歲。遣官諭祭營葬。
        100.監察御史朱 故居:原居莆田縣黃石沙堤村,入仕后在天馬山建茅舍居住,曰“天馬山房”。淛,成化二十二年(1486)生,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監察御史。嘉靖三十一年(1552)卒,年六十七歲。
    莆田歷史名人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后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后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于靈巖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于《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后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于《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于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毒暗聜鳠翡洝酚袀。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并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后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后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后,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后”。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貢獻!独笾ψV》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后,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仆射和太師等職,先后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后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于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筑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并親自講學。著有《春秋注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并稱“三通”,后人評價極高!锻ㄖ尽、《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后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于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后,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吊唁,并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于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后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于《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后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后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后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致,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后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后,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并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于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余年,致心于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余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馀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谷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F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巖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于官府,并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尸骨二萬二千余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后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后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于嚴懲奸惡。先后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睹魇贰吩u嚴嵩父子之敗,乃”發于鄒應龍,成于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并免征賦稅三年。

      宋玨(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于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痹娗楫嫻P,傾倒名流,片紙只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并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于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吨袊L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后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后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于福州,起用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后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歼x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于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云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杰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后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云師長秘書。后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云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云軒聲畫集》、《桐云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于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后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上一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評判標準

    下一篇:嚴家花園

    更多關于 莆田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故居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