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動態 > 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

    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

    來源:  瀏覽 2601

    古都安陽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是商代都城,安陽這座城市的街巷里有著太多的歷史積淀,濃縮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這對于那些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尤甚。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只有老安陽人才能娓娓道來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
    九府十八巷

         九府指的是平府、老府、林府、六府、鐵拐府、娘娘府、洛陽府、學儒府、西府。其中,老府是縣東街東段路南有個口進去拐三個彎,到馬號街西段這一段。娘娘府在甜水井街東段路北,建國后并入甜水井街。學儒府指學巷街南口至大寺前街西口這一段,因為有儒學,這一段就叫學儒府了。洛陽府在南門西中段路北。

        老城的府多數有兩個口,如平府、老府、六府等。也有的只有一個口,實際就是一個夾道,如娘娘府、洛陽府、林府等。

        巷指的是豆腐巷、卜府巷、三義巷、喬家巷、小顏巷、夾巷、東鐘樓巷、西鐘樓巷、東冠帶巷、西冠帶巷、唐子巷、竹竿巷、香巷、仁義巷、裴家巷、紀家巷、丁家巷、鵝脖巷。鵝脖巷是大寺門前往東至唐子巷這一段,建國后并入大寺前街。由于九個府中有七個,十八個巷中有7個在南北大街以東,兩個府和11個巷在南北大街以西。所以老城街道又有“東府西巷”之說。

        至于72胡同,老城內根本沒有那么多,實際指包括胡同在內的72條街。

        安陽老城街道名稱的來歷,主要有八類。

        以領袖的名字命名。1933年《續安陽縣志》載,今東、西、南、北大街當時分別稱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二是以知名度高的人家姓氏命名。如林府、姚家胡同、丁家巷。三是尊崇古代官宦而命名。如冠帶巷,“冠”者帽也。此巷曾有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和任舉人等高官顯貴居住。小顏巷因明朝一代名儒、南京禮部右侍郎崔銑光明正大、出處中正、學粹才醇,素有小顏回(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之美譽而得名。四是為褒獎那些慈善為本,濟困扶危,道德高尚的人命名。例如洛陽府的命名就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當地官府為了褒獎洛陽書生重情重義,就把濟困扶危,道德高尚的安陽老人居住的夾道命名為洛陽府。五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門東、北門西、東南營等。六是以集市和生產作坊命名。如魚市街、竹竿巷等。七是以街道曲里拐彎的形狀和距離命名。如鵝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鈴街、下凹街、短街等。八是以主要建筑和設施命名。如東、西鐘樓巷、白塔寺、戲樓后、大寺前、鐵獅口等。 (齊瑞申   2002年4月16日9版 )

         仁義巷

         明朝隆慶時期,安陽叫相州。相州城內有個郭胡同,胡同里住著兩戶人家,一戶是當朝閣老郭樸家,一戶是破落商人王三成家。胡同本來就不寬,再加上一些達官名流去郭家拜訪或攀附,車來轎往的,這胡同就顯得更窄狹了。

        的弟弟郭永福想拓寬胡同,就依仗哥哥的權勢,威逼王家往后挪院墻。王三成不愿意,惹惱了郭永福,郭便領家丁將王打得頭破血流。郭永福曉得哥哥公正威嚴,連夜渡過黃河,逃到蘭考縣黃渡湖(現蘭考縣王茂店村的郭姓,就是其后代)。

        夫人見王三成被打成重傷,十分著急,命人修書連夜進京。因國事纏身,郭樸無法成行,便寫信叫來人捎回,在信中囑咐家人“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開寬胡同首先自己要把院墻往里挪,絕不允許仗勢欺人;家里要將打人兇手郭永福送到府衙,聽憑處置;由郭家出錢,給王三成包治傷痛。郭夫人一一照辦。一個月后,郭樸抽空回家。第二天就親自到對門向王三成賠禮道歉,并拿白銀50兩,表示慰問。王三成也是義氣之人,死活不收。郭樸見這情況,略一沉思,便告辭而去。一會兒,郭家的仆人送來十把紙扇,并告訴王三成將此扇賣掉,每把扇子要價不要低于十兩銀子。

        24歲中進士,一直在朝為官。不僅德高望重,而且也是個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尤其是郭樸的書法,很有筆力。當時的達官名流,都以能得到有郭樸墨寶的紙扇為榮耀。仆人送來的這十把紙扇,都有郭樸的親筆題詞。不用說,這些扇子被人們爭相高價購買。王三成佩服郭樸的為人,也將院墻往里挪了數尺。從此,郭胡同變寬敞了,郭王兩家也成了好鄰居。百姓們為紀念郭王兩家的仁義之舉,便將郭胡同更名為“仁義巷”。
    (趙全生   2002年4月9日9版)

        小顏巷

        也稱“小回巷”,因明朝有“小顏回”之稱的崔銑家住這里而得名。

        (1478年-1541年)字子鐘,號后渠,也字父敏,頌謂“敏公”,在高麗(朝鮮)曾被稱為圣人。

        自幼聰明好學,11歲-18歲隨父居延安。他曾兩次進京參加會試,均不第。于是刻苦攻讀,明弘治十八年(1508年),考中進士,名列第四,入翰林,任編修,參加《孝皇實錄》的編撰。正德三年(1508年)他主持會試,認同考官。

        ,宦官劉瑾專權,不少元老大臣或被囚禁,或遭流放。朝中官吏有的對其阿諛逢迎,有的敢怒不敢言。而崔銑見劉瑾僅長揖而已。劉瑾借故將崔銑外放為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

        五年(1510年),劉瑾伏誅,崔銑被召還北京翰林院吏館。次年,再為會試同考官。崔銑看到武宗不理政事,上書規勸,諫以救民、薦賢、理財、強兵、毋事瑣末之策,懇懇千余言。十二年(1517年),崔銑因病請求辭去侍讀之職,回歸鄉里。少傅梁儲一向看重崔銑,執意挽留,崔銑只好暫時留了下來。并第三次充任會試同考官。事畢,方得以回籍。在家鄉安陽,崔銑悉心于讀書、講學和著述。并于正德十四年在縣西修蓋了一座書齋,名之曰“后渠書屋”。

        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紛紛舉薦崔銑,于是,他于嘉靖元年(1522年)被招入京,參加修撰《武皇實錄》。次年,擢升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三年,因議“大禮”(世宗的承繼名分問題)冒犯世宗,罷職回到安陽,潛心學問。

        年后,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崔銑從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升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崔銑的著作甚多,主要有《洹詞》和嘉靖元年所修的《彰德府志》。如同春秋孔子的門徒顏回,為此,后人將他住宅前的小巷稱為小顏回巷,F小顏巷路北有崔銑的祠堂,路南的小顏巷小學校址,原是崔銑府。(郭學禮   2002年5月7日9版)

        洛陽府

        安陽老城內唯一以外地城市命名的街道,叫洛陽府,是南門西中間往北的一個夾道。

        叫洛陽府,相傳過去這個夾道內有個老者,家資巨富,房屋成片。老者樂善好施,受人尊敬。

        初冬,老者出門訪友。剛出家門,就見街道旁躺著一個年輕乞丐,滿臉污垢,衣衫破爛。老者起了善心,忙叫仆人把他抬進家中,灌碗姜湯,那乞丐才慢慢蘇醒過來。

        見老者慈眉善目,忙跪下磕頭。老者詢問他的身世,乞丐長嘆一聲,說自己本是洛陽書生,赴京趕考,書童見財起意,半夜里把他的行囊席卷一空跑了。自己只好靠乞討度日。

        見這個書生談吐文雅,動了惻隱之心,慷慨地把他收留下來,一日三餐供他讀書。

        考期已近,老者又給他準備了行囊路費。書生臨走,對老者說:“您對我恩比天高,情比海深。這次進京赴考,天可憐見,僥幸得中,我必定會來重重感謝!崩险邤[擺手說:“我救你不是圖你報恩。你放心去吧,萬一考中,一定要當個好官!睍屠险邽I分別。

        一開,書生果然高中,吏部外放山西太原府任職。他不忘前言,趕到安陽,但哪里想到,老者的房屋被燒成了一片廢墟?粗鴿M地殘梁斷檁,碎磚爛瓦,回想起當年老者對自己的恩情,他鼻子一酸,號啕大哭起來。鄰居認出了他,告訴他老人還在,就住在附近的破廟里。書生找到時,老人已淪為乞丐。好半天,老人才睜開雙眼,打量面前這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相認后兩人抱頭大哭,書生安慰老人:“您也不要太悲傷了,這也許是天意!您放心,我一定把房子重新蓋起來,讓您安度晚年!

        久,一座寬敞的院落就建了起來。老人高高興興搬了進去。這個故事很快傳揚出去。后來,當地官府為了褒獎洛陽書生重情重義,就把老人居住的夾道命名為洛陽府。(齊瑞申)

        姚家胡同

        姚家胡同,位于安陽市老城區中心,長不足200米。300多年前,這條街僅是一條很窄的小夾道,夾道的路北是姚家大院。

        姚家大院有兩個含義:一是住的都是姚家一宗的大戶人家;其二,又是明代皇封太醫姚本仁(姚家膏藥創始人)的門庭。大院前通中山街,后通樓坡街,夾道里路北全是姚家生產膏藥的作坊和門市。每天前來找太醫姚本仁看病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格外紅火。

        清康熙年間,康熙下江南視察,途經安陽時,忽然經受風寒,腹痛不止,上吐下瀉。隨臣即刻喚告當地府衙,召名醫給皇上診治。一時難住了府衙,后有一官員推薦讓名醫姚本仁給皇上治病,便將姚傳到官府。姚得知要給皇上看病,再三推辭。他原做明太醫,今給清朝皇上看病,診略如有不測,將會招致殺身之禍。姚未及解說,就被帶到了康熙床前,只好給康熙診治。查明病因后,用他自制的阿魏麝香狗皮膏(今安陽膏藥)貼敷胃腹,不到一個時辰,果然病除?滴踬澆唤^口,稱之為“奇藥”。

        南下臨行前,來到姚家大院看望姚本仁,見來應診者絡繹不絕,有扶掖,有提攜,有呼有叫,有泣有啼,而患者貼張膏藥即可治病,甚為驚訝。后聽地方官員介紹,得知姚原是明太醫,康熙揮毫題匾“太醫正傳”四字,以賜表彰,并賞銀二百兩,將姚家大院門前夾道修整拓寬,改名為姚家胡同。
    (閆鴻信  2002年4月23日9版)

        神路街

        我國的古都大都有以“神”命名的路。安陽的神路街,位于老城中心,城隍廟門前向南,路長約200米。歷史上的神路,路西因為府衙門的圍墻很高,路東院墻也曾多次加高。
    神路街,曾叫東馬道,亦稱東便道,是衙門的衛兵巡邏,夜間打更的通道,同時,衙門衛兵騎的馬也經常拴在這里。

        人們把城隍爺看作安陽城的靈神,若要逢兇化吉、征婚求子、進京趕考、都到城隍爺這里燒香請愿。于是,在廟里幫工的巫婆、信徒便散布傳言:“城隍廟的大小神靈日夜都接待民間百姓的求助,各路神仙都要經神路(東馬道)出入”。地方官員認為有些神、鬼貌丑嚇人,為了讓百姓避開,便將這條路改為“神路”,人們也不再走這條路。西華門北路東是徐家大院,西華門街10號都是前后通街,附近的人到城隍廟,或去樓東街更遠的地方,都要從徐家大院過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對“神路”有了正確的認識,神路才重新有人走了。(閆鴻信   2002年7月16日9版)

        安陽 歷史悠久。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北蒙(今安陽小屯一帶),歷經東漢末年的曹魏,五胡十六國的后趙、冉魏、前燕,直至南北朝的東魏、北齊,共有7個朝代在此建都或作為畿輔。但安陽老城正式作為一個城池卻是從北魏天興元年(398年)開始的。這是目前安陽發現最早的明代崔銑所著《彰德府志》里記載的,也是崔銑根據他搜集到的宋《相臺志》里記述而寫進志里的。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后父楊堅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服,楊堅派上柱國韋孝寬征伐,尉遲迥兵敗自殺。楊堅下令焚毀鄴誠,遷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至鄴南安陽城。安陽遂稱相州,亦稱鄴郡。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安陽老城增建為周長19里。據資料和挖掘,當時南門在今城南三里屯村,俗稱南稍門。東門在今東關的券上(現東工路南段路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筑縮小,東、南方向收縮多,新城池基本處于老城的西北位置,這里地勢較高,易于排水。崔銑《彰德府志》載,“裁舊城之半,城圍9里113步,(城墻)高2丈5尺,闊2丈,外磚內土。辟有四門,東曰永和,南曰鎮遠,西曰大定,北曰拱辰。城外有護城壕,闊10丈,深2丈!背情T上各建有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建角樓,敵樓40個。

        清時,安陽老城有兩道城門。第一道也叫外城門,臨護城河,上有跺口而無門樓,安裝鐵鏈,懸放吊橋。二道門也叫內城門,和城墻在一條直線上,上建門樓。內外城門之間有30-40米,叫甕城!度龂萘x》中,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大戰,曹仁假敗,周瑜率先沖入城內,就是在甕城中箭的。甕城前半部分略呈弧形,所以又叫月城。這里既是屯兵之處,也有買賣鋪戶。四門當中,東、南、北三門翁城與城內大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獨有西門略偏北。北門不同于其他三門的是第一道門不在正北,而開在了甕城正東,但吊橋仍在北門。這是因為京城在北,府城門不能正照京城的緣故。城內百姓出城時先向東出內城門,沿城墻再到北門吊橋處出城。

        老城南、北門基本對峙相照,而東、西門卻相錯100多米,這里面有個傳說,明初修城門時,當地官員聽信風水先生的“指點”,說安陽地處黃河故道,后來黃河南遷,如東、西門相照,會引起黃河“搬”回老家,若兩門相錯,因其不易暢通,便可避災富民。東、西門相錯,東、西大街自然也就不相照了。

        32年元月,安陽民眾為紀念斗爭貪官周鵬年勝利,議辟西北門,取名“新安門”(今小西門)。

        老城地勢呈龜背形,以鼓樓為全城最高點和中心建筑。城外農村計算到城距離,都以鼓樓為終點。

        老城基本為方形,東邊略長。城外有護城河,城墻里是馬道,用于通兵馬傳號令。街道布局具有中國典型的古城特點。布局嚴謹,層次分明,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為南北軸線,自然地把老城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形狀各異的亭臺、樓、閣布置得當,組成了城市的空間輪廓。雄偉壯觀的文峰塔、高閣寺、城隍廟等古建筑點綴著古城的立體景觀,沿街多為中國北方傳統民宅四合院。

        老城自明初重修后定型。以后,局勢穩定,商業繁榮,城內人口逐漸增多。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十二年(1713年)和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對老城進行了三次修復,街道也逐漸開辟增多。至清末,城內有街道90多條,主干道為東、西、南、北大街,東西大街全長1657米,南北大街全長1548米,寬9米以上,南北大街共18條,謂十八羅漢街。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稱譽。      (齊瑞申   2002年4月9日9版)

        銅冶、水冶名考

        安陽縣銅冶鎮以鎮政府機關駐南銅冶村而得名。南銅冶和與其緊相鄰的銅冶東街是兩個非常古老的村莊。東魏時可能在這里煉過銅,據《北周地理志》引《冥報記》云:“東魏末,鄴下人共入西山采銀銅!边@里說的鄴下,是指古鄴城及其附近地方。東魏時的鄴城有北城和南城二部分,南城在今安陽市區北偏東15公里處,距今安陽縣北界僅1公里。西山當指今安陽縣西北部之山。

        墟發掘出的大量銅器來看,商代這里就可能煉過銅。殷王宮殿內鑄造銅器使用的銅,不一定都是來自外地。既然東魏時西山上還能采到銅,則商代當更容易采到,銅冶可能為殷商時的冶銅場。
    北宋時已有銅冶和南銅冶二村名,據《鄴乘》記載北宋村名中,倫掌管統村已有銅冶,魯仙管統村有南銅冶。這時的銅冶當為今天的銅冶東街,南銅冶為今天的南銅冶,都是冶鐵重地。元代改稱銅冶鎮,仍為冶鐵重鎮。

        明代,銅冶鎮復稱銅冶村。這時的銅冶可能指一個村,也可能指兩個村,而總稱銅冶。
    清代為銅冶、北銅冶和圪道村。據清乾隆年間《安陽縣志·村名》記載,銅冶一帶有北同冶、同冶村和圪道村。這里的“同”字是個白字。當為“銅”。銅冶村為今南銅冶,北銅冶為今銅冶東街的銅冶橋,圪道村為今銅冶東街的一條小街。民國22年的《續安陽縣志》載當時的行政區劃有南銅冶鄉,并含銅冶東街和銅冶橋。這時的圪道村變成了銅冶橋的一條小街而匿名了。

        分為南銅冶和銅冶東街2個村,銅冶橋屬于銅冶東街。

        是安陽縣水冶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據《魏書·食貨志》載:其鑄鐵為農器、兵刃所用。然以相州牽口冶為工,故常鍛煉為刀,送于武庫。這是說相州牽口冶的鐵器制造業技術最高,質量最好,魏國兵器庫中的刀,主要由牽口冶制造。這里的牽口冶就是今安陽縣水冶。

        在北魏和東魏時期是重要的冶鐵基地!多挸恕さ乩碇尽吩诎碴柨h中記載說:“水冶,周回二十步,在縣西四十里。舊經曰,后魏引水鼓爐,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監造。深一尺,闊一步半。泉水東北經十里入于洹!边@里所記載的“水冶”,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地名,它是煉鐵場地的一種工程設施。這種設施是引珍珠泉的水作為動力,來鼓風煉鐵。用水力來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煉鐵的產量和質量。這種冶煉,當時稱作水冶。居民在這里定居后,形成村落,仍沿用“水冶”一名。于是水冶又成了村名!多挸恕份d北宋村名中,新安管統11村,有水冶村。這時在水冶村是否還冶鐵,史無記載,直至金代今水冶處仍為水冶村。金后期成為輔巖縣治所。不過輔巖城不在水冶村,而在水冶村東北今阜城村外。

        ,在水冶附近出現了水冶村、西城村、輔巖鎮3個地名。這時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輔巖鎮即故輔巖縣城,即今天阜城村的東半部分。西城村當在輔巖城西城墻外,即今天阜城村的西半部。
    自明代以來,輔巖鎮和西城村就消失了,卻又出現一個“府城村”名來。這個府城村是輔巖鎮和西城村合而為一,取輔巖的首字和西城的末字“輔城”作為新村名。后來“輔”字諧音為“府”,又諧音為“阜”。這就成了今天的阜城村名。

        ,輔巖鎮的地位明顯下降,而水冶的地位卻逐步提高。由前可知,宋、金、元三代水冶皆稱村,而明代水冶卻成了集!多挸恕钒碴柨h明代市集,有“水冶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年的《安陽縣志》載村鎮市集,都有“水冶鎮集”,可見清代水冶已稱鎮了。民國期間的《續安陽縣志》載鄉鎮村名也有水冶鎮。

    上一篇:天龍山石窟

    下一篇:《周易》發源地安陽羑里城

    更多關于 安陽老城九府十八巷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