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鑒賞知識 > 故宮收藏的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有哪些

    故宮收藏的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有哪些

    來源:  瀏覽 1993

    故宮里收藏了很多掐絲琺瑯的瓷器和器物,從元代到清代的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都有,樣子收藏網(wǎng)介紹一下故宮里收藏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物。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獸耳三環(huán)尊
    元,高71cm,口徑36.3cm,底徑23.1cm。
    此尊以元代琺瑯罐為腹,后配頸、耳、環(huán)、足等部位,拼接改制成器。腹部釉色鮮艷明快,尤其是墨綠和紫色格外晶瑩亮澤,為明以后各朝所不見。后配部分釉色、質(zhì)地及紋飾風(fēng)格皆遠(yuǎn)遜于腹部。底有凸起的鍍金雙龍紋環(huán)抱“大明景泰年制”款。

    掐絲琺瑯鼎式爐
    元,通高28.4cm,口徑17.1cm。
    此爐仿古鼎式。釉色艷麗,釉質(zhì)晶瑩細(xì)潤,具元代琺瑯特征。通體雖釉色協(xié)調(diào),但銜接處有明顯的拼接痕跡,應(yīng)為后改器。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元,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
    此爐造型端莊敦厚,琺瑯色澤鮮艷高雅,是元代琺瑯工藝的代表作。爐之銅鍍金雙象首耳、鏨花爐膽、圈足,均為后朝加配,是一件后改器。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元,高36.8cm,口徑10.7cm,足徑12.9cm。
    此瓶琺瑯釉色豐富,透明度強,尤其是晶瑩的綠釉宛如翠玉。瓶體上腹與頸銜接處因口徑不合而采用了加套凸起的蓮瓣紋之法,加套之蓮紋釉色同整體晶瑩亮澤的釉料有別,腹部的弦紋也是為契合上腹與下腹的銜接而加,可見此瓶之頸、上腹、下腹三部分是由幾件元代舊器的局部拼接而成。其頸部兩側(cè)嵌飾的鍍金飛龍雙耳既可遮掩拼接的痕跡,又使整器光輝奪目。瓶底景泰款識應(yīng)為改器時加刻。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zhì)細(xì)膩潔凈,表面晶瑩若水晶,紅、藍(lán)、紫、草綠等色琺瑯鮮艷醒目。此時期圖案多為纏枝蓮花紋,花朵碩大,枝葉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間襯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梅瓶
    明初,高21cm,口徑4cm,足徑5.5cm。
    此瓶造型端莊,釉色純正,有玻璃質(zhì)感。其工藝精致細(xì)膩,花葉紋飾用暈染滲透手法,以表現(xiàn)枝葉由綠而枯黃的細(xì)節(jié)。肩部弦紋上下銜接處花紋明顯有損,釉色深淺亦有別,顯然是以兩件舊器仿瓷器梅瓶之造型重新組合而成。瓶底鍍金,鐫 “景泰年制”款。此瓶為明初御用監(jiān)之代表作。

    掐絲琺瑯花卉紋玉壺春瓶
    明初,高27.1cm,口徑7.4cm,足徑9cm。
    此瓶端莊優(yōu)美,釉色明艷,打磨細(xì)膩光亮,小朵花飾星羅棋布,繁而不亂,堪稱明初御用監(jiān)所造掐絲琺瑯的精品。瓶肩部的獸耳和口、足均為后配,景泰款識亦為后刻。

      明宣德
    目前所見掐絲琺瑯實物中時代款識最早者即為宣德款制品。
    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琺瑯色澤純正、濃郁、沉著,表面光澤溫潤,但與元代琺瑯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纏枝蓮花紋仍然為主要的裝飾題材,且沿襲元代風(fēng)格,以單線勾勒枝蔓,花葉碩大飽滿。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
    明宣德,高28.4cm,口徑16.4cm,足徑9.6cm。
    此觚端莊大方,釉色鮮明,鍍金厚重,是宣德琺瑯器之精品。惟出戟和底足為后配。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直頸瓶
    明宣德,高22cm,口徑2.9cm,足徑9cm。
    此瓶造型秀麗,紋飾活潑,色彩純正。底鍍金,陰刻雙線“宣德年制”楷書款。

    掐絲琺瑯獅紋雙陸棋盤
    明宣德,通高15.7cm,長53.3cm,寬33cm。
    此器造型規(guī)整,紋飾新穎,尤其是盤內(nèi)錦地上的七獅對舞戲球紋樣生動活潑,此種罕見于明早期的琺瑯紋樣,顯示出琺瑯工藝的新發(fā)展。

    掐絲琺瑯花卉紋盞托
    明宣德,高1.3cm,口徑19.2cm,足徑15cm。
    此盞托釉色豐富,色彩純正,纏枝四季花卉等紋飾掐絲活潑流暢,繁密而有章法。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紀(jì)中期-16世紀(jì)初),銅胎掐絲琺瑯器的制作在花葉紋飾和琺瑯質(zhì)地上都產(chǎn)生了一些新變化。纏枝蓮紋之外,海馬紋、獅戲球紋、花鳥紋等也頗為流行。掐絲線條愈加纖細(xì),圖案布局亦顯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澤度低或不具備光澤,砂眼增加,反映出琺瑯質(zhì)量的下降。

    銅胎掐絲琺瑯獅戲球海馬紋碗
    明中期,高10cm,口徑22.2cm,足徑9.1cm。
    明中期以后,掐絲琺瑯器的圖案裝飾日趨豐富多樣。纏枝蓮花紋雖仍是主要裝飾,各種瑞獸紋樣也普遍出現(xiàn),布局日漸繁縟。此碗內(nèi)外壁均以動物為主題紋飾,是明中期燒制較為成功的一件掐絲琺瑯器。其足內(nèi)為景泰款識。

    掐絲琺瑯八獅紋尊
    明中期,高28.7cm,口徑21.4cm,足距15.6cm。
    此尊為后改之器,拼接處焊接痕跡明顯,上為原器,腹接一碗,加足扣合而成。上下釉色差別明顯,底鐫景泰款。此器曾被溥儀攜出宮外,抵押在天津鹽業(yè)銀行,后為故宮收回。

    掐絲琺瑯花鳥紋方尊
    明中期,通高63.3cm,口徑17.6×17.3cm,腹徑30.1×29.7cm,足徑22×22.2cm。
    此尊紋飾題材豐富,而布局略顯松散,掐絲線條粗細(xì)不甚均勻,釉色已無明早期琺瑯釉那種溫潤的光澤。

    掐絲琺瑯獅戲球紋藏草瓶
    明中期,高20cm,口徑7.5cm,足徑8.2cm。
    此瓶口、頸、身各部分的琺瑯釉色不盡相同,為后拼改之器。瓶腹獅戲球紋掐絲熟練,琺瑯色彩濃郁,但缺少明早期晶瑩透亮的特點。底刻景泰年款。藏草瓶是藏傳佛教所用的供器,這類器物反映了明皇室崇奉喇嘛教并與西藏地方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

      明晚期
    16世紀(jì)中期以后,我國的掐絲琺瑯器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萬歷時期(1573-1619年)的作品為代表。這種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仿生”造型掐絲琺瑯器的制造;琺瑯顏色品種的增加和運用;各種吉祥圖案和宗教題材的流行。此外,這一時期掐絲琺瑯器的花紋裝飾更盛行雙線勾勒技法。
    掐絲琺瑯龍鶴紋盤
    明嘉靖,高5.1cm,口徑24.2cm,足徑16cm。
    此盤的原出土資料不備,雖大部分釉色、金色已被腐蝕,但此器是國內(nèi)唯一一件有明確嘉靖款的金屬胎掐絲琺瑯標(biāo)準(zhǔn)器,彌足珍貴。

    掐絲琺瑯甪端
    明萬歷,通高36.5cm。
    甪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一種神異的瑞獸,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夷語言。如皇帝是圣明之君,甪端方捧書而至,護(hù)衛(wèi)于側(cè),所以工藝品之甪端常被設(shè)置在寶座兩旁。此器亦可用作香爐,其頭下有一鈕,可使頭部轉(zhuǎn)動開啟,內(nèi)置熏香。頭內(nèi)有陰刻雙線橫行楷書“大明萬歷年造”六字款。

    掐絲琺瑯八寶紋長方熏爐
    明萬歷,通耳高9.1cm,蓋面26.8×14.4cm,底面25.5×13.2cm。
    長方形熏爐并不多見,此爐又以白色琺瑯為地色,八寶紋、卍字等為主要紋飾,反映出明萬歷年間掐絲琺瑯工藝的風(fēng)格特征。器底款的形式及裝飾紋樣具有萬歷時期掐絲琺瑯器標(biāo)準(zhǔn)的款識特征。

    掐絲琺瑯龍戲珠紋盤
    明萬歷,高8cm,口徑51.8cm,足徑31.8cm。
    此盤體形碩大,掐絲工藝嫻熟,紋飾優(yōu)美,工藝精湛。其刻景泰款的鍍金片下有原器的萬歷款。此盤是明萬歷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掐絲琺瑯作品。

    掐絲琺瑯鴛鴦式香熏
    明晚期,高20cm,長17.3cm。
    此器造型優(yōu)美,鴛鴦體態(tài)輕盈,背上有錢形蓋,中心為方孔。動物造型的琺瑯器出現(xiàn)于明代晚期,但鴛鴦形器也不多見。

    掐絲琺瑯福壽康寧盒
    明晚期,通高10cm,口徑16cm,足徑11.4cm。
    此盒紋飾有松、竹、梅、勾蓮、靈芝及雜寶紋等等。以吉祥文字為琺瑯器的裝飾內(nèi)容最初出現(xiàn)于明嘉靖年間,同時期的瓷器、漆器中亦開始流行此種裝飾題材。

      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琺瑯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絲琺瑯工藝的發(fā)展?fàn)顩r,是清代琺瑯器生產(chǎn)承前啟后的時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遺存于宮內(nèi)的明代御用監(jiān)制造的掐絲琺瑯器為樣板制造琺瑯作品,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與積累經(jīng)驗,所成器物的琺瑯色彩純正、表面光潔、掐絲細(xì)而規(guī)整,直接影響著后世琺瑯工藝的發(fā)展。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后,隨著琺瑯作的設(shè)置,御用掐絲琺瑯器開始了大規(guī)模和規(guī)范化的生產(chǎn)。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球形香熏
    清康熙,直徑16.2cm。
    此香熏系仿明早期的琺瑯作品制造,又稱“懸心爐”,內(nèi)設(shè)套合的大、中、小3個活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huán),使懸于三環(huán)中心的盛器總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此爐琺瑯釉色淡雅,掐絲纖細(xì),紋飾流暢,顯然有別于明代琺瑯的風(fēng)格,為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制品。

    掐絲琺瑯菊石紋盒
    清康熙,高2.9cm,口徑8cm,足徑8.3cm。
    此盒設(shè)色淡雅,圖飾簡潔明快,為清早期琺瑯器中所少見。此器是具有康熙時期標(biāo)準(zhǔn)款識的琺瑯器。

    掐絲琺瑯硯盒
    清康熙,高5cm,長14.7cm,寬11.5cm。
    此暖硯盒內(nèi)可盛熱水或炭火,使盒上墨汁在冬天不致凍結(jié)。硯盒造型典雅,紋飾規(guī)整,淺藍(lán)色釉地色澤較純正,工藝已比康熙早期有所改進(jìn)。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瓶
    清康熙,高12.3cm,口徑1.2cm,腹徑6.7cm,足徑5cm。
    此瓶造型、圖案、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琺瑯”,但掐絲纖細(xì),圖案顯繁縟,地色也略灰暗,有別于明代琺瑯制品,然仍屬不可多得的康熙款掐絲琺瑯瓶。

      清乾隆
    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對金屬胎琺瑯器可謂偏愛有加,積極支持并推動中國金屬胎琺瑯器的制作工藝,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當(dāng)時琺瑯器的主要產(chǎn)地有北京、廣州、揚州等地,其中以北京和廣州最為著名。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數(shù)量繁多,形制不斷翻新,用途也十分廣泛,涉及宮內(nèi)殿堂陳設(shè)、宗教祭祀、生活用器等各個方面。這一時期的琺瑯制作工藝精益求精,成型規(guī)整,胎壁厚重,鍍金光亮。“金光燦爛、厚重堅實”的乾隆朝掐絲琺瑯器顯示了清盛世殷實的國力。

    掐絲琺瑯錦紋扁壺
    清乾隆,高12.4cm,口徑3.8cm。
    此扁壺造型仿戰(zhàn)國銅器,器形獨特。其釉色清純,錦紋工整,金碧交輝。此為清乾隆時期造辦處琺瑯作所制的精美之器。

    掐絲琺瑯云龍紋文具
    清乾隆。筆架高15.5cm,長20.5cm,寬4.3cm。水丞高11.5cm,直徑8.5cm。墨床高4.1cm,長15cm,寬9cm。
    此組文具由筆架、水丞、墨床3件組成,是皇帝書寫時用的文具。其銅胎規(guī)矩,釉色純正,鍍金輝煌,為清乾隆時期的琺瑯器精品。

    掐絲琺瑯寶相花紋佛塔
    清乾隆,高231cm,座方94cm。
    乾隆皇帝曾于甲午年(三十九年,1774年)敕命燒造大型佛塔,一批共造6座,尺寸相當(dāng),惟塔形、釉色和花紋各有變化。完工之后陳設(shè)于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qū)的梵華樓內(nèi)。8年后(壬寅年),又依此6塔之規(guī)格樣式燒造了6座,陳設(shè)于紫禁城西南部慈寧宮花園的寶相樓內(nèi)。這兩批佛塔氣勢宏偉,充分展現(xiàn)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的輝煌成就。

    掐絲琺瑯牧羊人筆架
    清乾隆,高15cm,長16cm,寬7.8cm。
    此琺瑯筆架造型新穎別致,釉色沉穩(wěn),掐絲勻細(xì)工致,金光燦爛,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亦屬乾隆時期有代表性的掐絲琺瑯作品。

      清末及民國
    據(jù)檔案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內(nèi)廷琺瑯作因“無活計可做”,一度曾被裁撤。道光十九年(1840年)以后,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的生產(chǎn)更是每況愈下,趨于衰頹。然而至清末及民國時期,由于掐絲琺瑯器成為一種可獲利潤的出口商品,因而刺激了宮廷之外商營作坊的生產(chǎn),如“老天利”、“志遠(yuǎn)堂”等等。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線條粗細(xì)均勻,打磨平整,表面光亮潤滑,盛行以藍(lán)、紅、白、黃、黑、綠等幾種顏色的琺瑯作裝飾。

    掐絲琺瑯年年益壽蓋碗
    清同治,高12.2cm,口徑14.5cm,足徑5.2cm。
    此器造型工整,鍍金燦爛,為造辦處琺瑯作所制之器。底鏨陰文楷書“同治年制”款。同治年款的掐絲琺瑯作品存世極少,從此碗可一窺這一時期琺瑯器制作的藝術(shù)特點。

    掐絲琺瑯菊石花卉紋梅瓶
    “老天利”款,高32cm,口徑5.7cm,足徑8.9cm。
    此瓶釉色豐富而鮮艷,釉料填充飽滿,但掐絲較粗,反映了晚清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的特點。“老天利”為晚清北京私營燒造和銷售掐絲琺瑯器的商號。

    掐絲琺瑯龍鳳紋瓜棱瓶
    “寶華生”款,高32.5cm,口徑11cm,足徑12cm。
    此瓶紋飾規(guī)整,具有典型的清晚期藝術(shù)風(fēng)格。琺瑯釉色鮮艷而豐富。底陰刻五星“生”字商標(biāo),并環(huán)鏨陰文楷書“北京寶華生記”款,說明此瓶是晚清宮廷從北京私營掐絲琺瑯商號所購之器。

    掐絲琺瑯書卷式筆筒
    “志遠(yuǎn)堂”款,高9.5cm,口徑8.5cm,足徑6.7cm。
    此筆筒小巧別致,釉色鮮亮奪目,是清末掐絲琺瑯器中的精品。“志遠(yuǎn)堂”為清晚期北京地區(qū)私營掐絲琺瑯器的商號。

       
       紫禁城御用掐絲琺瑯一瞥
    明、清兩代,金屬胎琺瑯在御用器中屬于重要的工藝品種之一。掐絲琺瑯器隨著朝代的更迭亦愈為豐富,遍布于紫禁城中的角角落落,上至太和殿寶座的至尊重器、梵華樓神圣的巨大佛塔,下至各宮室中的壺、碗、瓶、盆等御用生活器具,幾乎無處不見掐絲琺瑯的光彩。
    在清宮中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中,有享有盛譽的所謂“景泰御前琺瑯”,也有“金光燦爛、堅實厚重”的乾隆朝琺瑯制品。

    太和殿寶座前左右兩側(cè)的寶象、甪端、仙鶴、香筒、熏爐均為金屬胎掐絲琺瑯制品,以其金碧輝煌的豪華風(fēng)格顯示著帝王的氣派。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和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弘歷先后兩次下旨燒造大型掐絲琺瑯佛塔,每次燒造6座。這12件巨大的佛塔分別陳設(shè)于紫禁城東北的梵華樓與西南的寶相樓內(nèi),其高度相同而形制各異。這12座雄偉的琺瑯佛塔需要眾多工匠進(jìn)行紛繁的工藝協(xié)作,工程龐雜,耗銀近70萬兩。作為空前巨大的琺瑯精品,其顯示了乾隆年間殷實的國力和高度成熟的琺瑯工藝。

       鑒識元代掐絲琺瑯
    元代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究竟為何面貌,長久以來始終存在著疑問。
    蒙古族自草原興起后,狂飆般席卷歐亞大陸,征伐殺戮之下,唯技術(shù)工匠多得幸免,蒙古統(tǒng)治者把俘虜?shù)膶I(yè)技術(shù)工匠集中起來,作為工奴為朝廷服務(wù)。元代,隨著水陸交通的開拓,中國人與中亞、阿拉伯、歐洲和非洲等地的商人或手工業(yè)者互有往來,兩河流域流行的金屬胎琺瑯制品自然也隨之傳入中國。可以設(shè)想,阿拉伯工匠帶來了燒造掐絲琺瑯的技術(shù)和主要原料。中國工匠在學(xué)習(xí)、掌握了燒造技術(shù)后,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生產(chǎn)出具有民族風(fēng)格的掐絲琺瑯制品,而這些器物的紋飾風(fēng)格仍不免存有一些阿拉伯的藝術(shù)韻味。
    元末明初,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論》成書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其中“窯器論”記:“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所謂“大食窯”已被諸多學(xué)者確認(rèn)為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此書在明初即已刊行,書中所記內(nèi)容應(yīng)源于元代后期。
    中國制造的掐絲琺瑯器目前有年款可考者始于明宣德年間。但分析故宮所藏的一批掐絲琺瑯器,其釉料肥厚,釉色純正、明快、亮麗,尤其是絳黃、草綠、葡萄紫、寶石藍(lán)等釉色,猶如水晶般瑩澈。這種半透明的琺瑯釉在明代和清代各時期有準(zhǔn)確年款的琺瑯器中均未見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獸耳三環(huán)尊、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等幾件掐絲琺瑯器,其主要部位的釉色均呈現(xiàn)這一特點,并顯然有別于改裝后加配部分的釉色,應(yīng)是被截取改制的元代琺瑯器。元代的纏枝蓮紋圖案布局舒朗,花朵碩大,枝葉展轉(zhuǎn)自如,與目前所見可確定為明、清兩代的掐絲琺瑯器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
    這些元代的掐絲琺瑯器很可能是由阿拉伯工匠帶來技術(shù)和釉料,在內(nèi)府指導(dǎo)中國工匠為皇家燒造的作品。

        話說“景泰藍(lán)”
    所謂“景泰藍(lán)”,是中國人對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后,朱祁鈺代替被瓦剌掠走的兄長朱祁鎮(zhèn)坐上皇位。景泰七年(1456年),英宗朱祁鎮(zhèn)通過“奪門之變”復(fù)辟,朱祁鈺病中被趕下臺,兩天以后就作古了。景泰皇帝在位時間不足7年,卻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遺存的琺瑯重器,從而竊得“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的美譽,可與永樂之漆、宣德之爐、成化之瓷相媲美。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年號成了掐絲琺瑯的代名詞。
    為什么稱“景泰藍(lán)”,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
    其一,“景泰藍(lán)”工藝初創(chuàng)于明景泰年間。但“景泰藍(lán)”(掐絲琺瑯器)的制造,從有記年款識的作品看,最早為明宣德,時間早于景泰(景泰皇帝為宣德皇帝次子)。
    其二,“景泰藍(lán)”工藝在明景泰年間最為精湛。然而使工藝史家迷惑的是,在明景泰朝不足7年的時間里,內(nèi)憂外患頻仍,各類御用器的生產(chǎn)都陷于困境,哪里有人力物力制造成本高、難度大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而且在工藝上登峰造極呢?
    目前所見具明代年款的掐絲琺瑯器以景泰年款為最多,且其中相當(dāng)一些器物工藝卓越。但仔細(xì)觀察這些杰作,卻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一類是拼改之器,即借前代琺瑯重器拼接改裝成新器;另一類是后人改款之器,例如將萬歷款剔除,蓋上景泰偽款。另外還有仿制之器,清代,皇帝命仿“景泰御前琺瑯”的旨意屢見于造辦處檔案記載。所以,目前尚無一件器物成為公認(rèn)的確切的景泰年制掐絲琺瑯的標(biāo)準(zhǔn)器。
    其三,“景泰藍(lán)”工藝以藍(lán)色作地。掐絲琺瑯器確有許多以深藍(lán)或淺藍(lán)作地色者,但明代晚期以后,以白色等琺瑯為地的作品為數(shù)也不少,因此,這種說法顯然有欠周全。
    由上可見,“景泰藍(lán)”之稱呼是不科學(xué)的。但鑒于此一詞匯已廣為流傳,約定俗成,在確定“景泰藍(lán)”即指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的前提下,我們也不必定要抹煞這一美稱,它畢竟也反映了掐絲琺瑯工藝史上的一種現(xiàn)象和問題。

    上一篇:匏器的制作工藝有哪些

    下一篇:通過紋飾和款識斷代掐絲琺瑯器

    更多關(guān)于 故宮收藏的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