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鑒賞知識 > 紅釉是陶瓷史上出現最晚的一種瓷器釉色

    紅釉是陶瓷史上出現最晚的一種瓷器釉色

    來源:  瀏覽 3383

    喜歡收藏瓷器,了解中國陶瓷史發展的人一定知道紅釉瓷器是最難燒造的,直到清朝才出現了胭脂紅、珊瑚紅釉、郎窯紅等紅釉瓷器,所以紅釉紅釉是陶瓷史上出現最晚的一種瓷器釉色。
    紅釉中國紅代表著吉祥
    中國人喜歡紅,紅色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吉祥、生命之色這一點古人很早就觀察到了瓷器燒造紅釉也是非常難的事情,唐代時偶然由長沙窯燒造出近似紅的顏色但那個紅在今天看來
    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帶有紫色的色系;宋代也是偶然出現了紅色的瓷器而且數量非常少;元代以后才能燒造真正意義的紅釉瓷器,到了明清兩朝紅釉就燒得游刃有余了。
    紅釉是中國瓷器顏色釉品種之一。其以銅為呈色劑,經還原焰高溫一次燒成。紅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現,但呈色不太穩定。真正純正、釉色穩定的紅釉是景德鎮窯在明初創燒的鮮紅釉。嘉靖年間又創燒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釉。 銅紅釉為高溫釉,鐵紅釉為低溫釉。高溫紅釉種類很多,按色澤分別稱寶石紅、霽紅、豇豆紅、郎窯紅。如按其發展狀況,則永樂鮮紅、宣德寶石紅、嘉靖礬紅、康熙的郎窯紅和豇豆紅較為著名。


      鮮紅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徑18.9cm,足徑8cm。清宮收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明宣德朝是明代紅釉瓷器制作最輝煌的時期。宣德時期,紅釉制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釉器更勝一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宣德紅釉呈色濃艷,又往往在器物轉折變化的棱角處隱現胎骨而呈現白色筋脈,增添了觀者視覺的變化,耐人尋味。這時的紅釉器造型更加豐富,除碗、盤、高足杯外,洗、爐、梅瓶、僧帽壺、鹵壺、梨式壺等亦多見。輔助裝飾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線白釉俗稱“燈草口”,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典型的時代特征。其色調深沉,不流釉,不脫釉,被稱為“宣紅”。宣德后,紅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時才恢復。
    胭脂紅
    胭脂紅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為低溫釉彩。包括釉和彩兩種:一為濃艷的粉紅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見于康熙晚期,雍正時用得較多,施釉較薄,色調鮮艷。另一種指繪畫于粉彩器上的桃紅色彩,多用于花卉圖案上,繪工精致,筆觸細膩。
    胭脂水釉
    胭脂水釉也叫胭脂紅或胭脂彩,其色粉紅如桃,很象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因此得名。其呈色劑為金,始燒于康熙朝,雍正、乾隆兩朝頗為盛行。胭脂水釉瓷器的胎骨采用上等薄胎白瓷,里釉極白,因外釉所照,映現出極其美麗的淡粉紅色。燒成溫度在800-850℃之間。           
    金紅釉
    金紅釉以黃金為著色劑的低溫粉紅色釉。金紅呈色鮮麗,嬌柔悅目。17世紀晚期從西方傳入我國,故也稱洋紅。清代康熙晚期的彩瓷中已見應用,雍正時期金紅普遍用于粉彩瓷器上。根據呈色的濃淡,有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的區別。大約在釉中摻入0.2‰的金,可得較濃艷的胭脂色,摻入0.1‰的金,即呈淡粉色。金紅釉一般施于白瓷器上,在800-850℃的爐內烤燒而成。
    礬紅
    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其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沒有銅紅純正鮮艷,但呈色比較穩定,在燒造工藝上比出高溫銅紅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廠便以礬紅取代了銅紅。清代礬紅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胭脂彩
    胭脂彩也叫洋紅,從西洋傳入我國的一種低溫彩釉,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淺淡者為“胭脂水”,濃重者又稱“胭脂紫”。胭脂彩的工藝為首先在燒好的素瓷上采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窯經800°C低溫再次燒制而成。胭脂彩以金為著色劑,但與金的顏色截然不同,在鉛硼熔劑中加入萬分之一左右的金,就會出現淺粉或紅紫系統的顏色,由于它略帶螺紅的色調,極似胭脂,故稱胭脂彩,俗稱胭脂水。胭脂紅色在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繪中偶有應用,如當時琺瑯彩中出現的淡紅薔薇色,似紅寶石般的濃胭脂色,或閃紫的蘇枋色等。到雍正時期,出現了眾多呈色穩定、以單一胭脂彩作裝飾的器物。造型以杯、碟、盤、碗較為多見,均為景德鎮窯所制。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云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后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上一篇:大明宣德年制款識瓷器鑒別

    下一篇:明清釉里紅瓷器的區別和鑒別

    更多關于 紅釉是陶瓷史上出現最晚的一種瓷器釉色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