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弦)(xuān)縣始建于西漢初期,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北朝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入黃縣,建制存在七百余年。要研究龍口的歷史,(巾弦)縣是個回避不了的課題,因為在南北朝之前,如今龍口市的西部屬于(巾弦)縣的版圖。
山東龍口發現西漢初期古墓群是龍口市迄今發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墓葬群,分土坑豎穴墓、磚室墓兩種,其中土坑豎穴墓有些帶腰坑,有些帶壁龕;磚室墓均為帶一條墓道的“甲”子形墓,穹窿頂,菱形紋墓磚,部分墓磚帶有魚紋,分一室和兩室兩種。
從墓室和出土漢印、彩繪陶等文物判斷,墓葬主人有一定身份和地位?脊湃藛T還在墓室提取人體骨骼,通過進行DNA和體質人類學鑒定,對于研究當時人體質特征、種族關系、人口遷移等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出土文物豐富,有陶罐、陶壺、陶盤、陶缽、陶鼎、陶豆以及銅劍、銅戈、銅矛、銅鏡、銅錢等文物400余件,為研究戰國至魏晉時期膠東地區墓葬習俗及城野布局、人口分布、社會生活等提供珍貴實物資料;尼,也叫棺罩,是死者生前居室帷幄一類的模仿物;尼≈黧w為絲織品,即罩于棺框上的素錦類織物,裝飾有圖文、金屬墜飾。是兩周時期常見喪葬儀具。此次出土荒帷,雖然絲織品已腐朽,但墜飾全部保留下來,為近年來煙臺地區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喪葬習俗有重要意義。
其中,荒帷、陶鏟等文物為近年來煙臺市甚至山東省首次發現,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新嘉街道西三甲墓區考古發掘結束,這是我市同一區域年代跨度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考古發掘,在西三甲村西、村南及東三甲村東區域,清表19000平方米,清理墓葬91座,出土隨葬品400余件。墓區橫跨戰國、西漢、東漢、魏晉四個時期,距今約2500年歷史,對研究這段時期膠東地區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及沿革等具有重大意義。
古墓區是古(巾弦)縣后花園
“西三甲墓區,可能是古(巾弦)縣后花園!笔胁┪镳^副館長劉玉濤說。據史料記載,縣始建于西漢初期,方圓39萬平方米,不同時期疆域變化較大,四周邊界難
以確定,大致范圍東臨黃縣,西抵萊州東境,南至招遠境內,北臨渤海。歷史悠久,經東漢、魏、晉、十六國、南北朝,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入黃縣,前后存在七百余年。地面建筑有百支萊王祠。
(巾弦)縣故城位于北馬鎮古現村和南仲家村之間,F殘存城墻遺跡,可隱約看出昔日古城輪廓。此處平原地區,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紡織業歷史悠久,東萊的(巾弦)布,聞名于時!墩f文》謂:“(巾弦),布邊,出東萊。從巾,惤聲!倍巫ⅲ骸啊兜乩碇尽、《郡國志》東萊郡皆有(巾弦)縣,蓋以布得名也!蔽鳚h武帝時期,中央政府統一管理鹽鐵生產和買賣,全國設鹽官三十八處,其中一處設在(巾弦)縣,說明(巾弦)縣當時鹽業生產比較發達。西三甲墓區位于(巾弦)縣古城附近。劉玉濤認為,西三甲墓群發掘及文物出土,佐證古(巾弦)縣經濟發達,為其存在提供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