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鑄造方式主要指的是古代銅錢,因為銅錢使用量大,數量眾多,所以需要批量鑄造,古代可以沒今天這么先進的儀器和機器只能通過傳統手工批量鑄造。古錢幣鑄造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范鑄法,一種是翻砂鑄錢法。
范鑄法是中國最早的古錢幣鑄造方式
范鑄法是中國最早的古錢幣鑄造方式,到了春秋戰國,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被應用在錢幣的鑄造上面,這便是范鑄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錢范,所鑄造出來的錢幣也就大大不一樣,既有廣泛區域的差別,同一區域,不同國家之間也各有不同。大致而言,北方和東方為刀幣,南方例如楚國為蟻鼻錢,西方如先秦為圜錢;然而都是行用刀幣的區域,趙國和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不僅在形制上,而且在銘文上也完全不同。從青銅鑄幣出現以后,就開啟了中國古錢幣的版式時代,浩如煙海的版式,使得古錢幣出現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狀況。
翻砂法鑄造古錢幣是中國使用最久的工藝
翻砂法的運用首先就必須有母錢,然后根據母錢來翻鑄行用錢,即“子錢”,由于母錢的不同,那么子錢也各異,這便誕生了版式。所以如果母錢不同,那么盡管同一種名稱的錢幣在價值上也有顯著的差別。翻砂法是指母錢翻砂法,《天工開物》對鑄造程序有詳細記載“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匡(木長一尺二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匡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上,或熏模則用松香與清油,然后以母錢百文(用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實蓋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兩匡,隨手覆轉,則母錢盡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實,合上一匡填實,如是覆轉,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繩綁定。其木匡上弦原留人銅眼孔,鑄工用鷹嘴鉗,洪爐提出熔罐,一人以別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人孔中。冷定解繩開匡,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夾出逐一折斷,以待磨銼成錢。凡錢先銼邊沿,以竹木條直貫數百文受銼,后銼平面則逐一為之!
同一母錢翻鑄的錢幣,有時在鑄造上可能出現一些意外情況,例如移范、錯范或者流銅等。盡管目前國內對此等錢幣的認知多持不屑之態,但在日本等其他研究中國錢幣的學者看來還是值得探究的,大概是認知程度的不同所致吧。就如同人民幣的錯版問題,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那么價值也就大大不同。
就已知情況來看,唐代錢幣中順天元寶、乾元重寶、開元通寶等都已經發現了共識的母錢,但數量極為有限;有宋一朝,海量的鑄幣使得母錢大量涌現,同一種錢幣由于母錢不同,版式異常豐富。同一時期的朝代,西夏、遼、金元在與宋代進行文化交融中,也學習漢族鑄錢方法,以母錢翻砂來鑄造錢幣,目前發現的遼代大安元寶母錢便是例證。這些翻砂出的錢幣,同一名稱就有著字的大小、字體和位置上的不同,闊字、窄字,行書、隸書、楷書、篆書以及正樣、俯字、進字、退字等紛繁復雜。除此之外也有錢體的不同,尤其宋代錢幣中,內外郭的寬窄、厚薄也有不同,有很多講究,穿口大小也是大有學問,這也造就了錢幣版式的豐富。
到了明清,依然沿用母錢翻砂法來鑄造錢幣,版式的內涵上依然等同于唐宋,只不過沒有宋朝錢幣那樣的微妙版式,往往在字體、大小樣上有著不同。除此之外也常見背逆現象(所謂背逆即錢幣正反面的書寫不在一條直線上),尤其光緒通寶的津局里面,背逆較為常見。光緒時期,西方機制幣開始出現在中國,從清晚期至民國,機制幣一直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然而機制幣由于造幣廠的不同、模具的不一樣,鑄造出的機制幣也有差別,這就導致機制幣也有版式之分。
古錢幣自商周出現以來一直延續至明清和民國,可以說,古錢幣的鑄造史貫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史。
古代錢幣的鑄造方式:范鑄法和翻砂鑄錢法
來源: 瀏覽 18062 次
上一篇:藏文荷花金圓牌
更多關于 古代錢幣的鑄造方式:范鑄法和翻砂鑄錢法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