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yltqd.cn-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美利坚,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樱花官网官方入门网站2023,国产经典绝伦的爱情电影

  • <kbd id="yo6sg"></kbd>
    <ul id="yo6sg"></ul>
    <kbd id="yo6sg"></kbd>
    <tr id="yo6sg"><center id="yo6sg"></center></tr>
  • <tr id="yo6sg"><td id="yo6sg"></td></tr>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雕塑 > 藝術新聞 > 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特點

    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特點

    來源:  瀏覽 9812

    唐朝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富庶的封建王朝,經濟文化達到鼎盛,佛教在這一時期空前發展,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唐王朝統治的歷史長達289年,在敦煌莫高窟開窟最多,和其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政治、經濟到達高峰一樣,其文化藝術也走向了自己的頂峰時期。
        莫高窟現存唐代洞窟二百余窟,幾乎是全部現存洞窟的二分之一,且藝術風格變化顯著,逐漸走向了石窟雕塑藝術的成熟期。
        前人把唐代敦煌莫高窟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初唐期,內地早已統一,敦煌地區還有五六年的動蕩、割據與紛爭;盛唐起于神龍年間,迄于建中年間;之后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統治,一般亦稱為中唐期,佛教空前繁榮,形成了莫高窟后期的地方風格;歸義軍時期進入晚唐,在對中唐文化藝術承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初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留存至今的石窟有:第57、60、68、71、77、96、202、203、204、205、209、210、211、212、213、220、242、244、280、293、297、321、322、328、329、331、332、333、334、335、338、339、340、341、342、371、372、373、375、381、386、390、392和449窟。
        其前期石窟在藝術上是隋大業時期石窟藝術的余韻,雖然只經歷了公元617—624年的短暫時期,但在藝術史上卻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它隨著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均田制一起來到敦煌,是隋末進入唐初的交接點。隨著唐王朝向西域的軍事行動,中原長安的新畫風隨之而來,但河西和敦煌地區正處在恢復時期,又地處西陲,交通不便,敦煌藝術受其影響較緩慢,也較小。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平高昌,對西域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東西交通開始暢通,敦煌莫高窟藝術便迅速地出現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風格和面貌。
        武則天時期,沙州佛事興盛與武則天本人佞信佛教是分不開的。加之,對西域的用兵也更加頻繁,自上而下的佛教與石窟寺發展的基礎已經奠定,于是敦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也開始走向自己的高潮時期。
        隨著社會政治力量的強大,經濟力量的空前發展,雄偉、壯麗成為藝術家所追求的時代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巨型造像應運而生,群像塑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公元705—780年,唐王朝進入盛期,而西北地區卻正值多事之秋。民族關系緊張,軍事爭戰頻繁酷烈,唐史、唐文、唐詩及各類唐代冊籍中記載反映很多。但敦煌莫高窟此時反映的則是盛唐佛教文化藝術的高度成就和成熟昌盛。
        當時的將軍、都護、軍使出征西域時,大都是帶著自己的文士、詩人、歌童、舞女、醫卜、星相、畫匠和織工等各類隨軍服務的人才的,自然如沙州刺史兼豆盧軍使李光庭、晉昌郡太守兼墨離軍使樂庭瓌當時在莫高窟建窟造
    像時,一定會有他們從內地帶來的匠師們參與繪塑,為此敦煌本地的畫工就可以直接地學到內地的新畫風和新技法。
        現存敦煌莫高窟的盛唐洞窟有:第23、26、28、31、32、33、34、39、4l、42、44、45、46、47、48、49、50、5l、52、66、74、75、79、80、91、101、103、109、113、115、116、117、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9、130、148
    、162、164、165、166、170、171、172、175、176、180、182、185、194、199、208、214、215、216、217、218、219、225、264、319、320、323、374、384、387、444、445、446、458、460、482、484和490窟。
        不同畫家工匠,以他們對佛教文化藝術的不同理解,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畫風,畫出了自己不同的作品,表明了自己不同的佛教思想觀念和佛教文化藝術觀念。
        盛唐時的敦煌莫高窟藝術以自己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不僅受到當時信眾的崇拜和敬仰,也受到今天人們的稱贊。
        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前后,政治上的盛唐已經不盛,對沙州的統治權岌岌可危,但石窟佛教文化藝術卻愈趨成熟,中原京洛地區的不同畫派的藝術風格及其藝術成就在敦煌莫高窟均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
     
    二、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特點(2)
     
        敦煌莫高窟的中唐時期,是吐蕃王朝統治敦煌的時期,在吐蕃統治下的敦煌,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開始,其意識形態與社會生活狀況有了逐步的改變。
        雖然當時先有敦煌的十年守城抗敵,后有驛戶的多次起義反抗,但吐蕃贊普多次赦免了敦煌這一“獲罪之邑”與佛教圣地。
        同時,吐蕃貴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利用沙州世家豪族統治敦煌,大興佛事,廣度僧尼,并派吐蕃大德僧管理佛教事務,參與政事。
        到吐蕃統治后期,更將敦煌地方的部分政權、軍權和地方稅收管理權一并交給了敦煌世家豪族,從而使吐蕃政權維持了穩定和較為鞏固的局面,佛教文化藝術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朝會昌滅佛時期,敦煌地區在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治理下,正是佛教最為興盛之時,寺院增多,寺院經濟空前發展,莫高窟修造洞窟大量增加。
        敦煌文物研究院重新判定的吐蕃時代石窟有:第21、92、93、112、133、134、135、153、154、15
    5、157、158、159、179、186、188、191、197、200、201、202、222、231、236、237、238、240、258、357、358、359、360、361、365、369、370、447、469、471、472、474、475、478和479窟。
        這些洞窟對后來晚唐、五代、宋和西夏的繼續修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敦煌莫高窟吐蕃(中唐)時期藝術和盛唐時期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但其窟型、龕型和壁畫內容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每窟內經變畫的數量增多,有些洞窟內一壁上繪畫有多鋪經變。
        同時,吐蕃時代洞窟在制作上更加考究,覆斗形窟頂,方整的四壁,盝頂帳形龕及佛床、壸門,無不嚴整、精巧。一壁之上不僅繪有二至四鋪經變,而且在壁畫下面還繪畫了12至14扇屏風。各屏風內所繪畫各品比喻故事,其內容細節又與上方經變畫中盛大的法會場面相結合,精致細膩的藝術效果躍然全壁,滿目生輝。
        這一時期壁畫塑像筆墨精湛,線描造型準確、生動,以其結構謹嚴、刻畫精微取優,是唐代藝術向深度探索所顯示的卓越成就。這是敦煌藝術發展道路近五百年漫長經驗和不斷探索的必然結果。
        晚唐時期半個多世紀里,給敦煌莫高窟留下了約六十余個石窟:第8、9、10、12、13、14、16、17、18、19、20、24、54、82、85、94、102、104、105、106、107、111、114、127、128、132、139、141、144、145、147、150、156、160、161、163、167、168、173、177、181、183、184、190、192、193、195、196、198、221、227、232、241、336、337、
    343、459、470和473窟。
        張議潮率領敦煌民眾驅逐吐蕃,收復河西故地,從隴西經河西及敦煌地區到北庭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歸義軍政權在西北各族人民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因其不同的戰功,張氏、索氏、李氏等世家豪族都等級有差地獲得勛位,共同執掌著敦煌及河西地區的政治統治權。
        他們本來是吐蕃統治管轄時期政治、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此時則致力于保護和擴大世家豪族與各大寺院的利益;他們脫掉了吐藩部落使的長袖袍,佩上了唐朝的“銀青光祿大夫”的魚袋。
        這一時期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無重大的改變,主要是世家豪族紛紛以“報恩”、“慶寺”的名義營造的洞窟,是吐蕃時期的繼續,但也現出了個別的新題材和新形式。
        特別是張氏、李氏、索氏三姓與三個僧統在莫高窟所開的規模宏大的大窟,反映了敦煌及河西地區與中原聯系比吐蕃時期的加強和進一步發展。
     三、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藝術(1)
     
        跨越魏、隋兩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燦爛輝煌的唐代藝術。它以雄偉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強烈地吸引著我們,顯示出這個時代不平凡的開端。
        莫高窟的藝術到了唐代,算是達到了頂峰,這是無數藝術家殫精竭慮辛勤創造的成果。
        唐代洞窟遺存至今還有二百多窟,數量占全部現存洞窟數的近二分之一。隨著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敦煌莫高窟唐代的洞窟開鑿繼續沿隋代向南北兩端和下層發展,到了唐末,崖面的長度已經基本上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唐代的洞窟形制,還是沿用覆斗式的窟形,這種窟形在莫高窟中是最多的一種,佛龕加深加大,成為一間頗為寬敞的房子。塑像都被安置在后室的佛龕中?唔敻捕沸沃杏兴姆皆寰。有些是平頂,也有作淺斗形。這都是一般的樣式。
        除了以上的這些建窟形式,還有一些特殊的洞窟,如大佛窟、涅槃窟,都是唐代根據造像規模和造像體態而開窟建造的。第96窟就是根據所容納的巨大坐佛開鑿的一個具有高聳的空間的洞窟,窟平面為方形,窟身為方錐形,窟頂為覆斗形。
        為了窟內的光線和供人們就近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體,在大佛的正面留有小門和幾處明窗,還有可供攀登的通道。
        因窟內坐佛高34.3米,所以經過歷代維修擴建成為現在的九層樓,也成為當今室內第一大佛。雖經后人多次拙劣的裝修,但宏大的氣魄仍舊存在。
        第130窟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它也用了第96窟的做法,外面鑿通了三層崖壁,才算把它隱蔽起來。
        第158窟的大臥佛,是莫高窟第一大臥佛。此窟平面為橫長方形,窟頂為橫長方棋形頂,整個洞窟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各窟間的交通,在初期大概仍是由前室鑿出通路,唐末由于前室崩壞,才加木構窟檐和廊道?唛芎屠鹊来蠖紴閱螌咏ㄖ,結構簡單,因上面盛飾彩畫,便顯得十分華麗復雜。
        石窟和木構建筑結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重要的創造,它豐富了中國建筑藝術,F保存完好的唐末窟檐,至今尚存一處,在第196窟外。檐頂雖已坍壞,但梁枋栱柱尚存,彩畫如新,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
        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藝術在初唐時,處在發展、創新、變革的階段。到了盛唐,建筑畫達到了頂峰時期,已經不是單調、簡單的建筑畫了,出現了大型經變群體畫,在經變畫中,出現了群體建筑。把殿堂樓閣用透視的手法畫出,表現出了建筑的體積和縱橫空間,具有了真實感。
        壁畫中的佛陀、菩薩、天人等都被安置在建筑物的前面和建筑物中間,畫面中還表現了極樂世界的盛況,天上有飛天撒花,池內碧水中有鴛鴦、妙音等在水中游戲。有舞伎、樂伎,有天宮樓閣,有高聳的鐘樓、鼓樓、佛塔。把人物活動融于景物之中,是一幅幅集人物、景物的精美藝術畫。


     
    四、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藝術(2)
     
        第329窟,是初唐時期的代表作品。南壁與北壁都是通壁畫。其主要內容是宣傳西方教主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美妙、快樂!段鞣絻敉磷儭、《彌勒經變》的壁畫中還有部分欠缺。但是,仍然是唐代壁畫的杰作。因為初唐時期是變革、創新的時期。
        到了盛唐,莫高窟的建筑畫走向鼎盛時期和成熟時期。樣子收藏網從盛唐第217、148窟中可以看出,建筑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217窟北壁通壁畫巨幅《觀無量壽經變》是大乘佛教凈土三經之一。在《西方凈土變》的兩側新增加了條幅畫,又把經變畫分為三大部分。自上而下分別是殿堂、樓閣、豎樓式木臺、方亭,形成了有組織的建筑群。但是,建筑物過于密集,給人在視覺中產生不真實感。
        第172窟是盛唐中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它與217窟的建筑畫相比,已有很大的區別,建筑物已不過于密集,平面布局已按照真實的佛寺來設計。
        第148窟是盛唐之末修建的,也是規模大、藝術水平高的一個洞窟,它有著40平方米面積的大型經變畫。
        雖然此時李唐王朝與吐蕃王朝正在激烈爭奪河西,但就在這戰火之中,古代匠師們留下了這藝術高超的洞窟建筑和宏偉建筑畫。
        到了中唐以后,莫高窟的古建筑畫已經沒有什么新的進步,開始趨于程式化。大型經變畫也不復存在,畫面縮小,畫幅增多。這一時期的建筑畫完整地顯示了庭院布局。
        第361窟就是中唐時期的洞窟,它的北壁中的《藥師經變》東方凈土世界的建筑就是完整的一個寺院,它的南壁《阿彌陀經變》西方凈土世界的建筑也是一座完整寺院。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建筑畫不僅反映了極樂世界的亭臺、樓閣、寺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間建筑的風貌。晚唐第85窟的《華法經變》的佛經故事中,就畫有二進式四合院,現在北京地區還遺存這種院子。
        在壁畫中還有大量反映古代人民在建筑中施工的場面,有用簡單力學原理吊運材料的,有為建筑籌備木料的,有伐木的。在第296、321、372、98等窟中,都繪畫有這種建筑施工的場面。
     
    五、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藝術(1)
     
        敦煌莫高窟彩色雕塑經過從早期塑制到隋代幾百年的實踐積累,到唐初已經從最初的早期、中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唐代的彩塑大放光彩。
        同時,唐代遺存的彩塑的數量也比較多,共有六百多身,其中有半數保存了原型。
        莫高窟唐代初期的塑像,克服了隋代比例不對稱的毛病,更接近于現實,已特別注意刻劃人物性格心理,自然佛和菩薩都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但是古代匠師們在塑造佛和菩薩的形象時,仿照真實的人物性格捏塑,給予它們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觀者精神與之相通,激起其虔敬與親切之感。
        第205窟是初唐的洞窟,有一尊斷臂菩薩像,上身裸露,項飾鏈珠,胸飾瓔珞,胸部豐滿,腹部微鼓,體態纖巧,通身富有彈性,姿態典雅,莊重大方,給人一種具有生命活力的青春健美形象。無論從她的體態、面部表情,還是服飾上看,都表現出一種安詳、自信,和她得體的服飾的真實感。雖然她的面部和雙肩都已殘損,可是人們還是給她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莫高窟的“維納斯”。
        這個時代的佛像,面相溫和、慈祥、莊嚴鎮定。大多盤膝端坐,手勢作說法、思維或召喚的姿態。襞衣的襞褶流利如繪畫的線描,但同時又準確地透露出內部豐潤的肉體,合乎人體的結構。顯示了古代藝術家的才能。
        盛唐第328窟中的釋迦牟尼像,已經完全中國人化了。身穿通肩彩袈裟,左手撫膝,右手平舉,掌心向外,結跏趺坐,作說法姿態。肉髻高聳,螺發油黑,鵝蛋臉形,眉毛彎彎,細長的眼睛,方正的鼻子,果決的嘴角,挺直的軀體,威嚴而端莊。他的形象,不像一位身穿袈裟的佛,而更像一位雄才大略的中國帝王。
        所以說,他是一個完全中國化、十分完美的釋迦牟尼造像。
        唐代時期敦煌彩塑菩薩的造型有了很大的變化。菩薩的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立式菩薩、坐式菩薩、跪式菩薩。這些菩薩像,都如袒胸露臂的美麗女性,妥帖地表現了肌膚的細膩潤澤。
        她們的身段纖巧,氣質嫻雅,眉眼修長,從眼神里看出智慧、溫柔。小小的嘴,唇角帶著微笑,好像在聆聽著人們的祈求。因這一時期的社會比較穩定,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使敦煌莫高窟彩塑藝術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當時藝術匠師們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大膽以貴婦、宮娃為模特,塑造了富有社會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第194窟有一組九身彩塑,其中南側的立式菩薩更為楚楚動人。人物造型豐滿圓潤,頭梳垂雙鬢髻,長眉連鬢,兩目低垂,嘴角深陷,面頰豐腴。身穿圓領無袖上衣,衣裙上彩繪花朵。腳踩在圓形蓮臺上,具有雍容華貴的風度。使人在欣賞她的時候,已不把她作為一尊菩薩,而把她看做是一位唐代皇親貴族的美麗少婦。
     
    六、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藝術(2)
     
        第328窟有盛唐的跪式菩薩。身穿錦裙,袒露上身,項墜瓔珞,臂飾環釧,肩披天衣,胡跪蓮臺上。
       胡跪,是菩薩的一種跪式。整體造型樸素含蓄,沒有造作之感。還有另一尊,只是神情相異,顯得沉靜寡言。  第328窟兩身游戲坐菩薩是盛唐精美佳作之一。游戲坐是地位較高的菩薩的一種坐式。一腿盤坐蓮臺,一腿自然下垂。赤裸上身,斜披天衣,云髻高聳,粉面朱唇,儀容典雅,神情灑脫,肌膚豐潤,瓔珞飾胸。精美的衣裙自然下垂。一手放在腿上,一手平舉胸前,仿佛在給信徒們宣講佛國的“極樂凈土”。
        南側的菩薩與北側的菩薩大致相同,一手撫在盤腿上,一手舉過肩,手指屈為環形,表情略有不同,雙目微斂,細眉橫展,表情沉靜,安詳自如,好像在思想什么問題。
        從菩薩的形體、姿態、相貌上看,既具有男性的體魄,又體現了女性的溫柔美麗。嘴角和嘴唇下的三綹蝌蚪形的小胡子,真正體現了佛國的菩薩“非男非女”。
        在羅漢的制作上,古代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家又表現了刻畫人物性格的卓絕技巧。
        天真無邪的阿難,世故深沉的迦葉,還有更吸引我們的天王、力士,他們集中表現了男性的剛毅,和菩薩女性的柔美恰恰相反。它體現了古代武士威嚴、勇猛、正直、堅毅的性格,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肌肉的凸起,關節的強勁,青筋的暴露,給人一種迸發力量的顯示。
        這充分表現了古代藝術匠師創造出來的不朽生命,他們雖不過是涂了色的泥土,但卻使人滿目生輝。
        在隋代我們已介紹了少年阿難和老年迦葉,在唐代第45窟中則塑造了青年時期的阿難和中年時期的迦葉。青年阿難在造型和神態上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他雙手相握,自然抄在腹前,胯部向左扭擺,軀體稍向右傾,面部表情自然,舉止大方,身穿花邊繡紋裙襦,上身披紅色袈裟,頗有一副躊躕滿志和漫不經心的神態。如果不是剃度,真是一位豪族的風流才子。
        左邊的迦葉則顯現出是一位老成持重、具有權威氣派的沉著老練又特別有自信心的高僧形象。他身穿花邊繡紋裙襦,上披綠色田相袈裟,一手平舉,一手上舉向外,像是對人宣講佛法。這身佛像著重突出了他的頭部,臉形略長,突額大耳,顴骨高出,嘴唇敦厚。微帶譏諷的嘴角,顯示出自信和其雄辯的口才。在頭額下還有兩道濃眉,從緊鎖的眉頭顯出成熟的思索。
        古代的匠師們以嫻熟的技巧,把這兩位佛的忠實弟子塑造成了有情有欲、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像。

    七、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藝術(3)
     
        第45、56窟都是莫高窟盛唐的洞窟。在佛像南北兩側各塑造一身天王像,也是塑造最完好的天王像之一。他們身穿涂金鎧甲,兩眼怒視,張口大吼,一手揮拳,一手叉腰,以穩健的半弓長步踩踏在掙扎的地鬼身上。其身軀魁偉,氣勢威武,表現出了唐代武將的豪放氣概。
        第427、194窟中的金剛力士像,在造型藝術上也是獨具風格的杰作。
        地鬼是破壞佛國安寧的搗亂分子,天王鎮壓的對象。古代藝術匠師們憑著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生動地把地鬼塑造成鼓目鎖眉、齜牙咧嘴、披頭散發、眼球突出的怪物形象。
        在天王的腳下,擺出了各種各樣的不堪忍受的動作、姿態和表情,還在作最后的垂死掙扎。烘托了天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的雄偉氣勢。
        現保存最完好的彩塑群像在盛唐第45窟。原有塑像九身,現還保存原貌七身,在敦煌莫高窟千余身塑像中,它就算精品了。無論從人物性格、表情、姿態上來說,還是從形式、內容上來說,都是唐代風格的典型代表。他們既彼此間相互呼應,又與洞窟壁畫相互呼應,充分體現了古代藝術匠師們精湛的藝術才華。
        肖像塑造藝術又是莫高窟雕塑中的一種形式,它以真人為模特進行雕塑。唐代的肖像原作,已保存不多。在莫高窟16窟中有高僧洪的彩塑是原作。
        莫高窟唐代塑像在塑刻藝術上已達到高超的技藝,在幾千身彩塑中,能工巧匠們憑著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塑繪技巧,把屈指可數的幾個主要人物塑造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形象逼真的彩塑。
        在同一時期,還依巖崖營造巨型大佛。第96窟(俗稱大佛殿)有高34.5米的大佛,是我國居室內泥塑第一大佛(四川樂山大佛為石刻)。
        由于大佛的“石胎”與崖相連,所以,它基礎牢固,經過多次的維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樣,現在大佛已有1300余歲?唛芫艑,層層都有鮮艷的飛檐,飛檐下是土紅的大柱和欄桿。下七層依山靠巖而建,上兩層是上翹的星狀
    的頂蓋,保護著彌勒頭像。
        莫高窟的第二大佛,是第130窟中的南大像。高26米,也是一身彌勒像。其面頰豐腴,神情莊靜。此大佛塑法與北大佛一樣,先在石崖上刻出石胎,然后用草泥塑出形貌,最后繪彩。
        它的坐姿和北大佛一樣,雙腿下垂,兩腳著地,左手撫膝,輕柔自然。在腿上置經書,右手施無畏印,肘倚在經書上。佛頭微俯,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神情莊重慈祥。與仰視者的目光相接,神人感應,增加了宗教的感染作用。南大像基本保持了唐代原貌。

    八、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藝術(4)
     
        除了坐姿的兩身大佛以外,現還有兩座唐代建造的涅槃窟,即148窟和158窟。
        所謂“涅槃”,就是說修真悟道,成無上正覺,靈魂得以脫離肉體,解脫了生老病死和輪回之苦,進入了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永存極樂的意思。佛教傳說人生最苦,涅槃最樂。
        第158窟的涅槃像。長16米,枕右手側身而臥,比例適度,姿態自然,似睡非睡,心境恬靜;出神入化地刻劃出釋迦牟尼涅槃時安詳自信、泰然而往的形象。與四周充滿哀悼的壁畫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些佛的弟子們和各國王子們中間,修行功德圓滿,果位很高的神態自然,心境平靜,而果位不高的尚未脫離塵俗情思,以為佛陀真的死了,就嚎啕大哭,擊頭捶胸,切鼻、割耳、穿胸、刺腹,痛不欲生,表現了世俗的柔子之情。
        佛床下還有奏樂跳舞、翻筋斗者,他們都是佛的反對派,以為佛是真的死了。當然,佛教徒不是真的表現他們高興,而是諷刺他們愚昧無知。這尊優美的巨型臥佛,體現了佛教只有美的身體,才能主載美的心靈。
        這身臥佛像基本保持了原貌,它和130窟的大佛像一樣,都是最可貴的雕塑遺產。
        第148窟的涅槃像,同159窟的臥佛是一樣的,整個洞窟像是一具巨大的棺材,佛像即臥于塌上,身長144米,肩寬3米。大臥佛的身后和頭前足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菩薩等舉哀塑像73身。這尊佛像體態優美,神情如睡夢一般安詳寧靜。
        由于經過幾個朝代的重修、重繪,已失去了唐代原貌,從軀體的姿態看,遠不如第一臥佛女性化的處理,而男性化的成分居多。
        敦煌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隋代第280、295、427窟,唐代第39、44、46、92、120、130、148、158、185、225、332窟等窟都繪畫有釋迦牟尼涅槃的經變故事。其中第148、158、295、332窟涅槃經變最具代表性,藝術水平較高。
        經變故事主要根據《大般涅槃經》《摩訶摩耶經》《大般涅槃經后分》《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佛母經》《菩薩處胎經》《長阿含經》等繪畫而成。但古代畫師繪制時,又把多種涅槃經典糅合起來,許多畫面并沒有完全根據佛經內容情節繪畫,而是依據現實生活中的喪葬禮儀和真實情景而繪畫的。于是,極大地增強了其世俗性。
        如第148窟繪塑結合,6大組畫面中,天界俗界人物多達500余人。浩浩蕩蕩的儀仗隊和送殯者,氣勢宏偉壯觀的畫面,描繪生動色彩富麗的人物等構成了似乎是唐代皇親國戚的送殯禮儀場面。
        故事講釋迦牟尼一生云游四方,講經布道、扶危濟困。他除主要遷徙于摩揭陀國、拘薩羅國和鴦伽國等國,足跡遠至今天的斯里蘭卡和緬甸一帶。他和弟子們往往每日只進食一次,午后專心坐禪,黃昏時為人說法。
        不外出時,釋迦牟尼大多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衛城的祇園精舍。
        夜晚,月光融融,微風習習,釋迦牟尼端坐墊上,四面八方云集而來的信徒們圍坐周圍,寂靜地聽他說法。他既是一位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圣者,又是一位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識的寬厚仁慈的佛教導師;他既是一位具有無比堅強的意志力的人,又是一位具有驚人的友善和平和的神。 
        釋迦牟尼的一生很少攻擊別人的錯誤,盡量容忍敵對者的存在。只通過溫和的方式,以宣講佛教道義超度眾生。其間,又時常表現出濃重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這一日,釋迦牟尼在祇園精舍,身披金色袈裟,結跏趺坐,面容顯得蒼老而平靜。弟子阿難對他說:
        “您現在的膚色非常光潤、細膩和清晰,連這美麗的袈裟都相形見絀!
       “是嗎?我覺得非常疲倦,該到了我不留一絲遺骸、永遠從人世間逝去的時候了。我應該去到拘尸伽那的婆羅樹林中死去!
        “不,不會的,佛祖你是不會輕易離我們而去的!卑㈦y忙說。
        “自然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先哲的意志是不能違背的,我們還是上路吧!
        于是,他們離城向北,沿著山麓前行,果然在毗舍離釋迦牟尼染上了重病。度過雨季后,向西北繼續前進,路上吃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物,釋迦牟尼的病情更加重了。  他們終于走到了拘尸伽那河邊,釋迦牟尼洗了澡,在芒果樹林,對阿難說:
        “我累了,請拿一件袈裟鋪上,讓我躺下休息一會兒!
        釋迦牟尼身體左側躺了下來,沉思著,回想著自己的一生,異常平靜。
        休息片刻后,他們繼續上路,在月亮升起之前走到了婆羅樹林。阿難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婆羅樹的地方安置了繩床,鋪好了袈裟。
        釋迦牟尼枕著右手側身臥躺,頭朝北方,面向西方,雙足并攏,靜靜地思索著什么。婆羅樹落英繽紛,撒在他身上。釋迦牟尼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將熄滅,就囑咐阿難:
        “我去后,你們不要為我的遺骸起塔供養,浪費精力,你們要專心致志,積德行善,弘揚佛教事業!
        阿難悲傷欲絕,哀求釋迦牟尼道:
        “大慈大悲的佛祖,為了神祇和人們的幸福,還是不要離開我們吧!”
        言畢,眼淚潸然而下,又怕釋迦牟尼看到自己的悲痛,急忙背轉身走到大樹后面失聲痛哭。他想:
        “這樣的情景太讓人傷心了,釋迦牟尼佛就要離我們而逝了,以后再也聽不到他的教誨了!
        釋迦牟尼讓弟子們叫回阿難,圍攏至自己周圍說:
        “你們不要憂傷哭泣,我們往往都要與最親近的人物分離。所有的事物都要衰老滅亡的,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你們要勤勉善良,拯救自己。我的生命終期已到,而你們來日方長。凡事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果敢堅定,時刻保持純潔的心地。只要不知疲倦堅持佛法,就會渡到光輝的彼岸,結束痛苦!
        “我親愛的弟子們,擦掉你們的眼淚,快去拘尸伽那城告訴佛門信徒,我就要在婆羅樹林中死去。請他們千萬不要因為在我臨終之前沒有探望而內疚,只要他們虔心佛教,就是最好的事情,我也心安了!
        拘尸伽那城的人們聽言此事,無不失聲痛哭:
        “釋迦牟尼佛不能夠舍棄我們而去!”
        “佛祖仙去,還有誰能為我們講經說法呢?!”
        “世界開始無光,將變得暗淡了!”
        人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婆羅樹林,虔誠地拜伏在釋迦牟尼的腳下,放聲痛哭。
        有一位托缽僧叫跋陀羅,得知釋迦牟尼佛就要去世,平日無緣向佛祖請教的一個宗教問題便在腦海里翻騰起來。他想,大千世界,出現一個真佛十分難得,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夠消解我心中的疑問,就請教他一次吧。
        阿難聽了跋陀羅的要求為難地說:
        “親愛的朋友,我的兄弟,釋迦牟尼佛為別人勞碌解難一生,現在非常疲倦,我實在不忍心在他最后的時刻再打擾他了!
        同時,釋迦牟尼感到了跋陀羅的虔誠,就招呼阿難:  “請讓他過來吧,話我還是能說的,絕不能讓他和我都留下終身的遺憾!
        于是跋陀羅匍伏在釋迦牟尼佛的腳下,提出了自己多日纏繞于心的疑問:
        “請問佛祖,佛法的道是否是達到圣者的惟一途徑?僅憑此道,能否成為第一流的圣者?”
        釋迦牟尼答曰:“只有按照佛法的道,刻苦修行取善,就能獲得成功,成為第一流的圣者!
        隨后,釋迦牟尼又詳細地闡述了原因。跋陀羅聽后,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他明白了,只要自己立志修行,就可以最終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可以救己救人解脫苦難。
        在跋陀羅的一再請求下,釋迦牟尼佛親自收下了自己的最后一個弟子。
        釋迦牟尼愈加虛弱,他意識到最后的時刻臨近了,放眼望著周圍悲傷的弟子們說道:
        “你們之中,也許有人認為,佛的教導已經終了,再也沒有導師了。請不要這樣想,我為你們留下的真諦、教法、戒律、規距,就是你們今后的導師,你們要時刻研習苦修,不可懈怠。我涅槃后,你們不要再互稱朋友,年長者可直呼年幼者其名,年幼者請稱長者師父或師兄。我涅槃之后,請僧團商議,如果愿意,可以廢除一切不重要不必要的小戒條。你們要做自己的明燈,皈依自己,不要尋求別的皈依;要以真理為你們的皈依處,不要在它處尋求皈依。親愛的弟子和信徒們,如若哪位對佛、對真諦、對教義有什么懷疑和憂慮,請在我最后的一刻提出來吧,我將盡力解答!
        人們都默然不語,表示再也沒有問題可問了。釋迦牟尼頷首含笑,虛弱地又說:
        “你們都是心誠志篤的佛門中人,只要精誠努力,就永遠不會再投身到痛苦中去,你們將獲得永恒的快樂!  釋迦牟尼佛的生命奄奄一息了,他臉色蒼白,內心坦然,平靜安詳中慢慢啟開微閉的雙眼,最后一次慈祥地望著簇擁著他的弟子們,用盡最后的氣力,堅定地說:
        “我再次告誡你們,存在是無常的,衰亡是一切事物固有的趨勢,你們要勤勉自強,認真努力,拯救自己,解救苦難!
        釋迦牟尼佛的思維,升騰進入了無限的空間域,又進入了意識域,再升至虛無之境,直至感覺和思維的停止。隨之,心又回旋直下,經過一切階段,終于進入圓寂。在他呼出最后一口氣時,天上雷聲大作,大地轟鳴顫抖。
        “世間的明星隕落了!”弟子和信徒們哭喊著。
        “世界萬物都要失去它們的構形和特征,即使這樣一位無敵的佛祖也會進入涅槃!眲撛熘耋@呼。
        釋迦牟尼佛教中的“涅槃”,并不是指人失去生命離開世間,而是指佛教徒經過苦修行善所能達到的人的最高理想境界,人們脫離人生的各種煩惱和苦難,進入永無生老病死和輪回的極樂世界,是佛傳故事中的最后一個情節。
        這一情節除以上所講的,敦煌莫高窟和佛經中還有:序品、純陀品、先佛入滅、迦葉奔喪、佛現雙足、佛母奔喪、密跡金剛哀戀如來、應盡還源品、釋迦再生為母說法、金棺自舉、弟子抬棺、外道幸災樂禍、商辦阇維(火葬)、香樓荼毗(火葬)、帝王舉哀、羅剎盜舍利、八王爭舍利、八王起塔等故事和情節。釋迦牟尼的遺體被迎入摩羅國都郊外的寶冠寺,7天后弟子迦葉奔喪趕到,主持了火化儀式;鸹蟮尼屽饶材徇z骨被稱為“生身舍利”,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等8國將佛舍利分為8份,各自拿回本國在其本土建塔安奉。
        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拋棄了權力、愛情和財富,為求索人生的真諦而勞碌奔波一生的圣者,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進入晚唐,敦煌彩塑藝術總的趨向是逐漸衰退。多數塑造技法已失去活力,再加上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的蕭條衰退,藝術家們再沒有以前的那種充足優越的物質條件來保證,使其發揮藝術創造力。所以,此時的彩塑作品就稍缺乏內在的生命力。由于當時當地的世家大族在敦煌社會中居于統治者的地位,他們紛紛以“慶神”和“報恩”的形式,在莫高窟開鑿了許多洞窟。為此,這一時期的洞窟大都是巨型大洞窟,但佛壇上的塑像由于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已所剩無幾。

    九、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佛像畫(1)
     
        唐代人們對菩薩信仰的普遍,使藝術家對制作菩薩像發生了很大的興趣。菩薩像繪畫得都很高大,很細致,菩薩像不再是群像,而單身菩薩像大為盛行起來。
        菩薩及其屬性和形象都最接近于現實世界的人。所以,古代的藝術匠師們給菩薩裝束都作俗裝,頂梳高髻,頭戴寶冠,胸前雜飾珠串瓔珞,臂腕佩帶環釧;天衣飄舉,長裙覆足,披帛從肩上一直垂搭地面;袒胸露臂,面相豐滿端麗,身體比例勻稱健美。
        有些洞窟的菩薩雖然嘴角畫著小髭,但給人的印象仍舊是女性,而且是典型的唐代貴族婦女,只是服飾上有所區別而已。
        世俗社會中充滿了苦難和煩惱,人們信仰阿彌陀佛,向往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更受到人們的信仰。因為菩薩似乎總是大慈大悲,更能夠解脫眾生的苦難與煩惱。
        唐時期所繪畫的觀音菩薩,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古代藝術家不僅創作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而且對人物的個性表現和心理刻畫獨具一格。
        初唐第57窟的觀音像最為優美,體態婀娜,神態略顯沉思,頭部微斜,臉為蛋形,細眉長眼,鼻直唇小,全身上下,珠光寶氣,一手舉頦下,一手下垂身后,赤足踩大蓮花。這身菩薩畫像是最精美的佳作之一。
        大勢至作為阿彌陀佛的右侍菩薩,與觀音菩薩的形象十分相似,但手持物不同,觀世音頭戴化佛冠,大勢至頭戴寶瓶冠。第217窟是初唐后期的一個洞窟,此窟中的大勢至菩薩體態勻稱,面相豐圓,修眉細眼,渾身上下珠光寶氣,遍體羅綺,雙目下視,神態莊嚴。雖然嘴邊有小胡子,但是,仍然顯露女性的溫雅特征。
        在盛唐出現了許多單獨觀音菩薩畫像。在第205窟中,高大觀音頭戴寶冠,系長裙,披巾帶,亭亭玉立在大蓮花上。在觀音的右下方,還畫有一供養人,通過目光對視和一串念珠,把神和人巧妙地聯系在一起。這幅畫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
        第320窟的觀音菩薩保存完好,觀音身材修長,一手垂凈瓶,一手揚舉柳枝,頭有圓光,戴化佛冠,裸露上身,肩披羅巾,腰系長裙,佩帶項鏈、瓔珞、臂釧、手鐲、流蘇、環佩,衣飾華麗,面目清秀,唇邊有綠色蝌蚪小胡子。目視前方,神情專注,赤足站在大蓮花上。
        到中唐時,由于敦煌地區被吐蕃統治者占領,壁畫中的脅侍菩薩已無唐代前期那樣姿態瀟灑莊嚴,其衣飾雖依舊鮮艷富麗,但神情變得沉靜和善,淡彩素雅。在第199窟中就有一幅大勢至菩薩是中唐補畫的。
        第196窟是晚唐保存完好的洞窟之一。莫高窟壁畫晚唐時出現屏風畫,在196窟南壁經變畫下方繪有一排菩薩,其中東起第一身,作側面像,保存最為完好,面目雖有點模糊,但造型十分優美。一手托舉蓮花,一手下握巾帶,腰系石榴長裙,腳踩兩朵蓮花,側面背向,徐步前行,四周香花飛落,既是一身端莊秀麗菩薩,又似一位正在表演歌舞、快樂青春的女伎。
        在初唐早期第322窟和初唐晚期第328窟中,繪畫有初唐時期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圖。

    十、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佛像畫(2)
     
         在初唐早期第322窟和初唐晚期第328窟中,繪畫有初唐時期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圖。
        圖中央畫大小人物九身,其人物造型真實,服飾樸素,概括簡練,線描輕快流暢,色彩簡單清麗。
        人物形象健美、豐潤的同時,還有一特點,就是人佛相交。佛陀身著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佛陀身邊各有一弟子,一脅侍菩薩坐在蓮座聽佛陀說法,在佛陀蓮臺的兩邊各有兩身很小的供養人,向佛胡跪供養。這又是初唐畫師的創新,把佛的形象凌架于凡人之上,是宗教思想對人們造成的一種心理狀態。
        第328窟的說法圖場面宏大,色彩比較艷麗,人物眾多,有佛陀、弟子、菩薩共23身。
        它也有兩大特點:其一,人物造型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菩薩形象,身材修長勻稱,身穿彩色長裙,臉為鵝蛋臉形,眉毛彎彎,櫻桃小口。已具盛唐的風格。其二,釋迦牟尼的寶座,已不是從前的形式,而是傳自西域和印度的一種新式樣式。
        第205窟的釋迦牟尼轉法輪說法圖因在高處沒有受到什么損失,保存完好。釋迦牟尼佛居中,身著紅色右袒袈裟,結跏趺坐于高蓮臺上,手結“轉法輪印”,額間白毫發光,頭頂上高懸華蓋,兩邊有前來聽法的三身小化佛。佛陀兩側各有兩身腳踩蓮花的脅侍菩薩侍立。
        佛陀蓮臺兩側各有一身護法金剛力士。佛陀蓮臺前面,兩身胡跪供養菩薩分居東西。
        205窟還有三幅阿彌陀說法圖。因阿彌陀說法圖都畫在《西方凈土變》中,而作為單獨說法圖較少。圖中畫一佛二菩薩,三身畫像等高,都腳踩蓮花佇立。阿彌陀佛居中,頭懸華蓋,身披通肩袈裟,手作“施無畏印”和“與愿印”,左邊是頭戴三珠冠、身披團花袈裟的大勢至菩薩。身披袈裟的菩薩在敦煌壁畫中還很少見。
        這兩幅說法圖都保存完好,人物畫像都比較完整,色彩艷麗奪目,充分顯示了唐代風格。
        藥師佛說法圖也是尊像畫一種,在壁畫中還出現了不少藥師佛,藥師佛曾發誓,要破除人間的不幸與苦難,消除人間的病痛與災禍。而人世間缺醫少藥和苦難病痛又太多太多,人們就把解除苦難與病痛的希望寄托在藥師佛的身上。
        第322窟是初唐的洞窟,在洞窟東壁南側,就保存一完整藥師說法圖。圖中藥師佛垂伸右手,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拇指夾一藥丸,一手持餳仗,一手托藥,束高發髻,著紅色通肩袈裟,雙腳踩蓮花,藥師佛頭上高懸花蓋,飄落懸花。
        同時,有月日二菩薩在兩側,一菩薩手持蓮花表示迎接民眾,一菩薩手持藥丸救度眾生。
        第45窟是唐時期的另一個二佛說法圖。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并坐說法。在二佛兩側各有11身聽法菩薩,每位菩薩都是珠光寶氣,頭有五彩光環,華貴無比。

    十一、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本生故事畫
     
        唐代的壁畫以經變為主,本生故事和佛傳也算是經變的一種。
        在唐代,本生故事和佛傳也用新的方式出現,中部是巨幅極樂世界說法圖,兩側為立軸式連環畫,一般是“未生怨”和“十六觀”,這是經文中“序分六緣”阿阇世太子幽閉父王的故事。
        在敦煌莫高窟現存《阿阇世太子幽閉父王》的壁畫故事86幅,是根據《照明菩薩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繪畫而成。
        最有代表性的為第66窟、148窟、171窟、172窟、217窟、320窟、431窟等窟,還有榆林窟第25窟,西千佛洞第15窟均繪畫此一內容。
        壁畫的繪畫形式有橫卷式、條幅式、棋格式和屏風式等形式。故事內容大都與“十六觀”相對應,中間或上部繪大型的“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
        有些《阿阇世太子幽閉父王》故事只繪畫了經文上敘述的主要情節;有些則增加了對故事前因后果的描繪,使故事性更強,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因果報應因緣故事。增強了佛教思想的宣傳效果,亦增強了對信徒的說教色彩和感化力。
        故事描述在很久遠的時候,古印度王舍城有一位國王叫頻婆沙羅王,王后是韋提希夫人。眼看著國王的年齡一年一年、一天一天在增加,可妻妾成群的國王的夫人們就是生不出一個太子來。人民富足,國家平穩,可在這塊心病的重壓下國王和王后就是高興不起來。
        于是,老年的國王和韋提希夫人遍訪名醫,到處求神拜佛,可最終還是不見夫人們的肚子大起來。一日一位相師上門,主動為國王和王后占卜算卦后說:
        “不要著急,在山中有一位修禪道人,3年后命終投胎,就是國王、王后的皇太子!
        國王和王后聽了非常高興,自己命中注定是有太子的?赊D念一想,自己都這么大的歲數了,國家正后繼無人,3年啊!哪能等得了!
        于是國王和王后商量后,就派人進山斷絕了道人的糧食,封鎖了進山通路,將道人活活餓死了。然而,道人死后并未投生作太子,卻投胎化為國王花園中的一只白兔。  日久,仍不見王后懷有身孕,國王又請來相師追問:“道人已死這么長時間了,為何王后還沒有懷孕?”
        相師趕忙占卜算卦,后說:“道人是死了,可他又化作一白兔,出生于國王的東花園內!
        頻婆沙羅王求子心切,立即派人追捕白兔;又叫鍛鐵師鍛造鐵釘。白兔終于被捕捉,送到了國王王后面前。國王下令,把鐵釘釘在白兔的四足和口鼻之中。
        白兔被釘得鮮血淋漓,哀聲陣陣,最后死去了,王后懷孕了,頻婆沙羅王和王后高興萬分。珍重保養,靜待太子降生。
        王后韋提希夫人躊躕滿志,妊娠足月后生下一個身體健壯活潑可愛的小太子,國王王后歡喜萬分,為小太子取名阿阇世。
        時光流逝,阿阇世太子轉眼已長大成人。
        有一天,玩世不恭、養尊處優的阿阇世太子出城游玩;貋頃r,路遇惡友調達,調達像往常一樣又給阿阇世出壞主意說:
        “你父王老年體衰,還不出讓王位給你,我看說不定是想再生太子,留王位給他……你現在雖為你母親獨生太子,也有一定的兵權,可畢竟還是有許多限制!
        “那么,依你看我應當怎么辦?”阿阇世深感調達說得有理,于是就問。
        “還不如用手中兵權,發動兵變,先將你父王捕捉囚禁,以免除后患。到你大權在握、政權鞏固后,任何人都奈何你不得!闭{達惡狠狠地說道。
        于是,經過多次密謀商議,在一月黑風高之夜,阿阇世兵變成功,將其父王及不同政見者、不順眼者盡悉抓捕下獄;將反對者、頑抗者皆都殺頭示眾。
        不日,阿阇世又將國王單獨關押至七重囚室之中,下令任何人不準探望國王,不準供給國王任何食物和水,以便餓死渴死頻婆沙羅國王。
        王后韋提希夫人不忍父子殘殺,多次要求去看望國王,阿阇世念其生母之恩,終于同意母后去探望父王。
        王后韋提希夫人趕快回到內宮密室,把炒面和蜂蜜涂抹在自己的身上,又把葡萄汁液灌于所佩瓔珞之中,去探望被囚的國王。一連半個多月,王后就用這種辦法供給國王食物,以致國王不死。
        時過三七二十一日,阿阇世才想起父王。
        他心想,父王早該餓斃腐爛不堪了。忙叫來侍衛,促其去處理國王尸體。侍衛吞吐半天才說:“國王還沒有死,且紅光滿面,精神漸好!
        阿阇世急召囚室衛士,衛士在威逼利誘之下,只得講出實情:“是你母韋提希夫人救助國王不死!
        阿阇世從衛士口供中得知,是自己的母后所為,怒不可遏,抽身手執利劍要去殺王后韋提希夫人。兩位大臣急忙勸阻,無論如何不能再殺自己生身母親。阿阇世只得作罷。
        韋提希夫人雖免于身死,但還是被阿阇世幽閉在深宮七重囚室之中。
        國王和王后在陰冷黑暗的囚室之中,每日遙遙間向佛祖釋迦牟尼禮拜。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甚為感動,從虛空而來,為國王和王后說法。
        最后,阿阇世登基為王,命鍛師鍛造鐵釘,將自己的父王頻婆沙羅雙手、雙足、口、眼、鼻中用長釘釘死了。  國王死后,王后韋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悲苦萬分。一日,見釋迦牟尼佛從虛空而來,急忙舉身投地,嚎啕大哭,哀聲動地,詢問道:“我有何深重罪孽,生此弒父囚母的惡子?”
        于是,釋迦牟尼佛便向韋提希夫人詳細述說了頻婆沙羅國王與阿阇世太子前世的怨恨,并相告今世相報的因果緣由。
        頻婆沙羅王餓死道人釘殺白兔之惡,在他有生之年,得以現世現報;白兔與道人前世之怨則轉世投胎后相報。這又是一則恩怨相報的悲慘動人故事。
        這類因果因緣故事在佛教經典中較多地出現,與當時古印度的階級狀況、等級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反映廣大中下層人民當時生活狀況的理論與思想,只有反映廣大中下層人民的祈求與希望的理論與思想才能最終贏得廣大人民的理解與相信。
        同時,歷史與現實中中下層人們的生活狀況、思想感情、祈求希望,往往也是新思想、新理論產生的深厚土壤。而釋迦牟尼正是清楚認識并親身實踐的悟徹此道的思想家。
        另外,中下層人們的思想感情、祈求希望,在古今中外往往又是極其相似和相通的。他們在無力決定和挽救自己命運的時候,往往尋求理想中的精神寄托與思想解脫。
        這類佛教故事中的報應思想,在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今的民間也還是存在的,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要報”等俗語流傳的普遍性即說明了這一點。
        佛教的果報時間有現報:現身作業,現身受報;生報:即下世受報;后報:經過二世甚至長遠的轉世中受報。
        “十六觀”是被幽閉的韋提希夫人,受佛的啟示,作種種沉思默想。如日想觀,就是對太陽來默想,水想觀,就是對水來默想。其他地想觀、樹想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想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想觀、中輩生想觀、下輩生想觀等均可以類推。

    十二、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經變故事畫(1)
     
        莫高窟遺留唐代報恩經變有幾十壁,它的結構和西方凈土變沒有什么不同。唐以來,連環畫式的佛經故事逐漸消失,《報恩經變》成了莫高窟繪制故事畫最多的經變。  表現最多的是“論議品”與“惡友品”,因為這兩個故事非常美麗動人!堵鼓阜蛉松徎ā肪褪瞧渲兄。  在敦煌莫高窟唐代第85窟、231窟,五代第61窟等窟都繪畫有根據《雜寶藏經》內容改寫的《大方便佛報恩經·論議品》,其中一則“鹿母夫人故事”,畫面最清晰完整。
        壁畫內容大都以(1)母鹿飲道人便溺產鹿女;(2)鹿女步步生蓮;(3)國王娶鹿女回宮;(4)封鹿女為皇后;(5)巨蓮開放生五百子;(6)重封鹿母夫人等情節構成。
        其中第85窟的“鹿母夫人生蓮花”繪畫于南壁右上角,畫面內容豐富,情節優美動人;第231窟繪畫水平較高,內容生動,富有詩意;第61窟則簡潔明快,略顯晚唐風格。
        故事描述在很久遠的時候,在距離波羅奈國王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高山。因為常常有仙人在山中游居,人們又叫它“圣所游居”的地方。這座圣山中住著兩位性格不同的修道人。
        山谷中有一條清澈的泉水,自東而西涓涓流過。住在北岸的叫北窟仙人,住在南岸的叫南窟仙人。
        有一天,南窟仙人在泉邊洗衣服,洗完衣服就在泉邊小解。剛好此時有一頭母鹿經過泉邊,飲了這泉水,便懷孕了。等到月滿要生產的時候,母鹿按照自己的習性,回到受孕的地方來生。于是,母鹿來到圣山的泉邊,聲聲哀鳴,艱難生產,幼子終于出世了。母鹿睜開雙眼,它驚喜地看到,這只生命不是鹿崽,而是一個清秀俊美的女嬰。  母鹿的悲鳴引起南窟仙人的憐憫,便走出來看發生了什么事。仙人來到泉邊,母鹿直等仙人來到近前才依依不舍地離開自己親生的幼女。仙人從地上抱起孩子,看她容貌端正,人相俱全,只是兩腳是鹿腳。心里非常欣喜憐愛,用草衣包裹,抱回住處,采眾妙鮮果來喂養她。
        時光很快就過去了14年。在這14年中,鹿女也出落得亭亭玉立,十分俏麗。鹿女以山泉作乳,以野果為食。她的父親南窟仙人非常鐘愛她,為了防止不測,從不讓她外出一步。
        特別是到了冬天,為了使鹿女免受寒冷,居窟的火堆從不熄滅?墒,有一天偶然不慎火熄滅了,父親無奈,只好讓女兒到北窟仙人處乞求火種。
        鹿女遵從父親的旨意,懷著好奇的心情第一次離開家門。突然奇跡出現了,她每走一步,所踐踏的地面上就涌出一朵蓮花。她一步一步地走到北窟,一朵一朵的蓮花就升起留在她的身后。
       北窟仙人看到鹿女步步生蓮的奇跡,就對鹿女說:
       “若要在這兒取得火種,就得從右邊繞我窟7周!
        鹿女為了求得火種,就依言繞窟7周。舉足之處,皆生蓮花。然而北窟仙人沒有依諾言借給鹿女火種,卻又提出要求說:
        “若要取得火種,還須從左邊繞我窟7周!
        鹿女無奈,只好又依言繞窟7周,這才取得了火種,回到南窟。
        隆冬時節,正是狩獵的好機會。有一天,梵豫王率領大臣、侍衛上山打獵。一路上,一邊找尋獵物一邊欣賞這清山綠水的冰雪美景,快要走到北窟仙人的窟前,猛然看見地上一朵朵的蓮花,十分驚奇。他想:
        “此處可能住著一位神仙吧,所以,才有這樣的奇景!
        北窟仙人出門迎接國王。國王對北窟仙人說:
        “你是一位仙人,大積大德,連你繞窟生的蓮花也格外的艷麗好看!
        北窟仙人一聽國王指著蓮花贊不絕口,也不敢隱瞞真情。就對王國講了鹿女生蓮花的奇跡。
        國王一聽,就急忙趕到了南窟仙人的住所。南窟仙人一看是國王駕到,急忙出迎:
        “尊敬的國王,你遠道而行,一路辛苦,請到窟內休息一下!
        “聽北窟仙人說,你有一女,端莊美麗,特別是那女子行走時,步步生蓮。請讓我親眼見一見她!眹跻笳f。
        南窟仙人忙說:
        “我那女兒是母鹿所生,自幼就住在這深山,沒有見過什么大人物,所以請國王還是不見為好!
        國王更加驚異,執意要見一見這母鹿所生的女子的模樣。南窟仙人不敢違背國王的旨意,就把女兒叫了出來。    國王一見這個長鹿腳的美麗女子,頓時心生愛念,便向她求婚。娶作王妃后,十分寵愛。
        回到宮中不長時間,鹿女很快得寵,被封為王后,又稱鹿母夫人。
        鹿女的到來,很快惹得其他王妃不快。更因相師占卦,說她已有身孕,將生千子,這樣未生子和少生子的王妃們越發嫉妒她。
        到了足月,鹿女果然分娩,卻生了一朵蓮花。這時,其他王妃們認為報復的時機已到,就百般挑撥、攻擊、誣陷。國王聽的多了,認為可信,就下令罷免鹿母夫人王后的地位,并把她打入冷宮,派人把蓮花丟棄。
        過了好長時間,大家逐漸淡忘了此事。
        這一天,國王與群臣來到花園解悶,有一位大力士獻技,一踩腳,把水池邊的一個花盆震得掉進水池里,花盆里的蓮花也掉進水中。
        突然,大家驚奇地發現,掉在水池里的蓮花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國王一想,認為這可能是吉祥的好兆頭。忙派侍從撈起水中的蓮花。
        眾人一看,大吃一驚,在蓮花500片瓣上,坐著500個孩子,個個眉清目秀。國王猛然想起了鹿母,就趕緊問身邊的大臣:
        “鹿母所生蓮花丟在什么地方?”
        “就放在剛才落入水中那個花盆里面!庇腥嘶卮鸬。
        國王明白了,這朵蓮花中的500個孩子,正是鹿母所生。國王匆匆忙忙跑向后宮,向王后請罪,懺悔賠情,即刻恢復鹿母夫人的稱號。
        為了慶賀太子的降臨,國王舉行了大規模的慶典。邀請了百官群臣,還有鄰國和其他國家的國王及其相士。在席間,國王還命侍女抱著太子請相士占卜吉兇。相士占卜后,高興地對國王說:
        “尊敬的國王陛下,500太子皆是大德大福之人,有了他們,國家才能富裕;有了他們,家里才能平安;有了他們,在家得鬼神保佑,出外亦才能超度出于苦海!
        國王聽了,非常高興,下令在全國找500乳母來撫育500太子。鹿母夫人知道消息后對國王說:
        “國王,你不要做違背民眾意愿的事情。這樣做,有多少家庭要妻離子散,家破人亡,F在宮中就有500夫人,分別把500太子送給她們哺育,她們中沒有生育孩子的也會產生母子深情。這樣,他們也都有了兒子,都會轉悲為喜的!
        國王心想,鹿母夫人剛進宮,眾王妃都嫉妒她,陷害她,可如今她不念舊惡,實屬難能可貴,遂更加敬重鹿母夫人。
        經過10多年的撫養,500太子長大成人,一個個變得威武英俊,力大無窮,一切外來敵人,都由太子前往抵御,以一當千。從此,國家國土安寧,人民安居樂業。
        這是一則情節曲折、生動、美麗、歡快的佛教故事。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性格特征迥異,生動活潑而又激情跌宕。
        故事中實則把人和獸(鹿),人和半人半獸的鹿母夫人,一般的普通人和修行的仙人進行了比較,有著更為深刻的佛教寓意。動物鹿是善良的,半人半動物的鹿女鹿母夫人是善良的。
        南窟仙人是善良的,而北窟仙人就有了“好利”的色彩,隨后的國王更是不能明辨是非且有“聽讒言、好聲色”之態。王宮中的各色妃子就更是各種嫉妒、憎恨、猜疑皆備的惡人了。
        佛教的善惡觀念在此故事中皆有反映,但似乎偏重于“人性惡”的反映,刻意渲染了動物性善的思想。
        人性的惡善問題是各種宗教和哲學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大多數宗教包括佛教,都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人性善或者是惡,本性不可變化的人極少,大多數人都是善惡相
    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而佛教也強調佛理教化,勸人向善,完善人的道德境界。

    十三、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經變故事畫(2)
     
        報恩經變另一內容“惡友品”,故事亦很動人。
        善友太子出海求珠的故事現存敦煌莫高窟北周第296窟,唐代第85窟、23l窟、237窟、238窟,五代第98窟、146窟,其中第296窟存有“善友太子入海品”本生故事的代表作。
        壁畫故事內容根據《賢愚經·善事太子入海品》繪畫。第98窟、146窟、231窟、237窟、238窟,為由多幅內容組成的屏風畫形式。第296窟故事畫位于主室窟頂西披南段、南披和東披。其表現形式為橫卷式,共包括43個順序相連的情節。
        故事從前向后、從右向左平鋪直敘,連貫而行。故事畫面分為上下兩層,情節與情節間以建筑室宇相隔相連,上下左右交錯循序發展。這樣,就更使其情節曲折,情景幽美,意境相融,盡顯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藝術美感。
        第85窟南壁東側說法圖下部左側繪畫此故事18個畫面,以主要情節居中,次要情節圍繞四周,從上而下,從左至右,再右向左,呈“S”形曲折生動地表現了故事的完整內容。
       故事描述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個叫波羅奈國的國家。國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善友,二兒子叫惡友。大兒子性格善良,待人也和顏悅色;二兒子性格粗魯,妒嫉蠻橫。
        他們的為人也如他們的名字一樣,一善一惡,善惡分明。
        善友太子久住宮中,對外界的事由知道甚少。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善友太子在隨從的陪同下出了城門去郊外游玩。在隨從的引導下,見到了許多許多從沒見的事和人。
        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有農民在耕地,隨著犁鏵的翻動從土地中翻出許多小蟲子,一群小鳥飛來啄吃了小蟲。
        善友太子看見此情此景以后,感到非常同情非常難過。他問隨從說:
        “他們為什么要自相殘殺,而那么多的人又都在地里做什么?”
        “他們是農民,農民在耕種土地,我們要生存,就離不開他們在田地里耕種出來的糧食!彪S從對太子說。
        太子又往前走,看見一群男女忙忙碌碌地在一起。就又問隨從說:
        “他們在做什么?”
        隨從說:“他們在紡線織布,只有用他們織的布,我們才有衣穿!
        太子又向前走了一會兒,又碰到了屠戶宰殺牲畜、獵人布網捉鳥、漁翁垂竿釣魚。
        其間隨從一一向善友太子介紹了這些人為了謀食以生存下去,不得不終年勞作。
        太子聽后,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心中暗思,在復雜的人世間,怎么有這么多的辛勞和苦難之事。
        太子已沒有游山玩水的興致了。于是就悶悶不樂地回到了宮中。國王看見太子滿面淚痕,心事重重,就驚問善友太子:
        “孩兒,你出去游玩,為何急匆匆回來且如此滿面愁容,心事重重?”
        太子就把自己出宮后的所見所聞講給了國王聽。國王聽后,就對太子說:
        “善良的孩子,你不要為此悲傷。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是任何人都不可以逃避的!
        可是,善友太子怎么都聽不進國王的話。于是整日茶飯不思,神情恍惚,總想著用什么辦法來解救受苦受難的人們和世間的生靈。有一天,他突然對國王提出要求說:  “父王,我想讓你打開國庫,拿出所有的財寶解救天下受苦受難的人民!
        國王深愛太子,視善友為掌上明珠,又見太子這些天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對太子說:
        “我不違背你的意愿,你就給受苦受難辛勤勞作的民眾盡情布施吧,我國庫中的糧食、財物、珍寶足夠你用的!
        于是太子即令侍臣告諭天下,打開國庫,讓全國的百姓按其所需任意取用。
        很快,國庫的財寶就被善友太子全部布施完了。群臣見狀,就一起前往皇宮,向國王埋怨善友太子的行為:
        “國家就靠國庫資財維持,現在國庫空竭,國家能否存在,請國王慎重考慮!
        國王百般安撫群臣后,就無奈地向大家討教辦法說:  “那么,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求得大量的財寶呢?!”
        群臣百官就趕緊聚集在一起商討尋寶大計。有一位大臣滿有把握地說:
        “耕田種地,種一粒而收萬顆,是最穩妥的辦法!  “畜養家畜,年年月月繁殖,經久不息。且家畜值錢,當然是最好的辦法!庇钟幸晃淮蟪稼s緊說。
        這時,一位資歷最深的老臣,思考良久,站起來說:  “入海采集珍寶,如果能采集到摩尼寶珠,就可以滿足一切眾生的愿望,是最快、最有效、最長久、最可行的辦法!
        善友太子聽說了這第三個辦法以后,高興地說:
        “這是個最好的辦法!"
        于是,善友太子就堅定地對國王說:
        “父王,我要下海去尋找摩尼寶珠,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眾生的愿望!
        國王和眾大臣聽聞善友太子口出此言,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過了片刻,國王才對太子喃喃而語:
        “善友太子,你從小生活在宮中,不缺吃穿。你要是入海尋寶,定會遇上惡魚毒龍、驚濤駭浪和漩渦暗流。再說,這么遙遠的路途,還要承受嚴寒、酷暑、風雨雷電,你怎能夠承受得了?!”
        太子聽完父王的話,拜倒在父王和王后的面前懇求說:
        “請答應孩兒想要做的事情吧!我的決心已下,如果你們不答應讓我入海尋寶,我將不吃不喝,長跪不起!  國王和王后還是沒有應允善友的要求。于是善友太子就這樣跪在地上,不吃不喝不睡。一天、兩天、三天……到了第6天,善友太子還是沒有起來。國王和王后見此情景,就耐心地奉勸太子:
        “善友啊,你站起來吃點東西,如果繼續這樣你就會被餓死!
        善友太子有氣無力但口氣堅決地答道:“如果父母不同意我入海求寶,我將永遠長跪不起,死在你們面前!  國王一看,太子如此堅定,幾日的饑渴勞累絲毫沒有改變他入海求寶的決心,就只好對太子說:“罷了,罷了,既然你的信念如此堅定,我就只好同意你入海求珠去吧!”
        善友太子一聽父王同意他入海求寶,就立刻叩頭行禮,以感謝國王的同情和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恢復和行程準備,善友太子就將駕船入海尋求寶物。跟隨著善友的還有500名入海求寶的護衛者和追隨者,其中還有一名熟知道路的盲人導師。
        善友太子的弟弟惡友,聽說善友要入海尋寶,就在心里思量,父母在平常就偏愛善友,如果善友取回寶物,父母一定更看重哥哥,我就會被他們愈發冷落。于是,惡友就假惺惺地對父母說:
        “我愿意隨善友哥哥入海取寶,必定我們是兄弟啊!在這長途跋涉、困難重重、生死難卜的艱險旅途中,我們是惟一能夠共存亡、共患難的!
        國王和王后聽完惡友太子此話,覺得在理,就同意他隨善友一同去出海尋寶。
        不幾日,善友和惡友兄弟率領500壯士和盲人導師出發遠征了。
        由于善友的慈善心感動了天神,所以在天神的精心保護下,他們的船隊一帆風順,很快到達了目的地——大海深處的珍寶山島。
        在珍寶山島海岸靠岸后,大家上岸采集了許多珍寶。善友太子一再吩咐大家,不要太貪心,不要采得太多,船載太多太重,隨時會有沉沒的危險。但是,大家一見采不盡的各種珍寶,不由自主地還是采集了許多過量的珍寶。  隨后,善友太子就把500壯士和怕吃苦的惡友太子打發乘船先回去了。這樣,就只剩下善友和盲導師繼續前行。他們走了三七二十一天,從海水淹沒漆蓋,又淹到脖頸,到最終又浮水渡海。經過漫長的海中跋涉,終于來到一塊純白沙灘。又到了一個新的海島。
        盲人導師已經精疲力竭,再也沒有前行的力氣了。他摸著地上的白沙,喘著粗氣,吃力地問善友太子:
        “這是什么東西?”
        “這里遍地都是純白色的沙子!碧踊卮。
        “這是已經快要到白銀山了!你快向四周觀望一下,有一座白色的銀山,看到了嗎?!”
      “看到了!看到了!”太子向四周觀望片刻,答道。興奮之余,回頭想指給盲導師看時,
    不料導師說完剛才的話,就已經昏了過去。善友太子慌忙掐穴按摩,過了好長一會兒,盲導師終于醒了過來,他吃力地對太子說:
        “我已不行了,我的生命即將完結,維持不了幾天了。你呢,還要繼續前行。我用剩下這口氣把以后的路途指給你,你再走三七二十一天,先翻過金山,再翻過青蓮山,最后翻過紅蓮山。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一座寶城。寶城是用黃金做的城墻,城上有珍珠羅網蓋著。在這座寶城的深宮里住著龍王,在龍王的耳朵里有一顆摩尼如意寶珠。只要得到摩尼如意寶珠,你就會了卻布施天下窮苦人的心愿!
        說完,盲導師頭一歪就死了。善友太子含著悲痛的眼淚,掩埋了導師的遺體,繼續前行。經過艱難的旅程和種種險阻,他終于到達了龍王所居住的寶城。
        善友太子對龍王說了自己想要解救眾生,專程遠道而來,請借龍王寶珠一用。龍王早聞善友善心善行,聽太子說明了來意,就慷慨大方地把自己耳朵內的摩尼如意寶珠贈送給太子,善友太子接過摩尼如意寶珠后,千恩萬謝,非常高興,便想早日回國。于是對龍王的一再挽留,善友太子都婉言謝絕了。龍王只好派了幾名龍神,送太子上岸回家。
        這樣,善友太子取得摩尼如意寶珠,匆匆趕路回國。在回國的途中遇見了弟弟惡友,才知珍寶船因載物太重在歸途中沉沒。惡友的同伴都已死盡,只有他一個人得以幸存。善友便安慰弟弟說:
        “雖然500人和寶物都已失去,重歸于大海,但我已從龍宮中取得了龍王的摩尼如意寶珠,我們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實現了!
        惡友聽了哥哥的話,想到寶珠已被哥哥取得,善友將更是在父母面前得寵。愈發對哥哥善友嫉妒萬分,頓生貪欲邪惡之心,心中謀劃了一個罪惡的陰謀。
        于是惡友就假惺惺地欺騙善友太子說:
        “哥哥啊!你真是大德大福,上天保佑你,終于取得了摩尼如意寶珠。因為路途遙遠,我們還是休息一下,養精蓄銳,然后盡快趕回故國!
        善友太子聽了弟弟的話以后,認為有道理,就放心地睡覺去了。惡友見哥哥睡熟以后,就找來兩根干竹,殘忍地刺瞎了善友的眼睛,奪走了寶珠。
        善友太子被疼痛驚醒后,連連呼喊弟弟惡友,可是好久沒人答應。順手一摸,寶珠已無蹤影,還以為是遇上了強盜,惡友被害,便大聲哭了起來。
        善友的哭聲驚動了樹神,樹神便對太子說:
        “你的寶珠已被你的弟弟惡友給奪去了,是他刺瞎了你的雙眼,你的弟弟才是真正的強盜!
        善友聽了此話,呆愣在那兒半天說不出話來,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弟弟竟如此殘忍。他想,惡友弟弟他為什么要這樣奪我千辛萬苦取來的寶珠,他能普救眾生嗎!?一著急便又昏了過去。
        以后惡友太子一副凄慘悲傷的樣子回到了宮中,在父母前面編造了一套謊言。他對父母說:
        “大海的風浪很急,親愛的哥哥善友、盲導師和500壯士都被海水淹死,只有我因為有福德,才能最終取珠生還!
        父母因疼愛善友,特別悲傷,便哭罵惡友:
        “你們兄弟二人同時出海求珠,講好同生死、共存亡,可今天只有你自己回來,丟掉了你哥哥善友!
        惡友討了沒趣,便把寶珠埋進土里,裝作什么事情也沒發生的樣子。
        瞎了眼的善友并沒死,醒來之后,忍痛前行,來到利師跋國,被好心人收留。他在這家人家,得到了熱心幫助。
        善友太子為了不拖累好心的人家太多,就主動要求收留他的人制一個箏,他要去賣藝為生過活。善友本來就是一個彈箏好手,很快出了名。
        利師跋國有一座果園,因只有一個守園人,常有鳥雀啄食,損害果樹果實,守園人忙不過來,就想把善友請來,幫他防護。善友說:
        “我已雙目失明,怎么能幫你驅除鳥雀呢?你還是找一個雙目明朗手腳方便的人吧!”
        “不要緊的,我在樹上系一個銅鈴,你在樹下牽著繩子,一聽到鳥雀聲你就拉鈴,鳥雀自然驚走!笔貓@人連忙說。
        于是,善友就答應了守園人的請求,便在果園住了下來,有鳥雀就拉鈴,沒有鳥雀就彈箏,自娛自樂也悠閑自得。
        利師跋國王有一公主,從小就許配給了善友太子,不過兩人從來沒見過面。這一天公主來游園,見盲人彈箏,音樂美妙,她就迷上了這美妙的箏聲。她看見善友太子雙目失明,衣服破爛不整?墒,性格穩重,面容慈祥,便一見鐘情,對善友太子心生愛慕之意。
        回到宮中,公主就對國王說起了此事,并說自己愛上了“盲人樂師”。國王聽畢大發雷霆:
        “你已許配波羅奈國的善友太子,只待選良辰吉日便可完婚,F如今你怎能又隨便愛上一個盲人樂師!
        公主就跪在國王面前,對國王說:
        “父王,女兒已被盲人樂師彈箏的美妙樂曲所深深地征服了。他是那樣地令我仰慕不已,似乎我們早已相識。我今生今世都要跟著他,你總不能活活拆散我們兩個人的心吧?!”
        國王一看公主態度堅決,不忍心傷害自己的女兒,就答應了她的請求。
        善友與公主結婚以后,兩人感情很好。有一次,公主因事外出時久不歸,善友事后就責備了公主。公主感到很委屈,就流著淚發誓說:
        “我如若有何丑行羞事,就讓你雙目永盲;如若不然,讓你一目平復如故!”說音剛落,善友一目蠕動,忽然睜開,視力平復。
        “你這人太沒良心,我盡心奉侍你,還得不到你信任!”公主轉悲為喜對善友撒嬌道。
        “錯了、錯了,我錯了。我實是波羅奈國善友太子,本來就是你的未婚夫!鄙朴掩s忙給公主賠禮說。
        公主以為善友故意怨她早與善友太子訂婚一事,就怒氣沖沖地說:
        “你是一個彈箏的叫化子,居然敢冒充聞名的善友太子,你是想故意氣我還是怎么著?!”
        善友賭咒發誓說:
        “我平生從未妄言,如果我欺騙你,就讓我一目永盲;否則,就讓我那一目平復如故!”說完,果然如善友所誓,那另一目也立即復明了,善友不再是盲人了。于是,舉國高興,慶祝忠實善良的善友雙目復明。
        善友太子未入海前,曾精心畜養過一只白雁。這天,白雁降落在善友太子面前,悲鳴歡喜,雁頸上系著一封信,原來是王后總疑善友未死派來尋找善友的。
        善友看信以后,知道父母思念他,都哭瞎了眼睛。他立即寫了回信,說明了一切,把信系在雁頸上,送白雁歡歡喜喜地飛回波羅奈國報信去了。
        父母接到信以后,又喜又惱,便先把惡友關進獄中,然后又派人把善友夫婦接回國。善友見了父母,知道父母氣憤不過已把惡友下到獄中,就一再為惡友求情。
        最后國王放了惡友,讓他交出埋在地里的摩尼如意寶珠,還給了善友太子。
        善友拿到自己千辛萬苦取得的寶珠,他焚香頂禮,供上寶珠深情地說:
        “如意寶珠啊,如意寶珠!請你讓思念我多日的父母雙目復明吧!”
        善友太子剛一說完此話。國王、王后的眼睛果然亮了,宮廷內外轟動,歡聲四起。善友太子再對寶珠祈禱說:
        “摩尼如意寶珠啊,為了解救眾生,請你降福與萬民吧!”
        話音剛落,寶珠就發出了絢麗的光芒。天空中,花神向大地撒滿鮮花,伎樂舞蹈歌唱,甘米、各種環佩衣飾、金銀珠寶普降大地。
        從此,波羅奈國的民眾過上了好日子,再無痛苦和災難降臨。
        善友太子出海求珠以解救眾生相殘、辛苦勞累之世間苦痛。然而行程曲折艱險,卻又喜劇中生,大團圓結束。這個故事中善友惡友兩兄弟,善惡相對、善惡分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充分肯定并贊揚了誠實、仁慈、善良、布施、犧牲集于一身的善友太子,毫不留情地鞭撻了不講信譽、恩將仇報、貪婪兇殘的惡友太子,宣揚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倫理規范。
        善友太子的善心善行自有好報,雙目失明有好心人的相助;獨自彈箏有美麗善良的公主相愛;最終雙目復明、全家團聚,救眾生出于苦海。而惡友太子,惡到終了終有報,被囚于牢獄之中。雖有善友不計前嫌,獲得自由,但精神已受懲罰。
        不同的人中都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惡丑的一面,佛教勸人避惡趨善,培養良好美德,追求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最終達到身心的解脫。
     
    十四、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經變畫
     
        唐代的敦煌,是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統治的鞏固,而進入她的文化藝術繁榮期的。
        其時,莫高窟壁畫藝術領域里的成就十分突出,達到了自己的極盛時期。唐代的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經變畫已占有主導地位。四壁都是巨幅的經變,匯成一片經變的汪洋,其他一切退
    到次要和從屬的地位去了。
        所謂“經變”,就是佛經的“變相”或“變現”,也就是把經文的故事變為圖像。這一時期的繪畫技能和卓越的創造才能,顯示了我國古代畫師卓越的藝術成就。佛像莊嚴仁慈,神情恬靜,姿態安然;菩薩娟秀雅致,溫順虔誠;天上的仙人圣者俊秀豐腴,神情各異;觀音菩薩面相豐滿,體態健美,珠寶滿身,遍體綾羅,曲眉豐頰,豐肌秀骨,意態溫婉,眉目傳情,表現了大慈大悲的形象。
        飛天造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線描流暢,色彩艷麗,造型優美,姿態表現輕松愉快,裙帶飄逸,神情悠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翱翔。
        唐代文化藝術進入高度發展的新時期,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和外來藝術的表現技法。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畫是敦煌佛教藝術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
        在一幅經變中當然不可能仔細交代這許多內容,尤其有些報恩經變,表現好幾品,便不能不把故事壓縮到最小限度,只選取其中幾個關鍵性的和典型的場面。這種抒情的優美小品,在許多經變中都可以找到。這些經變四周的故事畫是最富于現實生活氣息的,因為它通過佛經故事,直接描繪了人世間的生活。
        除了以上報恩經變以外,畫的最多的是維摩變。維摩變共有十四品,但壁畫中表現了九品。
        唐代壁畫上的維摩詰居士,須眉奮張,目光如炬,手揮麈尾,投身向前,活生生地刻劃出這個智慧過人、不甘寂寞的老人在激辯時的興奮熱烈的情緒,與文殊師利的冷靜安詳形成強烈的對照。文殊是受如來派遣從毗耶離城前來問疾的。
        文殊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所以被派遣充當了這個使者。畫面上的維摩詰裝著生病,吸引人們和他論道。文殊一來,問答就開始了。當維摩與文殊往復激辯的時候,天女示現,散花于空中。
        初唐第220窟是《維摩詰經變》形式繪制最多、歷經時代最長的構圖形式之一。而130窟中的《維摩詰經變》是保存最完好的。第332窟的《維摩詰經變》是莫高窟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洞窟經變畫之一,在北壁通壁畫著八品對稱的《維摩詰經變》畫。

    十五、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那些出錢修窟的人。他們把自己的像畫在墻壁上,表示這窟內的佛和菩薩都是他們所供養的,是他們的功德。  供養人的位置,大都繪在甬道兩側和經變下方,行列整齊,尊者在先。而且總要畫得大些,有的身后并有侍從人物。愈排在后面的愈小,又有男女區別。表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狀況。
        唐第130窟樂庭瓌夫婦供養像就是八九尺高的大像,一般都是和真人等身大小。無論主人還是奴婢,都具有曲眉豐頰、豐肌膩體的特征。每個人的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主人們雍容華貴,手持香爐或鮮花,表現出虔誠的心態;奴婢們有的捧琴,有的捧花,有的捧水瓶,有的左顧右盼,與主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
        唐時期供養人的服飾也大不相同,初期仍和隋代一樣,男的是窄袖短袍,女的是細腰長裙。但是到唐中期,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時無論男女都面相豐滿,身體健美,衣裙都是絲質的,上面有華麗的花紋,顏色非常鮮艷。男供養人袍服寬大,幞頭也變成了硬腳的。女像也是“大髻寬衣”,這種服飾在當時頗為流行。
        晚唐第156窟四壁經變圖畫下方,繪制有張議潮和夫人及其隨行者宏大壯觀的出游行列。這個洞窟是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為紀念叔父的功勛所開。
        這幅巨大的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大都綴以花草、景物、共繪畫各種人物257個,且車騎隨從、駝馬成群,畫功也極其精細,甬道兩壁繪有張議潮夫婦的等身大像。這幅壁畫出行圖,是敦煌莫高窟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出行圖。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供養人壁畫畫像中看到當時生活的另一面。第107窟是幾個妓女所開的小型洞窟,她們為了擺脫生活的悲慘與痛苦,解脫其非人的生活狀況,乞求神佛保佑她們。為此,她們用盡自己出賣身體的積蓄,修建一個小小的洞窟,在壁畫中留下她們的肖像。并題壁寫下她們的心愿:“舍賤從良”,渴求并努力做一名良家婦女。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供養人畫像當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實,表現了不同階級、階層人們的感情和愿望,為我們留下了生動豐富而又形象的歷史資料。

    十六、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畫藝術圖案畫
     
        從敦煌莫高窟唐代圖案畫中可以看出,唐代圖案畫在隋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
        唐時期的圖案畫及其紋樣,吸收了羅馬、印度圖案紋樣的藝術風格,結合自己民族圖案紋樣的基礎和特點,完成了新的偉大的藝術創造。
        在莫高窟洞窟內,到處都可以看到藻井、龕頂、背光、蓮座、塑像及供養人服飾圖案畫。
        在經變畫的四周,也都同樣繪飾著藝術家們精心設計的圖案畫。其中運用最普遍的是卷草紋,它以流麗婉妙的線條,描繪出正反相間的卷葉,填充以蓮花、寶相花、海石榴等,并且巧妙地配置孔雀、靈鳥、飛仙、化佛、人首鳥身的伽陵頻伽等。這種卷草可以自由舒卷,適應于任何空間,也最富于變化。
        在莫高窟唐代洞窟第329、217、360和85窟內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大量圖案紋樣畫。
        在第217窟中,窟頂為覆斗形,中心方井為絳紅色,由蓮花、云紋等多種花樣圖案繪制而成。中心的小蓮花仰開綻放,四角繪有蓮花紋樣,有五彩邊飾,分別是魚鱗垂幔紋、石榴卷草紋、華瓔采玲紋、一整二破團花紋。其整體構圖嚴謹,色彩艷麗豐富,層次分明清晰,紋樣嚴密,結構緊湊。充分顯示了唐代圖案紋樣藝術的卓越高超之處,表現了唐代藝術家追求藝術創意自由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民國粉彩瓷器十八羅漢雕塑

    下一篇:唐代四個時期的敦煌莫高窟

    更多關于 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特點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