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洞石窟由左、中、右三個石窟組成,坐北面南并排而建,是一處佛、道合一的石窟雕塑文化遺存。法華洞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城區西南25公里的石洞鄉青煙寺村東北法華山里。
法華洞石窟為石灰巖質,水平節理完善,層次清楚,多橫向裂縫,各造像于各層裂縫與裂縫之間,排列不規則。法華洞石窟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雍熙、元豐年間陸續修建,金、明、清時期又補修、續建,共由左、中、右三個石窟組成。法華洞石窟的造像年代,從雕刻風格和服飾分析可能為兩個時期,千手千眼觀音較早,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密宗造像,其它均為宋晚期、金大定時期所造。
左窟較小,高1.6米,寬2米,石質地層較碎,壁上無雕刻?邇壬⒅脠A雕石造像一尊,造像通高0.84米,保存較完整。
中窟較大,為法華洞石窟的主要石窟,面寬4.5米,進深7米,高4.5米,除前壁外,東、西、北三面墻壁上均有浮雕造像,各造像雕刻于各層裂縫與裂縫之間的山石上,排列不規則,原本墻壁上應有500尊羅漢雕像,因為人為或自然損壞,現存有418尊。西壁雕刻造像149尊,每尊造像大小不一,以巖層的高低而改變,最大的一尊高0.45米,最小一尊僅有0.10米,多為坐像,坐姿各異,神態不一,手持法器。羅漢之間刻有供養人姓名、地址銘文,其中有“義泉村郝詡修羅漢二尊,邢曹村韓巖修一尊,萬年村王□修羅漢二尊”等。北壁雕刻造像112尊,均為坐像,高度在0.15米至0.20米之間,保存較完整。東壁雕刻為此窟的精華所在,除墻壁上雕刻有157尊羅漢像外,在右上角一巨石上,雕刻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像,通高1.12米,頭戴花曼冠,兩眉之間有白毫光。胸前和周身雕有44條手臂,每只手中均有一眼,手中各持法器。據賈明田講,這尊保存完整的千手千眼觀音石壁浮雕,是這里最珍貴的文物,目前在我國僅發現有兩處,一處在四川,一處就是在這里。在千手千眼觀音兩側,雕有菩薩、力士、供養人等。在此像下方,還雕有一組造像,共六尊,一佛三菩薩二供養人,左上方雕伽陵頻伽鳥。在窟頂一塊較平坦的石壁上刻有銘文一方,為豎刻楷書21行:“本里匠人王艮,弟子常全喜,周催二還洞,山西遼陽郡南郡南松,萬歷六年造碑、石門、供桌、南廟……并就今至率雍熙年□月□日記,造羅漢五百并及觀音定光大悲修崇,昨于太平興國七年七月十九日役……”除壁上有造像外,窟內還散置圓雕石造像五尊,為一佛二弟子一菩薩一力士。有的造像的頭和手被毀了,中間一佛造像結跏趺坐于須彌座高臺上,保存最為完整。
右窟較深,分兩進。一進洞口高1.5米,寬3米。在洞窟前左、右兩側有金大定年間雕刻的石龕三尊,其中雕刻完整的一尊,未雕成的二尊。在此窟門口右側一塊斜面石壁上,有宋元豐八年石刻一塊,刻字為“十二因緣曾愛生,不色不愛無分明,不雕財色心不凈,不財不色不眾生!笨邇壬⒅脠A雕石造像五尊,為一佛、二菩薩、二羅漢,均殘,頭無存。往里鉆過一鐵柵欄門,進深20米,為天然洞窟,洞內寬闊,冬暖夏涼,右側靠石壁處放有一張木床,上有被褥,可供人休息。